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卷(十四)

更新时间:2024-04-11 浏览次数:87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2024九下·广东月考) “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yu,意为买)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家业大饶”“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
    A . 开始出现工业经济 B . 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C .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 纺织业普遍使用机器
  • 2. (2024七下·无锡期中) 在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骆驼俑的现象蔚然成风。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   )
    A . 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B . 对外交流影响社会习俗 C . 民间手工业很发达 D .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 3. (2024九下·广东月考)  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历史直观、简明的反映。一位同学在自主历史学习中搜集到以下图片(图1-图4)。下列对图片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图1司母戊鼎是研究殷墟甲骨文的重要资料 B . 图2农业工具的发明有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 C . 图3高僧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D . 图4再现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
  • 4. (2024七下·郑州月考) 《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 . “上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太宗 B . “革去弊讹”是指废除九品中正制 C . “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之治 D . “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
  • 5. (2024九下·德庆月考)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下面有关她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 开凿了大运河,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B . 重用贤能,任用姚崇、宋璟为相 C . 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D .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 6. (2024七下·安溪期末)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全书分成12目,共60卷,其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由此可见,此书( )
    A . 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 B . 是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集大成者 C . 标志着北方农业的成熟 D . 集中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 7. (2024七下·南明月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每当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之时,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下农民起义爆发的先后顺序, 排序正确的是(   )

    ①黄巾起义           ②大泽乡起义             ③黄巢起义            ④李自成起义

    A . ①②③④ B . ② ③①④ C . ②①③④ D . ②④①③
  • 8. 据《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孝文帝此举( )
    A . 促进了民族交融 B . 开发了江南地区 C . 加强了中外交流 D . 削弱了军队实力
  • 9. 阅读下列图表,促成来华使节次数变化和技术交流的主要原因是( )

    时 间

    1369—1398年

    (洪武时期)

    1403—1424年

    (永乐时期)

    来华使节

    平均每年次数

    约6次

    约15次

    总次数

    183次

    318次

    A . 张骞通西域 B . 郑和下西洋 C . 戚继光抗倭 D . 哥伦布远航
  • 10. (2024七下·宽城期末) 唐朝与70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官方往来,允许各国人来留学、经商,吸收许多外国人担任官职。唐朝的文学艺术对日本、高丽等国影响深远,丝织技术传到西亚、欧洲。这反映出唐朝(    )
    A . 中外交往繁盛 B . 政治制度完善 C . 民族关系和睦 D . 南北交流加强
  • 11. (2024八上·潮阳开学考)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志愿者小明参与了市博物馆一个展区的布展。根据下列图片推断这一展区的主题是( )

    A . 泽被天下的农业 B . 灿若星辰的文坛 C . 四通八达的交通 D . 光耀千古的科技
  • 12. 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即用火烧烤过的黏土,常用于建造房屋。这可印证该遗址居民( )
    A . 能够饲养家畜 B . 过着定居生活 C . 广泛使用石器 D . 从事农业生产
  • 13. (2023八上·三水期中) 如下图所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这警醒我们青少年要(   )

    A . 只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 .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C . 不需要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D . 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 14. (2024八下·德庆开学考) 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慈利在年度财务报表中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表明洋务运动(   )
    A . 抵御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B . 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 . 引进了西方的政治制度 D . 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 15. (2024八下·德庆开学考) 法国上尉巴特雷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可雨果却严厉地谴责了他们的行径。“他们的行径”是(   )
    A . 火烧圆明园 B . 旅顺大屠杀 C . 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D . 对华倾销商品
  • 16. (2024八下·德庆开学考) 下图是解放战争中某一战役形势图,该战役中图中①所示城市获得了和平解放。该战役胜利的意义是(   )

    A . 华北全境基本得到解放 B . 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 . 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 D . 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 17. (2024九下·南京模拟) 1917年,《新青年》发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指出国人的头脑仍然装满“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该文作者应是(    )
    A .   李鸿章 B . 康有为 C . 张謇 D . 陈独秀
  • 18. 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选 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

    《北京条约》的签订

    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A . A B . B C . C D . D
  • 19. (2024八下·广元期末) 从农民拥护新生政权的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成果,最有意义的是( )
    A . 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B . 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C . 消灭了地主阶级 D . 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 20. (2024八下·翔安期中) 知名人士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感到了民主的滋味。”与此相关的会议是( )
    A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 遵义会议 C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21. (2024八下·聊城期末) 邓小平曾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实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所以,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论的意义太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一篇文章”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 . “这场争论”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 “这场争论”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 D . “这场争论”重新确定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
  • 22. (2024八下·墨玉期中)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有可能出自( )
    A . 《天朝田亩制度》 B . 《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 《中国土地法大纲》
  • 23. (湖南岳阳中考)下列时间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段历史,其中( )

    A . ①段出现“大跃进”等“左”的错误 B . ②段主要任务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C . ③段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D . ④段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 24. 下图为1958伟《人民日报》上关于湖北“天下第一田”的报道。它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 . 科学种田,农业丰收 B . 重视农业,忽视工业 C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 急于求成,浮夸成风
  • 25. (2023九上·梅州期末) 疟疾是以周期性冷热发作为最主要特征,脾肿大、贫血以及脑、肝、肾、心、肠、胃等受损引起的各种综合征。患者每年在3亿~5亿之间,因患疟疾而死亡的人数在1百万~3百万之间,其中大部分为儿童。我国科研团队在70年代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其最主要的领导者是( )
    A . 袁隆平 B . 屠呦呦 C . 杨利伟 D . 钱学森
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读图。

    材料二:(二年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卷四《文帝纪》

    材料三: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资治通鉴》

    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 (1)  材料一属于实物史料还是文献史料?上述工具的不断改进对农业有什么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诏书中对农业的态度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3. (3) 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并说明这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有何内在联系?
    4. (4) 综上所述,归纳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 27. (2024八下·德庆开学考) 19世纪,中华民族在西方殖民者的枪炮逼迫下,带着屈辱、彷徨和困惑堕入近代社会面对国家危亡,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努力也从未停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查战争的根源。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

    ——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炮口下的震撼不仅是一种精神冲击而且使西方人的意志借助于战争的胜利而成为近代中西之间的第一组条约。随后的100余年里,中国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达千余。条约的网络编成了所谓条约制度: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榨取、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摘自《山东大学精品课程》

    材料四

    严格来说,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 (1) 材料一中提到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遭受的哪次侵略战争?据所学知识,概括此次战争带给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3. (3) 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面对危局,先进的中国知识阶层进行了哪一救亡图存的探索?
    4. (4) 材料四中的“拳匪运动”指的是什么事件?“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指什么?
  • 28. (2023八下·莲湖期末) 大国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已为人类历史所证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朝鲜战争的最大赢家。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威风,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嚣张气焰。…...这场战争巩固了中苏同盟,赢得了苏联的重视和尊敬……1953年,美国被迫签署《朝鲜停战协定》,让新中国赢得了一个重要的缓冲地带,没有让美国陈兵鸭绿江,消除了美国对我们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解除了两面作战的危险。

    ——摘编自胥亮《朝鮮战争到底谁是赢家》

    材料二 下面是尼克松的两次谈话。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在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

    正如我在过去三年中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摘编自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谈话

    材料三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

    1. (1) 材料一中图A所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概括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对华态度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推动建设和平繁荣世界,为世界发展提出了什么“中国方案”。并说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说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