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小升初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毕节地区纳雍县2024届小升初语文模拟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37 类型:小升初模拟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 1. (2024·甘肃模拟) 下列朗读停顿及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使弈/秋(教导)/二人弈。 B .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居然)也。 C . 思/(拉)弓缴/而射之。 D . 两小儿笑曰:“孰(为什么)/汝/多知乎?”
  • 2. (2024六下·渭源) 下列词语中有一个带点字的读音是错误的,把它选出来( )
    A . wèi B . pì静 C . kǒng D . nuó移
  • 3. (2024·甘肃模拟) “陈老师的一番话,解开了萦绕在我心中许久的疑惑,真是‘’啊!”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句话是( )
    A .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B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C .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D .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 4. (2024·甘肃模拟) 下面对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老舍先生,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内容丰富。 B . 《那个星期天》的结尾借助景物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心情,如描写光线的消逝流露出“我”内心沮丧和失落的情感。 C . 《表里的生物》一文,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写,线索清晰,层层递进。 D .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运用了插叙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交代起因、时间,直截了当。
  • 5. (2024·甘肃模拟)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是其智弗若与”的“弗若”解释为“不如”。 B . 即兴发言由于时间紧迫,需要临时快速组织语言,不需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C . 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别有风味,文中老舍先生的语言更是有股独特的“京味儿”。
  • 6. (2024·抚宁模拟) 下列词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欣喜若狂”一词不一样的是(    )。
    A . 惊天动地 B . 多如牛毛 C . 闭月羞花 D . 胆大包天
  • 7. (2024·甘肃模拟) 下列学习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 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勤问勤查,这样可以学到很多新的知识。 B . 要边读书边思考,并写下读书笔记。 C . 坚持每天读课外书,读什么都可以。 D . 完成习作后要多读几遍;并用修改符号仔细修改。
  • 8. (2024·乌苏模拟) 根据下列诗句的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 ②可怜九月初三夜 ③二月春风似剪刀

    ④小荷才露尖尖角 ⑤遥知兄弟登高处 ⑥千树万树梨花开

    A . ①④③⑤②⑥ B . ③①④⑤②⑥ C . ③①④②⑤⑥ D . ①③④②⑤⑥
  • 9. (2024六下·重庆市) 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神态描写) B .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动作描写) C .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 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语言描写) D . “如果这只大雄鹅飞走,可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想,“父母从教堂回来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心的。”(心理描写)
  • 10. (2024·甘肃模拟)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 是其智弗若与——孰汝多知乎 B . 汤乎若流水——及其日中如探 C . 孔指示儿——我日初出远 D . 孰为汝多乎——不知为不知,是
    1. (1) 李大钊面对敌人的折磨,不屈服、不动摇,可以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来形容。
    2. (2) “自作自受”和“作业”两词中“作”字读音相同。
    3. (3) 辩论时,我们不光要听出别人讲话中的矛盾或漏洞,还可抓住漏洞进行反驳,但要注意用语文明。
    4. (4) 《春夜喜雨》中,描写夜雨悄然无声,在不知不觉中随风而至,滋润大地万物的诗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5. (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的体裁是说明文。
  • 12. (2024·甘肃模拟) 句子加工厂。
    1. (1)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改为陈述句)
    2. (2) 本学期,我们积累了许多名言警句,请写一句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名言“。”
    3. (3) ①. ②. 花儿在嘲笑我,小鸟在批评我。
    4. (4) 我的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缩句)
    5. (5)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二、快乐阅读。(30分)
  • 13. (2024·甘肃模拟) 阅读理解

    当风筝遇上风

    ①风悄悄地来了,她看着草坪上那只刚买回来的风筝,心想:怎么风还不来?等她回过神来的时候,风已经走了。

    ②她一手拿着风等,一手握着风等线,正紧张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一阵微风滑过脸颊,她轻轻放开了拿在手中的风筝,并将其推向空中,接着,慢慢地放着另一只手中的线。她开心地笑了。

    ③看着她的笑容,我也笑了,望着她看了很久,心里萌发出了一丝感触。

    ④当风筝遇上风,不正像人遇上机遇吗?

