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选必修中册《社会历史的决...

更新时间:2024-08-16 浏览次数:3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文字,选出对文字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

    (节选自恩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A . 文段重点分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论述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B . 恩格斯运用辩证思维阐述了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并举拿破仑事例进行分析,阐明了伟大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历史产物的思想。 C . 历史上某一个伟大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但这样的人物一定会出现是必然的,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决定的。 D . 文中说“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是指如果拿破仑不出现的话,就会由凯撒、奥古斯都来代替他。
二、小阅读-课内
  • 2.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在马克思“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观点的基础上,更具体地论述了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纠正了当时青年对马克思观点的误解。 B . 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都写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两文始终的基本观点。作为会议报告,后者的语言运用更通俗生动,表现力强。 C . 《修辞立其诚》揭示了“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进而呼吁人们纠正在学风上“曲学阿世”,在为人上虚假伪饰的错误做法。 D . 《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中,卢梭认为人的怜悯心是最普遍、有用的美德。他的观点与孟子对“恻隐之心”的阐发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怜悯心的普遍性、原发性及其意义。
  • 3. 如何理解《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的含意?
  • 4. 阅读《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怎样理解作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的含义?
  • 5.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请点出句子“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中的重要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作用。
三、语言表达
  • 6. 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文中,恩格斯运用了大量的例子进行事实论证,从而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下面是某同学的一篇习作《保持你的本真》的节选部分(注意:题目即论点),请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内容,使文段更加完整。每段话不少于100字。

    保持你的本真

    山鸡披上孔雀的羽毛,也永远成不了百鸟之王;鸭子学百灵的嗓音,也永远成不了歌王……忸怩作态,魅力尽失;装模作样,丑态毕现,究其一点,失去了自己的本真!

    纵然世界如此灿烂,我只守候一方土地。芸芸众生,又有几人能做到?有些人做到了!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30多年。这份维护祖国海防事业的赤子本真,深深地感动着我们的心。诚然,美酒胜过瓶子,真情优于谎言,真实强过面具,灵魂重于皮囊。保持你的本真,此乃第一要务。

    (本段用事例论证保持自我、维持本真才能有所成就。)

    比赛的输赢,事业的成败,名利的得失,时常会困扰着我们。但若一个人的信念足够坚定,内在力量足够强大,本真便不会消失,灵魂便依然存在。莲“出淤泥而不染”,即此矣。

    (本段用事例论证要做自己,不受外界的干扰,追求自己的事业。)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根据1936年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编写而成的学术著作。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阐明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特定地理环境、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材料二:

    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又名《江村经济》——译注)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本书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作者并不是一个外来人,在异国的土地上猎奇而写作的;本书的内容包含着一个公民对自己的人民进行观察的结果。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本乡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成果。如果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话,那么,一个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人类学当然是最艰巨的,同样,这也是一个实地调查工作者的最珍贵的成就。

    此外,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复述静止的过去。它有意识地紧紧抓住现代生活最难以理解的一面,即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抛弃一切学院式的装腔作势,因为他充分认识到,要正确地解决实际困难,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费博士看到了科学的价值在于真正为人类服务。对此,科学确实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真理能够解决问题,因为真理不是别的而是人对真正的事实和力量的实事求是。当学者被迫以事实和信念去迎合一个权威的教义的需要时,科学便被出卖了。在欧洲某些国家里就有这种情况。

    费博士是中国的一个年轻爱国者,他不仅充分感觉到中国目前的悲剧,而且还注意到更大的问题:他的伟大祖国,进退维谷,是西方化还是灭亡?既然是一个人类学者,他毕竟懂得,再适应的过程是何等地困难。他懂得,这一过程必须逐步地、缓慢地、机智地建立在旧的基础之上。他深切地关注到,这一切改变应是有计划的,而计划又须是以坚实的事实和知识为基础的。

