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一条香烟几乎等于德国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西柏林工人清除马路上的瓦砾。一无所得,还买不到半支香烟。统治阶级忙于转嫁经济危机,人民群众更苦不堪言,对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有增无减,……苏联正在采取拖延战术,以便利用西欧各国的困难策动共产主义革命……美国认为必须加速复兴欧洲。
——摘编自社正艾、陈思《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材料二 1960—1970年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7%、4.4%和5.3%,而美国仅为4.3%,同时期以上西欧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增长78.7%、75.6%和100%,而美仅增长61%,1970年法国、联邦德国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比1948年分别上升了19%和6.5%,而美国却下降了16.8%;但在当时,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力量与美苏相抗衡。正如阿登纳指出的那样:“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属。”
——摘自张幼香《二战后欧美经济关系的演变》
材料一:
材料二:封建关系的基础是土地……如果领主将一块土地赐予一个人,这个人就成为了封臣……封臣的权力和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与他在举行臣属仪式时承担的义务相对应……臣属仪式和赐封仪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约……
——摘编自[英]威尔斯《全球简史》
材料三:★接受基督教教皇的加冕,从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变成“罗马人的皇帝”,从此基督教对西欧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11、12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迫切,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这些学校开设实用知识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在单一学科的私人学校或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这一潜在秩序的瓦解。……两大国家集团的对抗……主导了战后国际关系。这是一种非战非和的状态。我们或许可以争辩,两极格局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毕竟世界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至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
——(美)理查德·W·布利特等《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
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材料三:
维持世界各地和平;发展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 帮助各国共同努力,改善贫困人民的生活,战胜饥饿、疾病和扫除文盲,并鼓励尊重彼此的权利和自由;成为协调各国行动,实现上述目标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