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
敦煌所在的古丝绸之路,____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____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作为古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互鉴的结晶,____属于中国,但____是属于世界的。
历史大剧《觉醒年代》近期领跑中国电视剧收视率榜单。①该剧形象再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建党前后这段时期风起云涌。《觉醒年代》一经播出就赢得良好口碑,②这部剧之所以大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没有对历史人物进行脸谱化的塑造,而是比较严谨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性格特征显示人物群像的原因。整体上看,《觉醒年代》制作精良、好看耐看。③这部剧的成功说明只要打破束缚,多接地气,主旋律题材才能产生观众喜欢的好作品。④希望创作者继续用更多精品力作书写伟大实践,表彰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 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新华社日内瓦5月19日电(记者刘曲)世界卫生组织19日宣布,由中国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克威莎正式通过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这是继国药和科兴疫苗后,第三款通过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的中国新冠疫苗。
“红星”1: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红星”2:他原是著名将领蔡锷的军官,却毅然放弃荣华富贵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自余为僇人① , 居是州,恒惴②栗。其隟③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④)
【注释】①缪人(lù):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②惴栗:恐惧不安。③隟(xì):同“隙”,指空闲时间。④《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永州八记”之一。
①四时俱备②晓雾将歇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①居是州②皆我有也
闲话冬至
冬至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甚至比中秋,端午都重要。周朝时期,因夏历还没有启用,冬至成了新年元旦之日。到汉朝启用夏历之后,正月和冬至逐渐分开,冬至这天过冬节的习俗才开始流传开来。汉代时,冬至这天,人们安身静体,众官员停下手中的事物,安心休息。宫廷内还会挑选能人之士,鼓瑟吹箫,以表庆贺。这天全国上下放假,亲戚朋友之间相互走访,一起品美酒或者结伴游玩,好不快哉。
唐时,冬至这天主要成了祭奠祖先和天地的日子。皇帝老儿这天要去郊外举行盛大的祭奠典礼,平民百姓则要祭奠长辈祖先。冬至大如年,冬至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这个时候是适合养生的季节。对于这样一个吉日,古人当然要庆贺之。魏晋时期,冬至这天,百官庆贺,其热闹不亚于元旦。“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这段话详细记载了南宋冬至这天,人们更换新衣以及祭奠祖先,热闹如过年节的景象。由此可见,南宋时期人们对冬至日的重视程度。
冬至这天有吃汤圆的习俗,“颗颗圆圆想龙眼,耋龆爱吃要功夫。拌云慢舀银缸水,抟雪轻摩玉掌肤。推入汤锅驱白鸭,捞来糖碗滚黄珠。年年冬至家家煮,一岁潜添晓得无?”陈志岁的这首《汤圆》诗详细而生动地描绘出古人冬至这天制作汤圆以及吃汤圆的情景,汤圆之白、之滑嫩也被渲染到了极点。
除了吃汤圆,有的地方还会吃饺子以及狗肉。“北方食饺,南方吃粑”,这个就是至今还在流传的冬至风俗。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寒冷的阶段。相比于古代,现代的冬至日明显冷清了许多,但民间仍然有许多地方在热闹地过着。
——摘自《大公报》,有删改
《最是年味肉糕香》
①年味是吃出来的。
②在老家麻城,过年重在一个“过”字,讲究的是过程,熬腊八粥、打糍粑炸丸子、做鱼面、酿米酒……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都是节。每一个节点都和吃紧密相关,人们似乎要把一年的收获和对来年的期许,都注入到饱含祝福的食物之中。
③这么多美食,最能代表老家年味的是什么?毫无疑问,肉糕!
④老家有句俗话:“没有肉糕不成席。”肉糕是供奉祖先必不可少的供品,在春节期间也是款待客人的必备佳品,还是红白喜事的酒桌上绝对不能少的一道硬菜。过年没有肉糕,那就不叫过年了。
⑤肉糕的主要原料是鱼肉。老家麻城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温润,古时濒临云梦泽,河道交错,池塘如星,水草丰美,鱼儿们的天堂。每逢雨季鱼儿就成群结队顺流游上农田、沟畦。先人们不用下网,在农田里、沟堰边一弯腰就能捡到鱼。相传楚王嗜鱼成性,又时常因鱼刺卡喉而恼火。后来,有一麻城厨师在剖鱼时发现,从背部下刀很容易把肉和刺分离开来,于是把去刺后的鱼肉和猪肉混合,配上佐料剁成泥,蒸成块形。楚王食之惊喜不已。肉糕从此问世,而且名声大震。厨师告老还乡后把技艺传到民间,人们就把肉糕捧为“天子宴席”的佼佼者。
⑥剁肉糕,在老家人心目中是件大事。过年的肉糕,一般在腊月二十四后才开始剁。童谣中“二十四,嗍(吸)鱼刺……”那个鱼刺就是剁肉糕剩下的。那时,家家户户在磨刀剁鱼前,都要在香案前虔诚上香、烧纸,然后放鞭炮,接天上的列祖列宗回家过年。祭祀之后,村子里便响起了咚咚有力、此起彼伏的剁肉声。那几天,如果在路上碰到熟人,不再问“你吃饭了没?”而改口问“你家肉糕剁了没?”
