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11-18 浏览次数: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21分)
  • 1. (2023八上·鹿寨期末) 开卷有益,阅读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班级开展“读好书,促成长”的主题读书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一)读书

    读书能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感受到文学和艺术震撼人心的力量。岳飞在词作《满江红》中慷慨淋漓地抒发精忠报国之志;电影《长津湖》中志愿军战士前仆后继的冲锋姿态令人刻骨铭心;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唯美画面让人叹为观止;张择端美轮美奂地在《清明上河图》中展现了梁城中的生动场景。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读有益的书,你会发现焦zào的心平息下来了,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每一本书在你心中值得阅读和铭记的原因,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你所期待的未来的自己。

    (二)英雄

    历史的星空,众多杰出人物也因读书而彪炳史册。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粮食的文学艺术家……阅读关于他们的文章,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1. (1) 阅读(一)以上文段,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焦zào

    2. (2) (一)两段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3. (3)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叱咤风云:

      ②憧憬:

    4. (4) 根据对联的要求及以上(一)(二)文段内容,请你为本次读书活动选择一副对联,并按上下联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读书开阔视野。    ②阅经典传承文化瑰宝。    ③学习成就未来。

      ④品美文如饮甘露。    ⑤赏名画如沐春风。        ⑥读好书塑造精彩人生。

      上联:下联:

    5. (5) 下面几个从以上文段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唯美画面让人叹为观止。 B .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 C . 岳飞在词作《满江红》中慷慨淋漓地抒发精忠报国之志。 D . 每一本书在你心中值得阅读和铭记的原因,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你所期待的未来的自己。
  • 2. (2023八上·鹿寨期末) 默写 

    翻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本,驻足就能感受“爱国忧民”的赤诚之心,俯身便能听到“报国建功”的铿锵之音。曹操用“①,②”(《龟虽寿》)表明老而弥坚、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李贺用“③,④”(《雁门太守行》)抒发将士誓死报国的忠心;吴均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⑤,⑥”(《与朱元思书》)表达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情趣;杜甫用“⑦,⑧”(《春望》)移情于物,抒发忧国思亲之情;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一个国家常常会走向衰亡的原因是“⑨,⑩”。

二、阅读(19分)
  • 3. (2023八上·鹿寨期末) 阅读下面的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

    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④短时记忆可分为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⑤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

    ⑥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⑦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⑧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材料二】

    【材料三】

    ①形成长期记忆的第一步是付出注意力。如果你对周围的世界关注度不足,大脑根本不会把你体验到的感觉存储下来。大脑通过连接神经细胞形成长期记忆。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越强,你的记忆就越鲜明。神经连接的大网将所有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段记忆:某个场景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摸起来是什么感觉,闻起来是什么气味。但是,如果你没有付出注意力,外部信息甚至没有进入你的短期记忆,那么你的大脑自然无法形成长期记忆。

    ②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让几百位受试者在没有导游带领的情况下自行游览了一座教堂。游览过程中,受试者需要依据指令记录一些细节,例如“教堂中十字形的平面结构”,或者重观察“宏伟的入口上方欢迎你的青铜天使”。一部分受试者携带着配有摄像头的iPod或手机,他们需要按指令拍摄照片,另一些受试者什么都不带。游览结束后一周,所有受试者都需要接受突击测试,研究者会询问他们在游览过程中理应记得的一些细节。结果发现,不带相机的受试者在10道题里大约能答对7道,而带了相机的受试者得分更接近6分。二者的区别细微却不容忽视,就像从C到D。

    ③从事这项研究的心理学家坦普尔顿表示“相机会让人分心,让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体验,所以记不住那些本应专心欣赏的东西。现今无所不在的智能手机就像是插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巨大干扰源”。

    1. (1) 下面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实验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因此,老师在上课时适当板书,有助于学生记忆。 B . 记忆分感觉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材料三主要阐释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C . 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但并不是对所有情况适用。 D . 朗读之所以有助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是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
    2. (2) 下面对文中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列数字) B . 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引资料、举例子) C . 短时记忆可分为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分类别) D . 结果发现,不带相机的受试者在10道题里大约能答对7道,而带了相机的受试者得分更接近6分。(作比较)
    3. (3)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第②段的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请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
  • 4. (2023八上·鹿寨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癫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点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棉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决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呢?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拉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嘛。

