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出处 |
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 | (汉)刘歆《上〈山海经〉表》 |
将《山海经》归入史部,放在“地理类”之首,把它看作是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 | (唐)魏征等人修撰《隋书》 |
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中特多 |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
| 出口 | 进口 | ||||||
区域内 | 区域外 | 区域内 | 区域外 | |||||
金额 | 占比 | 金额 | 占比 | 金额 | 占比 | 金额 | 占比 | |
非洲 | 773.1 | 15.9 | 4100.5 | 84.1 | 736.4 | 13.3 | 4800.8 | 86.7 |
亚洲 | 37947.4 | 53.7 | 32679.6 | 46.3 | 35660.5 | 54.2 | 30150.4 | 458 |
拉美 | 1733.5 | 16.0 | 9109.8 | 84.0 | 1791.5 | 16.2 | 9245.4 | 83.8 |
欧盟 | 40933.0 | 63.6 | 23401.2 | 36.4 | 37477.8 | 58.8 | 26303.3 | 41.2 |
(注:金额为现价美元计算:“亚洲”仅指亚洲发展中经济体。)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在36个传统手工业行业中,受摧残的有8个行业。一部分原有的手工业在与机器工业的竞争与互补中,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发展,不仅体现为数量上的增长,而且反映到技术、经营和管理等层面。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城市手工业中的某些行业如手工机器修造、丝织、棉织、针织等行业均出现了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纵观1840—1949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这种民间以本土工业为基础的嫁接型工业化模式没有取得成功。
——摘编自彭南生《现代化中的“中国式”》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民族复兴,实现工业化与实现民族复兴之间发生了深刻的内在逻辑关联。毛泽东对工业化的思考是多元辩证的,他既看到了工业化对于中国摆脱亡国灭种的根本性危机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意识到,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可以说,毛泽东科学地把握了工业化与国家独立富强之间的重要关系。
——摘编自徐坤《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
材料三 中国启动工业化战略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先发国家起步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二三百美元相比,有较大差距。中国在工业化起步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西欧和西方衍生国水平的1/12。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对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的统计表明,中国仅27美元,远低于同期印度的57美元,也低于亚洲的44美元。
——摘编自郑有贵《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工农城乡关系的探索》
材料 叙利亚国民大会备忘录
我们,在下面签名的叙利亚国民大会的成员,1919 年 7 月 2 日,在大马士革聚会, 有我们不同地区的居民——穆斯林、基督教徒和犹太人——授权,同意对选举我们的这个国家人民的愿望的以下表述:
我们要求叙利亚享有绝对的、完全的政治独立……
…………
考虑到居住在叙利亚地区的阿拉伯人并不比其他先进的种族缺少天赋权力,他们也绝不比开始独立的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希腊人和罗马尼亚人落后,我们抗议国际联盟盟约中的第 22 条把我们置于需要受托管的发展中国家之列。
…………
我们不了解法国政府所宣称的在我们的叙利亚国家任何部分拥有的权力,拒绝相信它能协助我们或者能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地点帮助我们的国家。
我们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叙利亚南部建立犹太共和国的主张,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者移民到我国的任一部分……
——摘编自魏凤莲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和交流 1750 年至今》
名称 | 时代 | 区域 | 简介 |
邗沟 | 春秋 | 淮阴至扬州 | 沟通长江和淮河 |
都江堰 | 战国 | 四川成都 |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
灵渠 | 秦朝 | 广西桂林 | 连接湘江和漓江;岭南百姓家破人亡 |
漕渠 | 汉代 | 长安至潼关 | 漕运,通粮道 |
隋朝大运河 | 隋代 | 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 | 贯通南北,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亡隋波浪九天来” |
京杭大运河 | 元代 | 北京至杭州 | 两湖、闽、广等地灌溉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促进新经济区的形成 |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水利工程”,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材料
与自然界的生命有机体类似,文明是由人的实践推动创造的生命有机体。文明的内在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文明的物质形态,即与生命体的“肉身”类似的结构, 是文明存在的基础形态;第二,文明的制度形态是文明的“骨骼”,文明的有序运转与良性发展需要有坚硬的骨骼作为支撑;第三,文明的精神形态是文明的“灵魂”,标志着文明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文明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
——摘编自项久雨《世界变局中的文明形态变革及其未来图景》
请结合具体史实,评析材料中关于文明形态的观点。(要求:赞成、否定或另有认识均可。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