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6-06 浏览次数:7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2023高二下·钦州期末) 如表所示为小楚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据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 

    1

    在距今4000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征农田和灌溉的文字,其中“田”字与象征着蜿蜒渠道的符号一起组成了一个汉字

    2

    商代水稻在黄河南北均有种植,郑州白家庄遗址、安阳殷墟中都有水稻遗存发现

    3

    距今3600年前,殷商都城附近发现了由干渠、支渠和毛渠组成的农田灌溉系统,纵横交错的渠道将农田分割为若干个长方形,在渠与渠、地与地之间有明显的水位落差

    A . 农业作物种类的增加 B . 原始灌溉农业的起源 C . 中国传统文字的成熟 D . 中国早期农业的发展
  • 2. (2023高二下·钦州期末) 秦建立统一集权国家后,蒙恬于公元前215年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略取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公元前213年,蒙恬又取高胭、阳山,并将战国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这些做法( )
    A . 有助于国家大一统的实现 B . 旨在维护北部边疆秩序的稳定 C . 凸显了农耕文明相对优势 D . 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的权威性
  • 3. (2023高二下·钦州期末) 《唐律》规定,官员将其监管的财物用于买卖,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刑罚。官方对此解释说,“以威若力强买物,虽当价,犹笞五十”“即借衣服、器玩之属,经三十日不还者,坐赃论、罪止徒一年”。这表明《唐律》( )
    A . 具有轻罪重罚特征 B . 重视防范腐败风险 C . 重视保护私有财物 D . 遵循以礼入法原则
  • 4. (2023高二下·钦州期末) 北宋以前,孟子其人,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其书,也只能归入“子部”前的官私文献中,一般都是“周孔”或“孔颜”并提,鲜见“孔孟”合称的。基于此,宋代学者( )
    A . 提出纲常伦理观念 B . 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基础 C . 重构儒学价值体系 D . 使儒学逐步渗入世俗生活
  • 5. (2023高二下·钦州期末) 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下诏规定大幅减少西域地区和国家朝贡的次数和数量,如规定土鲁番(今新疆吐鲁番)和别失八里三年或五年一贡,贡使不得超过10人。嘉靖二十年(1547年),礼部上奏朝廷,建议对随意放行西域人的边官治罪,“顷来滥放入京,宜敕边臣恪遵此例,滥放者罪之”。这些规定( )
    A . 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B . 引发了明朝全面衰落 C . 加剧了西北边疆威胁 D . 削弱了中西陆路联系
  • 6. (2023高二下·钦州期末) 林则徐看到旧式师船无法抵抗坚船利炮后,主张购买和学习制造西式战舰。他从“权宜之计”走向“长久之计”,提出制造“外海战船”,并认为要形成规模,要求“坚厚战船,以资制胜”。这表明林则徐( )
    A . 初具近代海防思想 B . 看到晚清积重难返 C . 反思现存社会制度 D . 提倡建立新式军队
  • 7. (2023高二下·钦州期末) 1907年,意大利人阿•劳罗来到中国上海,先是经营影片放映,后来开始进行拍摄活动。1908年3月,他在上海拍摄新闻短片《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这是上海由外国人拍摄的最早的一部新闻纪录影片。由此可见,当时上海( )
    A . 市民生活受到西方文化影响 B . 是外商的竞相投资地 C . 看电影成为大众娱乐的主流 D . 是中国经济文化中心
  • 8. (2023高二下·钦州期末) 下表所示为1922年6月至12月,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所发表的若干言论。据此得出的合理推论是,当时( )

    言论

    出处

    和平自然是我们所不排斥的,但是虚伪的妥协和平,愈求和平而愈不和平的伪和平,乃是我们所应该排斥的

    《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1922年6月)

    我们并不菲薄你们的理想的主张,你们也不必菲薄我们的最低限度的主张。如果我们的最低限度做不到时,你们的理想主张也决不能实现

    胡适:《这一周》,原载《努力周报》第10期(1922年7月9日)