    此书的某些段落确实可以被看作是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宪章。“中国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这种知识,因为这个国家再也承担不起因失误而损耗任何财富和能量。”费博士清晰地看到,纵然有最好的意图和理想的目的,如果一开始对变化的环境有错误的理解和看法,那么,计划也必定是错误的。“对形势或情况的不准确的阐述或分析,不论是由于故意的过错或出于无知,对这个群体都是有害的”,因为这会造成这样的错误:预先假设了不存在的力量或是忽视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我感到,还必须引述前言中的一段话,“如果要组织有效果的行动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对社会制度的功能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且要同它们意欲满足的需要结合起来分析,也要同它们的运转所依赖的其它制度联系起来分析,以达到对情况的适当的阐述。这就是社会科学者的工作。所以社会科学应该在指导文化变迁中起重要的作用。”这充分表达了中国文化和我们自己的文化的最大需要,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使在机械工程中,只有傻子或疯子才会不顾科学的物理和数学而作出规划、设计或计算,故在政治行动中同样需要充分发挥理智和经验的作用。

    我们的现代文明,目前可能正面临着最终的毁灭。我们只注意在机械工程中使用最合格的专家。但在政治、社会和道德力量控制方面,我们欧洲人越来越依从于疯子、狂人和歹徒。在界线的一边正越来越多地责备着那种个人随心所欲、毫无责任感或毫无恪守信义的道德义务的倾向,而在另一边我们尽管仍然可以在财富、权力和实力上具有压倒的优势,近数年来却始终不断地暴露出软弱、涣散以及对荣誉对所负的神圣义务的忽视。

    我怀着十分钦佩的心情阅读了费博士那明确的令人信服的论点和生动翔实的描写,时感令人嫉妒。他书中所表露的很多箴言和原则,也是我过去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所主张和宣扬的,但可惜我自己却没有机会去实践它。我们中间绝大多数向前看的人类学者,对我们自己的工作感到不耐烦,我们厌烦它的好古、猎奇和不切实际,虽然这也许是表面上的,实际并不如此。但我的自白无疑是真实的,我说过,“人类学,至少对我来说是对我们过分标准化的文化的一种罗曼蒂克式的逃避。”

    (节选自《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序言:布•马林诺夫斯基对费孝通博士论文的评价)

    1. (1) 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作者预言的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农民的生活》中一些标志着人类学新的发展的优点引起读者们对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中国的注意。 B . 费孝通看清科学的价值,认识到正确地解决中国当时的实际困难无知识不可。因此他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抛弃一切学院式的装腔作势,阻止科学被“出卖”。 C . 中国目前可能是正面临着最终的毁灭的现代文明之一这一事实使费孝通在感到悲剧的同时意识到了伟大祖国在西方化或灭亡的抉择中进退两难的问题。 D . 形势或情况的阐述分析可能会造成对不存在的力量或前进道路上的障碍预先假设和忽视的错误。
    2. (2) 下列基于材料二的分析与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费孝通《中国农民的生活》坚持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侧重中国社会的人类学研究而非应用社会学,关注国家而非部落,调查研究而不是猎奇写作。 B . 费孝通在前言中表述,之所以社会科学应在指导文化变迁中有重要的地位,是由于社会科学者须对社会制度的功能、意欲满足的需要、运转所依赖的其它制度联系起来分析才可达到有效果的行动和预期的目的。 C . 作者认为目前的欧洲文明偏重于科学建设而忽视了人文建设是导致社会腐败涣散、权利义务不统一等乱象的重要原因。 D . 作者过去主张和宣扬却没有机会去实践的大量箴言和原则在费孝通书中表露,然而他对此并未感到嫉妒。
    3. (3) 按照上下文逻辑,材料二中作者接下来的论述最可能的一项是( )
      A . 研究人的科学须进入民族的较先进文化的研究,离开所谓未开化的研究。 B . 《中国农民的生活》中的原理和内容以及贯穿此书的主题。 C . 费孝通博士的一切观察和研究所具有的特征是态度尊严、超脱、没有偏见。 D . 作者认为有关蚕丝业的章节是本书最成功的一章,证明社会学需要研究社会工程的有关实际问题。
    4. (4) 作者预言“《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基于哪些依据?请结合原文概括。
    5. (5) 选择性必修中册课文《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那么“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观点在材料二哪里得到体现?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已成为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最钟爱的主题,以至于它占据了我们关于未来的主要想象空间。不幸的是,这些作品所描述的人工智能窄化了我们对于未来生命和生活方式的想象,似乎人类未来的主要内容就是与机器人的斗争同时,过去一百年充斥在科幻文化中的拟人化手法也把人工智能窄化了,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典型形式和一个发展方向,而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意义不只是它可以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理解人的语言、思维和智能本身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还在于,好莱坞电影中总是将机器人和人的根本差别归于感情或者说是“爱”,其实人的社会性存在是人工智能尤其是人工生命研究领域最大的难题。人工智能必须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这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性个体的假设之上的。问题在于,世界上不止有一个个体,还有无数他者,如何以算法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复杂的、充满非理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作用?这才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难点所在。心灵没有方程式,社会性的心灵产生的问题更加无法用算法解决,这或许正是艺术的机会。

