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别 | 交配方案 | 实验结果 |
一 | 黄鼠×黑鼠 | 黄鼠2378:黑鼠2398 |
二 | 黄鼠×黄鼠 | 黄鼠2396:黑鼠1235 |
①仅BC、FG段细胞中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
②CD段和GH段细胞中所含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相等
③GH段和OP段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数相等
④IJ段一个细胞中所含有的染色体数是GH段的一半
⑤四分体仅存在于GH段的部分时期
⑥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阶段只有IL段
⑦GH段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1:2:2
⑧L→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及信息交流功能有关
按照减数分裂过程分析,图中各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填序号)。
甲×乙→F1抗虫→F2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虫:不抗虫=15:1
乙×丙→F1抗虫→F2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虫:不抗虫=15:1
丙×甲→F1抗虫→F2全表现为抗虫
若依次用A/a、B/b、C/c…表示甲、乙、丙三个品系染色体上的Bt抗虫基因,由杂交实验结果判断,甲、乙、丙三个品系中Bt抗虫基因所在染色体的位置关系是什么?请在如图细胞中画出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若,则丁品系的Bt抗虫基因是插入新的染色体上。
若,则丁品系的Bt抗虫基因和乙的Bt抗虫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
①选取纯合的雌雄同株和雌株进行杂交,得到F1 , F1自交得到F2。如果F2没有雄株个体出现,则亲本的基因型是,如果F2有雄株个体出现,则亲本的基因型是。
②一株雄株与一株雌株杂交,后代雌株占1/2,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利用甲、乙两品种大豆进行杂交试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 亲本组合 | F1 | F2 | ||
抗病 | 易感 | 抗病 | 易感 | ||
实验一 | 甲×易感 | 0 | 16 | 101 | 318 |
实验二 | 乙×易感 | 14 | 0 | 246 | 83 |
①据表分析,实验一、二中显性性状依次为。
②已知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上,为探究品种甲抗性基因的位置,科研人员设计如下杂交实验;甲乙杂交得F1、F1自交得F2 , 统计F1、F2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一;若F1均抗病,F2抗病;易感为13∶3,说明两品种抗病性状的遗传是由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位于(同源、非同源)染色体上。
预期二,若F1、F2均抗病,说明甲、乙两品种抗性基因与易感基因可能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或(一对、两对)染色体上不发生交叉互换的两对非等位基因。
③STR是DNA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STR不同,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 STR也不同,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科研人员扩增上述实验一中的若干个体2号和14号染色体的 STR序列,用于确定甲品系抗性基因的位置,电泳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中结果说明甲品系抗性基因位于号染色体上,依据是。
通过数据可以判断该等位基因位于(填“常”或“X”)染色体上,理由是。
实验1:黑色水稻甲×白色水稻乙→F1黑色水稻:白色水稻:褐色水稻=1:1:6
实验2:实验1的F1褐色水稻×白色水稻乙→F2褐色水稻:白色水稻=5:3
实验3:黑色水稻丁×褐色水稻丙→F1黑色水稻;褐色水稻=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