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4-09-26 浏览次数:1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运用(29分)
  • 1. (2024八下·廉江月考) 默写古诗文。
    1. (1) 微君之躬,
    2. (2) ,悠悠我思。
    3. (3) 《子衿》中写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特别漫长,由此来表达对恋人深切思念的是:
    4. (4)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就算在天涯海角也还是像近邻一样亲近的诗句是:
    5. (5)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6. (6)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7. (7) 欲济无舟楫,,徒有羡鱼情。
  • 2. (2024八下·廉江月考) 请写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在《蒹葭》一诗中的作用。
  • 3. (2024八下·廉江月考)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wò xuán着的事情。
    2. (2)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jī bàn,容不得闭塞。
    3. (3) 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dài màn
  • 4. (2024八下·廉江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行文至此,作者终于大彻大悟 ,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真正进入了忘却自我、超越功利的自由自在的境界。 B . 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 , 起先大厅里鸦雀无声随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C . 他们在上海滩风云变幻的时局中,为了保护各行各业的精英,与敌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D . 这起贪污案涉及地域之广、团伙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 5. (2024八下·廉江月考)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文学作品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表现作品内容,表达作品主题。 B . 文化品格是中国戏曲诸剧种在千百年的孕育、发展、变进程中,逐渐呈现出来的独特个性,是当前戏曲类非遗保护的中心内容。 C . 学习《回延安》一诗,使我了解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D .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种,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 6. (2024八下·廉江月考) 草木缘情,花果寄意,请在下面三个选项中任意选择两种古诗中的植物,模仿示例,为它写一则“植物的自语”,注意语意的准确和表达的生动。

    ①《竹里馆》中的“竹”②《饮酒(其五)》中的“菊”③《蒹葭》中的“蒹葭”

    示例一:《十五从军征》中的“旅葵”:我张开绿色的怀抱,抚慰你久别归来沧桑的心。

    示例二:《黄鹤楼》中的“芳草”:我“姜萋”的样子可否消解你似滔滔江水的哀愁?

    1. (1) 选择植物的自语:
    2. (2) 选择植物的自语:
  • 7. (2024八下·廉江月考) 请你根据《说文解字》中对造字的六个条例的解释,完成各题。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都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

    1. (1)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 B . “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 C . “人”“言”为“信”,“信”是会意文字,“江”“河”是转注文字。 D . “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
    2. (2) 班长找来了一些象形字的图片,请你分别写出它们对应的现代汉字。

      A B C D

    3. (3) 学完《(诗经)二首》以后,我们知道《诗经》又被称为,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主要表现手法是
二、阅读(41分)
  • 8. (2024八下·廉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

    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髦,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蝗緒骊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溪行    便还家    处处

    2.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3) 【乙】

      有法朗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丽。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因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

      【注释】①(法朗)一个和尚的名字。②(赍(ī))怀着,带着。(蒙恬)秦朝将领,北逐匈奴,监修长城、直道。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寻洞入/与外人间隔 B . 芳草美/陶后有闻 C . 人出入/色端丽 D . 渔人甚之/日新月
    4. (4) 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数 百 步 渐 阔 至 平 地 涉 流 水 渡 一 岸 日 月 甚 明。

