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性测试历...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二下·会宁期中) 龙是中国古人由多种动物肢体、器官组合而成的能潜、能走、能飞的“三栖动物”,是中华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的产物,是基于民族文化观念的文化创造。龙文化既是根源文化,也是标志文化;既是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化。这说明龙文化最深层的文化底蕴是(   )
    A . 开放包容 B . 多元一体 C . 自强不息 D . 实物崇拜
  • 2. (2024高二下·承德月考) 明代,国人对周边国家的认知日益清晰丰富。但在当时编印的一些书籍中,时常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又加入想象内容,如图1所示。这表明(   )

    A . 经济发展拓宽了士人视野 B . 西学东渐的社会影响力有限 C . 传统夷夏观改变时人观念 D . 市民文化诉求主导书籍编纂
  • 3. (2024高二下·承德月考) 有学者认为:“拜占庭对东斯拉夫人(俄罗斯民族是其一支)来说,就如同罗马对日耳曼人而言一样,是伟大的教育者,是宗教和文明的源泉。”这表明,俄罗斯(   )
    A . 是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B . 融入了基督教文化圈 C . 是欧洲东正教的中心 D . 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
  • 4. (2024高二下·承德月考) 史诗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最初形式之一。有部史诗主要描写了居楼族和般度族后裔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反映了雅利安人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时期的社会情况,堪称一部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该史诗可能是(   )
    A . 《摩诃婆罗多》 B . 《荷马史诗》 C . 《吉尔伽美什》 D . 《伊戈尔远征记》
  • 5. (2024高二下·承德月考) 玛雅文明盛行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15世纪,发源地在今天的墨西哥、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等地,是中美洲古代文明中最杰出的一个。这个“最杰出’表现在(   )
    A . 社会制度的最为先进 B . 天文历法的世界领先 C . 科技文化的成就突出 D . 浮动园地的巧妙高产
  • 6. (2024高二下·承德月考) 16世纪中期以后,在西属拉丁美洲,矿业经济快速发展起来,西班牙移民涌入,同时印第安人因疫病、殖民奴役而大量死亡。上述现象导致西属拉丁美洲(   )
    A . 资本原始积累加速 B . 种植园的发展空间增大 C . 经济的独立性增强 D . 逐渐退出黑人奴隶贸易
  • 7. (2024高二下·承德月考) 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在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年只剩下9万多人。在新西兰,18世纪原住民有25万人,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多人,而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这反映出(   )
    A . 劳动力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 B . 殖民扩张重塑了世界格局 C . 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 D . 移民文化呈现出多元特征
  • 8. (2024高二下·承德月考)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这一愿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下列项中,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 . 中国汉字传人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B . 中国式园林成为欧洲的风尚 C . 佛教完成本土化,禅宗成为主流 D . 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
  • 9. (2024高二下·怀仁期末) 万里茶道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3万公里,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万里茶道(   )
    A . 推动了日耳曼人不断向西迁徙 B . 与“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一致 C . 便利了中俄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D . 依托于明王朝的朝贡贸易体制
  • 10. (2024高二下·永年期中) 十八世纪末期,英国废奴运动的演讲家们告诉人们:如果一个普通家庭坚持两周不用某种商品,就能挽救一个黑奴,如果有8个这样的家庭坚持20年,就可以挽救100个奴隶的生命,如果有38000个家庭同时行动就可以彻底摧毁奴隶贸易。这种商品最有可能是(   )
    A . 稻米 B . 蔗糖 C . 香料 D . 茶叶
  • 11. (2024高二下·承德月考) 汉武帝鼓励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上书言国事以自荐,并亲自审阅,优者录用,授予郎中、给事中等官职,“其时上书自荐者达千人之多”。宣帝规定通过上书拜官者须试用一年。上述做法(   )
    A . 纠正了察举制度弊端 B . 强化了中枢行政制度 C .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D . 改变了社会主流思想
  • 12. (2024高二下·承德月考) 在宋代,御史台“掌纠绳内外百官奸慝,肃清朝廷纪纲”。宋神宗时期,御 史台设置吏、兵、户、刑、礼、工六个察案,六案各由一名御史负责,在其领导下分 头对各自负责的在京官署进行文书核查,纠举其行政过程中的“稽迟违慢”等 失误。由此可知,宋代 (    )
    A . 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 B . 专制主义集权得到发展 C . 行政效率质量得以提高 D . 中枢制衡机制日渐成熟
  • 13. (2024高二下·承德月考) 元代,在各行省的上供与留用问题上,中央与行省整体上实施七三分成的政策,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行省掌握留用的“岁课羡余钞”多达四十七万缗,正额以外的羡余,行省官往往可以“百端侵隐,如同己物”。这反映了元代(   )
    A . 地方监察制度的缺失 B . 行省财政自主权较大 C . 各省赋税负担不均衡 D . 中央集权体制的式微
  • 14. (2024高二下·承德月考) 古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岛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日照充足,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地势崎岖、土地贫瘠,可耕地范围大约只有30%~40%。城邦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城邦秩序的维护逐渐依赖于粮食进口。这些状况(   )
    A . 阻碍了农耕文明的诞生 B . 导致城邦人口总数趋于稳定 C . 决定了小国寡民的特征 D . 为城邦海外殖民提供了动因
  • 15. (2024高二下·承德月考) 图2为公元1世纪印度地区出现的键陀罗艺术风格的佛像。其特色是面容呈椭圆形,鼻梁如剑一般高而长,身着希腊式服装,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这类佛像的造像风格可用于佐证(   )

