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16世纪的欧洲沉溺于信仰的狂热之中,那是宗教改革和战争的时代。到了17世纪,信仰的热情逐渐冷却下来,变为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理性精神。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者也高举“理性”旗帜,但他们所崇尚的理性不同于17世纪的来自于神的天赋的理性,而在于更多地接近感官和经验现象。他们是批判现实的启蒙思想家和战斗的唯物主义者,他们不再沉迷于思想的领域,而是纯粹现实和世俗化了。
——摘编自陈锐《略论欧洲启蒙运动的历史和本质》
材料一 英国:1825年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1846年废除《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
法国:拿破仑三世时期(1852—1873年),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
德国:1834年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加入该同盟的有18个邦,2300万人口。
英法:1860年签订《英法条约》,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进口关税,并降低葡萄酒的进口税;法国则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等产品的进口关税。
英普: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经济风暴的另一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害国际关系的程度。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的自卫措施都采取了诸如较高的关税、更严格的进口限额、结算协定、货币管制条例和双边贸易协定之类的形式。这些措施必然引起各国间的经济摩擦和政治上的紧张关系。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出现了“第三世界”。它的崛起是当代世界历史上的头等大事,也是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发展和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结果。“第三世界”这一概念的流行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密切相关。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把争夺海洋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70年,拉美国家举行海洋法会议,表示要采取共同行动,反对海洋霸权主义。经过一系列努力,1982年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1984年底,共有159个国家和地区在公约上签字,唯独美英等国拒绝签署,为公约的实施设置障碍。但是,这一完整的海洋法体系的确立是第三世界国家联合反霸斗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