    依着你们最不努力的方法,你们最低限度是永远做不到的……我们殊不愿上你们无革命精神的大当

    周恩来《评胡适的“努力”》(1922年12月15日)

    A . 新文化运动受到政治干扰 B . 各阶层积极探索救亡道路 C . 中国共产党主张革命救国 D . 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 9. (2023高二下·钦州期末) 1938年8月7日,原位于上海的中央银行总行在渝重新挂牌办公。而国有四大行的余下三家一一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则先后将总部或部分管理机构移驻重庆。这可用于说明当时国内( )
    A . 正面战场会战宣告失败 B . 国共合作持久抗战 C . 官僚资本乘机占领市场 D . 经济布局发生变化
  • 10. (2023高二下·钦州期末) 1978年3月,依据宪法恢复人民检察院,两个月后正式成立最高人民检察院;1979年9月决定设立司法部。随后的几年内又相继通过了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试行)、新婚姻法在内的一批基本法律。这( )
    A . 反映出政府职能的逐步拓展 B . 有助于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 C . 推动了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 D . 凸显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
  • 11. (2023高二下·南昌期末) 古埃及人非常成功地把神庙等纪念性建筑与尼罗河上下的景观结合起来,沙漠、长河、悬崖峭壁成为纪念性建筑的一部分。在古埃及人看来,日月星辰、各种动物、天文现象均由不同的神操控,因此都可成为崇拜的对象。由此可知,古埃及人( )
    A . 具有浓厚的理性精神 B . 热衷于探索自然奥秘 C . 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D . 强烈地反对个人崇拜
  • 12. (2023高二下·钦州期末) 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土坦丁七世(912~959年)利用古典文化遗产为现实服务,组织学者收集古典作品,编纂百科全书及抄写名著。当时编纂的有历史丛书、战术教令、农业丛书、医学及兽医丛书、国家管理规程、拜占庭宫中礼仪等。这些做法( )
    A . 重创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B . 使专制国家的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C . 促进了古典文化的传承发展 D . 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奠定基础
  • 13. (2023高二下·钦州期末)  
    如图所示是德国科隆大主教(1722-1725)的一幅肖像画。画中他穿着象征着智慧和地位的“中式丝质睡袍”,正用中国瓷器享受着一杯异域饮料,是茶、咖啡或是巧克力。该画作体现出(  )
    A . 欧亚非人民的生活习惯趋于一致
    B . 中西交流丰富了民众的物质生活
    C . 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 . 东方传统手工业仍具有市场优势
  • 14. (2024高一下·潮阳期中) 麦迪逊声称,根据1787年美国宪法建立的政府既非纯粹的“联盟”,也不是纯粹的“全国性政府”,而是一个混合政府——既带有“全国性政府”的性质,也有“联盟”的性质。这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 )
    A . 注重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 B . 强化了州政府的自主权 C . 践行三权分立的治国理念 D . 背离联邦制的基本原则
  • 15. (2023高二下·钦州期末) 20世纪20年代的甘地认为:“印度的得救在于抛弃它五十年来所学到的东西。铁路、电报、律师、医生等都必须丢开。”他还主张恢复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这表明他( )
    A . 主张人们简单淳朴地生活 B . 竭力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 . 反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 D . 认为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倒退
  • 16. (2023高二下·钦州期末) 二战后,发达国家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方式主要有:实行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利用政策调节;等等。这些举措( )
    A . 意在学习苏联的经济模式 B . 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C . 成功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 D . 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17. (2023高二下·钦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行省辖区辽阔,权力颇重。行省高级官员多是蒙古、色目与汉人交参任用,并使用圆署会议制,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位官员共同商议,“事从公议”。行省的军权由丞相、平章掌握,而财权则另有专官。专官各司其职,甚至“出入不复关闻”长官。行省治下的路、府、州、县官员的任用、迁调、考课由吏部和枢密院负责。元代又置江南、陕西行御史台和二十二道廉访使,对行省官员有弹劾、按问之权。在行省区划上,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使各行省无险可守且北向门户洞开。时人曾评论说:“方伯(行省)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 