    ③我艰难地钴进棉地里,看到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他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霞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黝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我的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④棉花是父亲的花朵,是父亲的攒钱罐。凝望似要融入棉花丛中的父亲,我一时恍惚,仿若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过去——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里,父亲就是这样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久逸的微笑。

    ⑤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 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脱了壳的棉花,雪白蓬松。父亲先是轻取下粘附其上的枯叶,后用力将若干棉籽拔出,让籽棉分离。 一取一拔,利落娴熟。

      ⑦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模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豁然盛开。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 (1) 文题为“棉花里的父亲”,请围绕文题,梳理文章情节和人物描写角度,填写下面表格。

      主要情节

      对应文段

      描写角度

      地里捡棉花

      A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返家剥棉花

      第⑥段

      B

      C

      第⑦段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2. (2)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

    3. (3) 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其作用是什么?
    4. (4) “棉花”在本文多处可见,请联系文章内容,理解“棉花”在本文中有哪些作用。
三、古诗词鉴赏(共2小题,5分)
  • 5. (2023八上·鹿寨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首联点题,交代此行的目的。“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形单影只,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既写出山高路远,也表达出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 B . 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流露出诗人内心轻松愉悦的心情。 C . 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暗示了前线将士取得胜利,诗人情绪已经高涨起来,失意的情绪已然消散,表达出诗人的达观。 D . 全诗叙事与描写相结合,写出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边塞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诗歌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浑然一体。
    2. (2) 《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请品析“直”“圆”二字的精妙之处。
四、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15分)
  • 6. (2023八上·鹿寨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 , 予在儋州 ,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    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③民:指汉族人。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念无为乐者         未复有能其奇者 B . 予欣然从             山川 C . 更欲远                意与日 D . 相与步中庭         乃取一葫芦置
    2. (2)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中的词“遂”“亦”“但”,将苏轼和张怀民的知音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B . 【乙】文仅用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 . 【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 . 【甲】【乙】两文的语言平淡自然,在文章结构上先叙事,再抒情议论,层次分明。
    3.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②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4. (4) 【甲】文中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景象是“①”;

      【乙】文中作者上元日夜游见到的景象是“②”。

    5. (5) 吕叔湘曾正确地道出了东坡小品文的妙处:“或直抒所怀,或因事见理,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然呈现。”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综合性学习(10分)
  • 7. (2023八上·鹿寨期末) 阅读是一首诗,一首无韵的诗。用心去阅读,真诚感悟,才能品出书本中知识。为了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学校开展“读书改变人生”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1) 【任务一:展示读书笔记】小阳同学在班会上展示名著阅读笔记,请你将有关内容补充完整。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所著《红星照耀中国》又名①,书中写道:“他是个面容清瘦,看上去很像林肯式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他”指的人物是②

      书中又写道:“红军长征路上历尽千辛万苦,作者认为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写了两次战役,一次是‘巧渡金沙江’,另一次是③。”

    2. (2) 【任务二:阅读实践中话诚信】某中学八年级(1)班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为本次活动设计三种活动形式。

      (示例)活动形式: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漫画展览。

      活动形式一:

      活动形式二:

      活动形式三:

    3. (3) 【任务三:思辩名著阅读】学校布置八年级(2)班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有的同学认为名著阅读花的时间长,且远离自己的生活,不如多刷题,提高学习成绩;有的同学则认为名著是中华经典,教我们铭历史,怀家国,严律己。请你就以上“名著阅读”的观点表达你的看法,写一段80字以内的议论文字。(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六、作文(50分)
  • 8. (2023八上·鹿寨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仙台求学时,藤野先生给鲁迅带去了帮扶和激励;从儿时起,朱德的母亲对朱德产生了终身受益的影响;在送别的车站里,朱自清的父亲让朱自清在数年之后,仍感动于无声的爱与回忆之中。你的初中生涯中,是否也遇到了触动和改变你的人?

    请以“幸运的是,我的初中遇到了你”为题,叙写你自己真实的生活故事。

    要求: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⑵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

    ⑶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