    A . 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文化融合 B . 阿拉伯帝国在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C . 希腊城邦海外殖民产生的影响 D . 印度地区佛教出现了世俗化倾向
  • 16. (2024高二下·承德月考) 9世纪西欧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由此可见西欧封君封臣制(   )
    A . 在契约关系下形成权力专断 B . 封君同样有义务维持封臣利益 C . 在相互义务中形成君臣平等 D . 封君封臣建立上下级行政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2024高二下·承德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掷铁饼者》原先为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青铜雕刻作品,今已不存。图3为罗马时代的大理石雕复制品。

    材料二 阿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了统治。在进行统治时,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新兰教为组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这样一来,实现了由通过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印度洋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同时,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活动中心也从干燥的地中海,转移到干燥地带和湿润地带的连接处,并进入将东非、西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连在一起的印度洋,阿拉伯帝国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

    1. (1) 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一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请用一句话说明古希腊、罗马在欧洲文化史上的地位。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统治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兴起和发展原因。
  • 18. (2024高二下·承德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族大迁徙是亚欧大陆上南北两部分国家和民族交往扩大的一种表现形式。3至5世纪,中国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逐渐弃牧务农,为了寻求较好的耕地逐渐向南方农耕地区迁徙。匈奴人西迁促成4世纪中叶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境内的迁徙,在新建的日耳曼人诸王国里,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在不断增长,最终促成了西欧社会的变革。

    ——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和威尔士人为主体的英国移民已遍布阿根廷各地,他们主要从事商业和农牧业活动,这些移民大多为富有的大商人、大金融家和大农场主。据统计,1895年到1914年间,阿根廷80%以上的制造业和75%左右的贸易掌握在英国移民手中。”英国移民在阿根廷兴建英式学校,大量招收阿根廷本土学生,自由主义和自由贸易观念被阿根廷精英阶层广泛接受。英国外交大臣坎宁说:“拉丁美洲已经独立,如果我们处理的不太糟糕的话,它将属于英国。

    ——摘编自卢玲玲《19世纪英国对阿根廷的移民及其影响》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公元3至5世纪游牧民族的迁徙对中国和西欧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向阿根廷移民的特点,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
  • 19. (2024高二下·承德月考) 中国长期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国,也是最大的西瓜消费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瓜起源于非洲。924年,契丹军队攻取西州回鹘后,西瓜种子被带回上京进行种植。1143年,南宋使臣洪皓从金国带回了西瓜种子进行试种。元代,西瓜在中国北方已经形成规模化种植,并且成为瓜农创收的重要经济作物。东南的江淮、闽浙地区也开始大范围推广栽培。明代,西瓜栽培技术更加成熟,品种资源也日益丰富,种植面积和规模都显著增加。清代的西瓜生产盛极一时,达到中国传统社会的顶峰。外洋品种的引进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国西瓜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关于西瓜的栽培技术,农书及许多地方志中都有详细记载。西瓜的生育期较短,又比较适宜进行间作套种,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显著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历代瓜农不断总结和提高栽培技术经验,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西瓜除直接生食之外,人们还把西瓜渍以糖;也可以用西瓜皮做成凉拌小莱;瓜子经过曝晒、炒制能够加工为荐茶佳品。西瓜不只具有食用、药用意义,它还可以被加工成玲珑可爱的工艺品,同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实现融合。

    ——摘编自刘启振《西瓜在中国的引种、传播和本土化》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瓜在中国广泛种植的作用。
  • 20. (2024高二下·承德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相和合。

    在伦理道德、个体修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义、礼、智、信”,即仁爱、正义、礼仪、智慧、诚信

    在个人进取和担当方面:《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的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彰显着担当精神。

    在国家治理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孔子提倡“为政以德”,《礼记·礼运》提倡“天下为公”

    在国家形态结构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大一统”,成为中国人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国际关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任选表格内容之一,概括论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