    ——摘编自朱寒冬《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特点发微——读<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明成祖时期,为协调地方事务,开始派遣都察院的都御史、御史担任巡抚。巡抚可以监察地方,同时也处理朝廷指派的其他事务;事毕还朝。明朝中后期,巡抚已经“总领一方,凌驾三司”,职权扩大到军政、民政各项事务。同时,巡抚又“带风宪之衔,不独地方利弊可言,即朝廷大政无不可入告”。朝廷也逐渐允许巡抚开府建衙,携带家眷常驻地方。此后,巡抚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地方官员的利益,对地方的监察职能逐渐减弱。到了清代,督抚制度完全固定下来。 

    ——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不敢专决大政”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督抚制度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督抚制与元代行省制的相同作用。
  • 18. (2024高二下·东莞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 12世纪左右,地中海北部和东部出现了严重的农业歉收状况,一些族群特征复杂的民族向地中海世界迁徙,其浪潮席卷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现代学者将这个迁移的人群称为“海上民族”。公元前1207年,海上民族开始以黑海沿岸以及西地中海为根据地,借助武力向东地中海地区迁徙,以寻求新的生存地。在此过程中,他们摧毁了特洛伊城、赫梯帝国、塞浦路斯、叙利亚、巴勒斯坦,最终到达埃及。海上民族大迁徙打碎了一个旧的文明体系,为地中海文明的古老机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建立了地中海文明。正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阵痛,才孕育出腓尼基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文明(爱琴海文明),而这些文明至今仍然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袁指挥《海上民族大迁徙与地中海文明的重建》

    材料二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了通往新大陆的航路,从而拉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的序幕。在这次迁徙过程中,由东向西横越大西洋的移民船队络绎不绝。在17世纪里,仅从不列颠群岛前往美洲的移民就有约25万人,18世纪增加到约150万人。据估计,自愿或不自愿地卷入这场大迁徙的移民超过1亿。而世界总人口在1500年为4.4亿人左右,1900年为16亿人左右。移民多跨洋跨洲前往新的定居地或暂居地。大迁徙以及应运而生的新国家、新文化和新民族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 

    ——摘编自潘兴明《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上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海上民族迁移相比,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19. (2023高二下·钦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晚清财政体制发生巨大变化,其中同治朝的变动则占据特殊的重要地位。关税作为最具扩张性的税种,按照一定的比例征之于货物或船只,与财政税收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同治时期的常关税征收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关税侵占的深刻影响,但仍有起色;洋关税征收则异军突起,成功扭转了咸丰时期关税征收的被动局面。与此同时,关税和厘金收入均超过田赋,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从根本上改变了清朝旧有的以田赋税收为主体的农业型财政税收结构,开始向以关税和厘金为代表的商业型税收结构转变,这一过程可以称为清代财政的近代化转型。从这种角度来看,“同治中兴”在军事成就之外,也有着强有力的财政数据支撑。 

    ——摘编自倪玉平《晚清财政税收的近代化转型——以同治朝的关税财政为例》

    材料二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诞生为标志,新中国财政体系随之建立起来。在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管理机构并建立统一的财政制度之时,面对当时饱经战火摧残,几乎处于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财政主要担负了两个方面的任务:筹集并支付巨额的军政费用,以消灭残余敌对势力、接收旧政权的人员和维持新政权的运转;治理通货膨胀和整顿生产生活秩序,尽快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政府推出统一财经工作、平衡财政收支、稳定物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为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权的巩固以及各方面的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从而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 

    ——摘编自高培勇《新中国财税体制的演进历程、历史逻辑及时代潮流》

    1. (1)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晚清同治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状况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同治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状况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 20. (2023高二下·钦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所示为学者张联朋《用唯物史观整体认识世界近代史》一文中关于世界近代史发展演变的几个视角。 

    表 

    视角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视角二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促进)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

    视角三

    生产力再次推动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与加强

    视角四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促进——第二次工业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个视角,据此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