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4-04-28 浏览次数: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 1. (2024高三上·潮阳月考) 下表为秦朝道路的种类及用途。这些道路的修建( )

    种类

    用途

    驰道

    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

    直道

    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

    新道

    通向岭南的道路

    五尺道

    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

    A . 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 维护了秦朝的长期统一 C . 保证了秦代经济的高度发展 D . 有利于消除地区间差异
  • 2.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晚清时除传统的驿传制度外,又新建了以轮船.电报等为基础的通信电报系统。传统的驿站制度以国家财政全额支付,官府专用;新的通信电报系统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同时开放给官府和百姓使用。1906 年清廷专设邮传部,并于1912年废除驿传制度。由此可知( )
    A . 西学传播加剧清朝半殖民地化 B . 经济变迁促进了制度的革新 C . 政权的更迭有利于技术的改进 D . 交通发展深刻影响人们生活
  • 3. (2024高二下·长春月考)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放开交通运输市场、建立社会化融资机制方面进行开创性探索,积极扭转交通运输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交通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举措旨在说明(   )
    A . 促进城市交通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B . 交通网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必需 C . 有利于不同交通有序竞争 D . 中国健全了交通的运行机制
  • 4.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拒绝了列强的铁路方案,不久后提出:“与其让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又不若中国自行仿办”,并争取到朝廷的支持。到甲午前,中国已经修筑了唐胥铁路等400多公里的铁路,开辟了中国铁路交通的新纪元。上述情况可以用来说明( )
    A . 洋务派官僚思想保守 B .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自觉性 C . 列强瓜分计划的破产 D . 中国近代铁路网络的完善
  • 5. (2024高二下·江油月考) 中世纪西欧的医师在医治病人时,首先根据脉搏和尿液,然后以肿胀、发烧、恶心、呕吐、头痛、脓液等症状为基础来进行诊断,此后,医生不仅要开出治疗方案,而且还必须根据进一步的症状以及外部(通常是气象和星象)状况或“体征”来制定预后。这套流程( )
    A . 摆脱了宗教神学束缚 B . 是近代科学发展的成果 C . 体现了理性主义色彩 D . 促成了医患关系的和谐
  • 6. (2023高二上·临沂期末) 鸦片战争后,西医手术逐渐在中国出现并传播,但被认为是折损人体的妖术;19世纪晚期后,伴随着手术实践与知识译介的进展,西医在大城市中逐步被认可。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中国近代科学不断发展 B . 国人医疗观念的进步 C . 中西医的结合成为趋势 D . 西医成为时代的主流
  • 7.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下图是中国两大河流域史前文化圈的分布情况,据图可以推断( )

    A .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 B . 各地区之间商品交易较为频繁 C . 中原文化易受北方游牧文化冲击 D . 各地区之间文化交流存在可能
  • 8. (2024高三上·哈尔滨月考) 从孔子“仁者爱人”的解释,到孟子“仁民爱物”的倡导,再到宋儒张载“民胞物与”命题的提出,始终贯彻着一种精神,影响广泛而深远,成为古代开明正直之士及民众对为政者的政德要求。据此可知,儒学( )
    A . 蕴含着人文意识的价值诉求 B . 吸纳了佛道思想的核心理念 C . 彰显出君权至上的道德规范 D . 受到了历代士绅的普遍推崇
  • 9. (2024高二下·梅河口月考) 两汉时期,文人献赋盛行。西汉武帝时,如有天子出巡、游猎、求仙等行为,司马相如、扬雄等文人往往献赋加以讽颂。东汉建都洛阳后,一些关中遗老仍然盼望朝廷能够回迁长安,对此,班固上《两都赋》加以驳斥。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 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 . 文人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C . 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 D . 兼收并蓄的思想文化政策
  • 10. (2024高二下·凉州期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些阐述意在( )
    A . 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理念 B . 推动世界改善治理体系 C . 推动国人铸就民族精神 D .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11.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有学者认为,“文化之最易吸收异质者,为表层,即衣食住行及其所体现之情趣爱好:最难以吸收异质者,为底层,即价值观念及哲学观。”依其意,来自古印度的佛教最终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标志是( )
    A . 宋明理学的形成 B . 汉译的佛经词汇成为中国语言 C . 本土化佛教外传 D . 佛教建筑艺术石窟的大量修建
  • 12.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汉谟拉比法典》中的以下条文( )