    ⑤许多觉得自己不够成功的人,总会怨天尤人,抱怨自己遇不上好的机遇,总觉得平日伯乐见不着一个,众马却成群结队地拥挤喧哗在大街小巷。

    ⑥实际上并不是没有机遇,而是你没有真正地把握好机遇。

    ⑦人的一生,机遇会有许多次,但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抓住它。

    ⑧当我们为自己怀才不遇而烦恼时,我们应该打开自己的知识仓库,看看仓库里的资源是否已经枯竭。这时,我们就无暇去考虑“命运对自己是否公平”了,而会去为自己“充电”,去储备各方面的“原料”。其实,我们只要做好这些,比每日烦恼,要轻松得多。相信老天在适当的时机,会给我们以相应的回报,而那时的收获就不仅仅是如此了。

    ⑨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像风筝遇上风的时候,要把握好机遇,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让风筝带着我们心中的理想,乘着风旅行吧!

    1. (1) 解释下列词语。

      ①怨天尤人:

      ②怀才不遇:

    2. (2) 文题“当风筝遇上风”中,除了表面含义,“风筝”还指,“风”还指,“当风筝遇上风”的深层意思是
    3. (3) 分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她一手着风筝,一手着风筝线,正紧张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句中“拿”“握”是描写,“紧张”是描写,表现了她等待风来放飞风筝时的

    4. (4) “总觉得平日伯乐见不着一个,众马却成群结队地拥挤喧哗在大街小巷。”这句话说明许多觉得自己不够成功的人的心态是( )
      A . 伯乐少,人才少,机遇也少。 B . 伯乐多,人才少,机遇多。 C . 伯乐少,人才多,缺少机遇。 D . 伯乐多,人才多,机遇也多。
    5. (5) 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对你有什么启示,写一写。
  • 14. (2024·甘肃模拟) 阅读理解

    启示

    这是发生在童年的一件小事。我的爸爸或许已经把它忘了,然而,这件事却对我的一生有着莫大的( )。

    那年我九岁。一日,我坐在靠门边的桌前写大字。门铃响了,爸爸开门,是邻居。两人就站在大门外交谈。

    那天风很猛,把我的大楷本子吹得“啪啪”作响,我拿着墨汁淋漓的笔去关门,猛地把门一推,然而,大门由于碰到障碍物反弹回来;与此同时,我听到父亲尽力压抑而仍然压不下去的喊叫声。

    门外的父亲,眉眼鼻唇,全都痛得扭成一团,好像连头发也痛得一根一根地站了起来,而他的十根手指呢?怪异地缠来扭去。一看到我伸出门外一探究竟的脸,父亲即刻____地扬起了手。想刮我的耳光,但是,不知怎的,手掌还没有盖到我的脸上来,便颓然放下,我的脸颊,仅仅感受到一阵风而已。

    邻居以____的口气对我说道:“你太不小心了,你父亲的手刚才扶在门框上,你看也不看,就用力关门……啊!原来我几乎把爸爸的手指夹断!

    我偷偷瞅了一眼父亲,他铁青着脸搓着手指,没有看我。

    十指连心,父亲此刻____的痛楚,我当然知道,但是,当时的我,毕竟只是一个九岁的儿童,我所关心的,所害怕的是父亲到底会不会再扬手打我。当天晚上,父亲五根手指肿得很大,母亲在厨房里为他涂抹药油。我无意中听到父亲对母亲说道:“我实在痛得极惨,原想狠狠打他一个耳光,但是,转念一想我是自己把手放在夹缝处的,错误在我,凭什么打他!”

    父亲的几句话,给了我毕生受用的无穷的启示。谢谢您,爸爸!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影响暴怒责怪剧烈 B . 印象暴怒责备猛烈 C . 影响暴怒责怪热烈 D . 印象暴怒责备强烈
    2. (2)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3. (3) “我”偷偷瞅了一眼父亲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我”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
    4. (4) 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 (5) 读了《启示》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15. (2024·甘肃模拟) 课内阅读。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1. (1) 选段主要写阿瑟林斯基发现,然后他产生,接着进行,最后得出的结论。
    2. (2) 我发现选段是按照“发现现象——————”的顺序写的。
    3. (3) 选段中画“”的句子一连用了三个疑问句,阿瑟林斯基提出这一连串的问题,可以用( )来概括。(填序号)
      A . 百思不得其解 B . 打破砂锅问到底 C . 一问三不知 D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 (4) 这个事例证明了本课的观点:。联系课文,我还知道一个能证明这个观点的事例:
三、习作(30分)
  • 16. (2024·甘肃模拟) 读了《重庆值得留恋》,我们不仅感受到郭沫若借景抒情,还学习到一些离别的写作方法。在你即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校园,你一定也会有自己的不舍,如老师、同学、校园、运动会、实验室、科技小组……请结合自身经历,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习作。

    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