    5. (5) 【甲】【乙】两文在表现主题上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两文的主题有何相同点?
  • 9. (2024八下·廉江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们对“吃撑了”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又该长肉了”。摄入过多食物,多余的能量会转化成脂肪在体内沉积,久而久之肯定会造成肥胖。吃太饱带来的问题远不止体重的变化。肥胖已被太多的研究证实是引发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胆囊炎)的重要危险因素。经常吃饭过饱的人自控力会变得越来越差,人体对食欲的调控机制也会慢慢失灵,从而陷入越吃越胖、越胖越吃的恶性循环。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的话告诉我们,吃得过饱的直接危害是胃肠道。人的消化系统需要定时休养,才能保持正常工作。如果上顿的食物还未消化,下顿的食物又填充进来,就会令消化系统负荷过重。现代人常吃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消化起来更加困难。人体胃黏膜的上皮细胞寿命很短,如果胃总是处于他肤状态,胃黏膜很难得到修复,时间一长就会产生胃部炎症,容易引发胃糜烂、胃溃疡、胰腺炎、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增加胃癌、肠癌的患病风险。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说过“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英国伦敦大学健康与老龄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小鼠实验研究发现,小鼠的食量减少40%,其寿命可延长20%~30%。与此同时,在狗和与人类享有60%共同基因的果蝇等动物身上,科学家们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主导该研究的皮蓬博士表示:“按照该比例推算人类少吃40%,可延长20年的寿命。”

    吃得少能延缓衰老。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血管衰老的研究,发现在食物摄入量较低时,人体可产生一种被称为B一羟丁酸的分子,是由肝脏产生的酮基分子,可以减缓血管系统的细胞老化。

    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体胃部产生的胃饥饿激素能刺激脑细胞分裂和扩增,防止脑细胞老化。这意味着该激素或可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药物。

    德国研究人员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是,少食会使人体胰岛素水平下降、炎症减少,进而促进大脑细胞生长,改善记忆。

    类似的实验还有很多,实验结果大都指向一个结论:适度饥饿不仅可以延缓衰老,而且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神经元退变等疾病相当有效。

    (选自顾奎琴《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有删改)

    材料三:

    民间有“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的说法。现代科学也证明吃七分饱就能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并且长期坚持七分饱,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有利于身体健康。怎样做到“七分饱”呢?

    按时吃饭。想要控制饭量,一定要保证按时吃饭,一般两餐间隔4~6小时。如果饿得眼冒金星才吃饭,很容按时吃饭。想要控制饭量,易就吃超量了。

    细细咀嚼。一口饭最好咀嚼20次以上,老年人则应咀嚼30到50次,给饮食中枢足够的兴奋时间,既可以帮助食物消化,又可以保护胃部黏膜。

    先素后荤。有肉有菜的情况下,先吃蔬菜,主食尽量多选一些粗粮杂豆,在胃部会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些食物的热量低但是饱腹感却很强,你吃下去就会觉得自己没有那么饿了,但是又不会增加太多热量。

    吃点粗粮。粗粮,能让人放慢进食速度,有利于感受饱腹感让人能够少吃一口。

    (选自吴铭《七分饱究竟是什么感觉》,有删改)

    1. (1) 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们吃得过饱,多余的能量会转化成脂肪在体内沉积,这样肯定会造成肥胖。 B . 适度饥饿不仅可以延缓衰老,而且对预防多种疾病相当有效。 C . 现代科学证明,民间“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的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D . 如果经常吃得过饱,身体的消化系统就不能定时休养,不能正常工作。
    2. (2) 材料二第二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材料三中加点的“一般”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想要控制饭量,一定要保证按时吃饭,一般两餐间隔4~6小时

  • 10. (2024八下·廉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烟火

    吕峰

    ①自我有了记忆,母亲就与灶台、与烟火联系在了一起。灶台是乡村生活的恒久风景,它和那些粗糙干裂的手掌、那些因烟熏火燎而迎风流泪的眼睛,共同构成了农家生活最木质的背景,掩映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凡常四季。有了灶台就有了安宁和温饱,就有了繁衍和生存。

    ②我清楚地记得,家里有一个大大的灶台,里面镶嵌着一口大大的铁锅。母亲忙碌之时,身影总是被白炽灯映照着,在墙壁上晃来晃去。她在灶前煮东西的时候,便把我放在厨房门口的一张小小的矮凳上。我坐在那儿,托着腮,看灶下熊熊的火,把整间厨房照得通红,而母亲瘦削的脸也淡淡地染上一层美丽的红晕。此刻,母子俩都没有说话,只有食物的香味,兀自在小小的空间里静静地回旋。