    然而,人的社会性在今天这个网络社会受到了新的挑战。近20年来,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技术发展在明显加速,我们能够感觉到各种技术对生活的“重置”技术的发展在引诱着也在强迫着我们跟随,不断跟它一起更新换代——引诱是因为花样翻新、追求时尚,而强迫是因为整个服务系统在更新,我们只能跟着更新,否则等待你的是脱离网络、去社会化,这种加速度,这种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取消了我们自主的学习与生产。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能保持艺术制作和创造的欲望?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最切近的应用场景中,某些电商平台设置了众多的“推荐”和“方便”,这些“方便”不但是引导消费的诱饵,更是对我们自身性的诱导和窄化。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合作中,我们的偏好被强化。据说阿里巴巴对每一个淘宝用户的定义,可以拓展到几千个标签。这意味着,它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欲望、需求、目的、冲动、然而,这只是你的数码存在,这不过是由概率算法导出的一种“显示性偏好”。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人群做了无穷细分,但同时人文学者们又总是在抱怨技术把人同质化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能否弄清楚,新科技究竟是把社会变丰富了还是变单一了?我个人这些年的感觉是,在表征意义上人们的确变得更加多元、丰富,但是在深层意义上,人的社会性以及社会能力却被极大地削弱了。

    人们思考问题时,如果缺乏辩证思维,会偏向一极而无暇顾及另一极。面对技术把人同质化的趋势,如何找到反向的动力并将之作为“辩证的另一极”?这是未来艺术的根本任务。

    (摘编自高士明《当科幻窄化了人工智能,艺术新命题出现了》)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19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所描述的人工智能窄化了我们对于未来生命和生活方式的想象。 B . 人工智能技术当下难点所在,是如何以算法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复杂的、充满非理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作用。 C . 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意义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理解人的语言、思维和智能本身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D . 概率算法导出的“显示性偏好”往往是被强化的偏好,与人的真实需求未必一致。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就新科技对人的影响从表征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维度表明了看法。 B . 文章通过讨论人的社会性在网络社会所受到的新挑战,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C . 文章以某些电商平台为例,指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对人群做出无穷细分。 D . 文章阐释了人工智能对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的窄化,为进一步论证奠定基础。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艺术制作和创造的源泉在于对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保持警惕,追求自主的学习与生产。 B . 艺术能够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解决社会性的心灵所产生的问题。 C . 艺术可以表现未来,科幻文化可以展现人们对未来科技、生命和生活方式的想象。 D . 艺术的根本任务是在技术之外找到反向的动力,并能够把它作为“辩证的另一极”。
六、选择 简答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座楼(马克思故居)里保存最多的资料是马克思的各种手稿和著作的版本。

    (   )。《资本论》是一本最彻底地教人认识社会的巨著,全书160万字,马克思为它耗费了40年的心血,为了写作,前后研究书籍达1500种。在这之前谁也没有像他这样讲清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说,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物质生产是精神活动的基础;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不只是这本书教人认清剥削,消灭剥削;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经济,组织经济。甚至它的光焰逼得资本家也不得不学《资本论》,不得不承认劳资对立,设法缓和矛盾。

    《资本论》是一个海,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经过了在历史河床上的长途奔流,又经过了在各种学科山林间的吸收过滤,最后都汇到了马克思的脑海里来,汇到了这本大书里来。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 第22展室在三楼,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B . 三楼的第22展室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C . 《资本论》的专门收藏和展出是在三楼的22展室 D . 三楼的第22展室是专门展出和收藏《资本论》的
    2. (2) 下列选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B . 波浪一边歌唱,一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C .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 .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