⑦记得小时候,我常站在案板前观看剁肉糕的全过程,主要有剁肉、磨碎、打芡、上蒸四个步骤,其中关键一步是打芡,这是个费力的事,要把几十斤浓浓的浆体在盆里充分搅拌、完美融合早年常是祖父操作,父亲在一旁辅助。后来,祖父上了年纪,没有力气,就在一旁指导父亲:“再快一点!用力用力!搅匀搅匀成了!”打好芡,配上生姜味精等调料后就可以上锅蒸了。火候的掌握同样重要,母亲在锅里一次性加满水,默不作声地往灶里添松柴。在这之前,母亲总要对我们围观的小孩嘱咐几遍,千万不能说“死”“干了”“完了”之类不吉祥的字眼。至于不得不说的“蒸笼”也得改称“蒸溜子”,龙颜是冒犯不得的。在老人们心里,蒸肉糕的过程,包含着全家新一年的运气:如果肉糕制作过程顺利,蒸得膨胀喷香,就预示着来年诸事顺心。因此,一家人合力做起肉糕来,那份专注和虔诚,就如同宗教礼拜。
⑧大火蒸四五十分钟之后,揭开盖子,香气扑鼻。出锅前在肉糕上涂一层新鲜的蛋黄液,出锅倒扣在案板上,肉糕便制成了。刚出笼的肉糕叫作“热肉糕”,可以直接切下来吃。谁家要是做肉糕,一定会事先跟邻居说。于是,左邻右舍便都去吃一块小边角,一边品尝,一边赞美主人的手艺好。家家户户的肉糕做好了,过年的气氛就更浓了。每次祭祀上香,老人们总要切两片搁在碗里,让祖宗菩萨们尝尝家里最好的东西,心里才舒坦。
⑨各家做肉糕有各家的传统与习惯,里面的配料也不尽相同,味道自然也有区别。拜年时,主人总会煮上一大碗肉糕,说“来试下我的肉糕怎么样?别客气,都吃了。”客人自然不会当真全吃了,斯斯文文地拿起筷子来,先是带声响地美美地喝一口汤,接着吃两块肉糕便放下,连称“你家的肉糕做得真好,发财!发财!”
⑩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忙碌在外,过年时一家人也难得聚齐。可是,不管走得再远,时间再久,最想念的还是家乡的肉糕。就像作家许忆在《旧时光的味道》里写的:“美食,是人最深的乡愁。一个人长大后,总有些滋味,只能停留在回忆里。无论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珍馐佳肴,你最怀念的,还是妈妈做的家常菜。因为,时光将味道烙在了我们的味蕾上,随生而生,永不磨灭。”
⑪祖父去世后,父亲继承了做肉糕的技艺,承担起过年做肉糕的重任。只是,身边少了我们几个围观的小孩子。每次做好了肉糕,母亲总会在电话里说:“肉糕做好了,你们什么时候回来过年啊?”每次回老家过年,临走前,母亲总是大包小包地给我们装好土特产,其中必定有肉糕。母亲常说,“这肉糕啊,可是你在外面再有钱也买不到的!”我们就这样,带着肉糕,带上家乡的味道,再次奔向远方。
(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
大火蒸四五十分钟之后,揭开盖子,香气扑鼻。出锅前在肉糕上涂一层新鲜的蛋黄液,出锅倒扣在案板上,肉糕便制成了。
人生路上,有鲜花,也有荆棘,偶尔也会乌云密布。无论光明黑暗,我们的前进路上都有一盏灯。它是父母的关怀与注目,是好友的鼓励与扶持,是一个眼神,一处风景……这盏灯意义非凡,也最让人难忘,最是难忘它在我们成长路上的陪伴。
请以“照亮我的那盏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书写工整,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