    ③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辛,母亲总是想尽方法改善生活。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无非是在玉米饼中加点白菜或绿豆做成的馅儿,或是偶尔炒个糖豆,蒸个花卷。母亲每每为了哄我多吃一些,便带我做一些小游戏。现在回想起来,玉米饼如何下咽似乎已经记不起来了,而留在记忆深处的则是那缭绕在灶台前没法割舍的浓浓亲情。

    ④那时候,村里的每家每户几乎都有一个灶间,有一个烟自通向屋顶。每当在野外割草或是放学回来,老远就会看到炊烟从村子里的一座座青灰色或红色的瓦房间袅袅升起。每当炊烟升起时,就会看见田埂上很多荷锄归来的人们朝着各自熟悉的那道炊烟走去,疲惫的脚步显得格外轻快。对于孩童们来说,我们熟悉村子里的每一座房子,也熟悉每一个烟囱、每一道炊烟。透过炊烟,我们可以知道是谁家的母亲在做饭;透过炊烟,我们可以亲吻四处飘逸的饭香,咂巴着口水,生出对生活的眷恋和向往;透过炊烟,我们还可以懂得父亲的汗水怎样瘦了自己的筋骨,肥了田间的谷穗。灶台和烟火就是乡下人的日子,是乡情浓聚成的一道优美独特的风景线,也是乡亲们生活的希冀和灵魂。

    ⑤在我看来,烟火的味道也就是母亲的味道,它是母性的,缓缓上升,维系着整个村庄,也承载着村庄沉甸甸的希望和淌不干的汗水。所以,有村庄就有人家,有人家就有灶台,有灶台就有喜怒哀乐里的一日三餐。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烟火,就是守着一份幸福,一份满足。

    ⑥一天天一年年,日子就在灶台前母亲的忙碌身影中流走了,我也像小鸟一样展翅高飞,背井离乡。可是,母亲却怎么也不愿意离走她居住的老屋。每次去看她,她总是蹲在厨房的灶台前,默默地给我们做饭做菜。生火以后,火势不够猛,她便用一根长长的吹管,对着灶下的柴火呼呼地吹气,火星子在灶下狂乱地飞舞。

    ⑦火势够猛后,母亲便在灶台上以亲情为味精,为她的儿子、儿媳与孙儿做丰盛的饭食。厨房狭小而局促,我常常被烟气呛得呼吸困难。可是在烟气缭绕中掌勺的母亲那张汗水淋漓的脸上,总是隐隐地含着笑意。8母亲的烟火是不一样的烟火,也是独一无二的味道。每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母亲做的饭,我会萌生一种自信、一种满足,那就是在生活这条路上,我会很知足地工作着、生活着、爱着,不会再有饥饿感,会让一切都简单、平和、从容。

    1. (1) “烟火”陪伴着母亲经历了两个阶段。请分阶段概括母亲为“我(我们)”所做的事。
    2. (2)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可是在烟气缭绕中掌勺的母亲那张汗水淋漓的脸上,总是隐隐地含着笑意。(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

      ②我会很知足地工作着、生活着、爱着,不会再有饥饿感。(“不会再有饥饿感”的原因是什么?)

    3. (3) 朗读“母亲的烟火是不一样的烟火,也是独一无二的味道”时,至少有两个地方要重读,你认为是哪两处?请简述理由。
    4. (4)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日子就在灶台前母亲的忙碌身影中流走了,我也像小鸟一样展翅高飞,背井离乡。可是,母亲却怎么也不愿意离开她居住的老屋。

      (吕峰《烟火》)

      【乙】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请根据文段归纳中华民族母亲的崇高品质,并结合生活实际或阅读积累,写一段感言。

三、作文(50分)
  • 11. (2024八下·廉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点点滴滴,本是平常,却于某一瞬间、某一经历,让你突然感悟到原来这些平常也可贵,值得珍惜。

    请以“原来,平常也可贵”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