    215条:医生用青铜刀治愈全权自由民之重伤或眼内障者应得10个银币。

    216条:如患者为非全权自由民,应得5个银币。

    217条:如患者为奴隶,由其主人支付医生2个银币。

    218条:如医生用青铜刀为自由民割治,造成患者死亡或致眼损害者,应处以断指之罪。

    ①主要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②说明青铜农具得到广泛使用

    ③反映出社会等级的差别 ④可用于研究古巴比伦的医学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3.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被奉为日本“文化之神”的菅原道真曾提出“和魂汉才”即以日本精神为主体,让中国汉代以来的智慧为己用。明治维新之后,开启了思想转变的序幕,将“和魂汉才”变成“和魂洋才”即在保留本国传统文化同时,应用西方现代技术,吸纳西方文化社会制度,促进日本的进一步发展,走上了强国之路。该材料的启示是(  )
    A . 文明开化促进了日本的强盛 B . 洋才优于汉才是日本转变的根源 C . 应该在变革中坚守文化自信 D . 只有学习西方文化才是强国之道
  • 14.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冶铁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这可以说明( )
    A . 古代文明独立发展表现出多元的特征 B . 铁犁牛耕是非洲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 C . 世界各个地区经历过相同的发展过程 D . 古代非洲的炼铁技术领先于西亚地区
  • 15.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阿拉伯人通过近百年(8世纪中期至9世纪中期)翻译运动,吸取古代诸多领域遗留下来的文化学术成就,他们没有满足于通过翻译所取得的知识,相反,只是借鉴于古代世界的成就,把它当作开启未来世界的一把钥匙。这反映了当时阿拉伯文化特点是( )
    A . 宗教本位 B . 连贯东西 C . 兼收并蓄 D . 承上启下
  • 16.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昌昌古城是位于南美洲古印第安文明的都城。城市里有上万座建筑,主体为土砖所造;其中有若干城堡,城堡内一般有复杂的水道系统、陵墓、宫室等建筑,规模宏伟,院墙施精美图案装饰;城堡外为普通居民区。该古城建设(   )
    A . 蕴含了农耕文明的理念 B . 凸显了阶级社会的等级观念 C . 突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 . 适应了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二、非选择题
  • 17.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当时的文献,称周王室所主持修筑的连通各地的交通干道为“周行”或“周道”。秦汉两朝都将发展交通作为主要行政任务之一,双辕车和独轮车得到推广。除利用战国时期原有道路外,秦朝还统一规划施工了直道,开拓出可以体现国家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秦汉交通的主要形式为以后两千年交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隋炀帝当政时代,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全线建成。唐代大的都市往往商船四方荟萃,远帆云集。宋代造船业的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都已经达到新的水平。元代的行政管理、军事调度、经济往来、文化交流,都以邮驿系统作为基本条件。宋元时期也是我国海上交通最为繁盛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近代中国,铁路和轮船的出现并非是社会经济自然发展的产物,轮船是资本主义列强强行引进的,在中国首先出现的也是外国轮船公司。铁路绝大部分靠借外债修筑,有相当部分控制权不在中国人手中。到1911年,新式交通工具的数量还很有限,相对于中国辽阔的土地及人口远远不成比例,分布也不尽合理。在经营管理以及其他方面,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摘编自朱荫贵《近代交通运输与晚清商业的演变》

    材料三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拥有世界一流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出行安全便捷舒适,物流高效经济可靠,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全面建成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好先行。

    ——摘编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新式交通工具推广缓慢的原因。
  • 18.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 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 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 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 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 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 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 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 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明王国维所谓“能动时代”与“受动时代”的含义及表现。
    2. (2) 你是否同意自宋至晚清中国“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 19.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了统治。在进行统治时,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这样一来,实现了由通过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印度洋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同时,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活动中心也从干燥的地中海,转移到干燥地带和湿润地带的连接处,并进入将东非、西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连在一起的印度洋,阿拉伯帝国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5000年世界海陆空争霸》

    材料二 古代中国与阿拉伯作为亚洲两大异质文明的载体,通过贸易上的相互弥补,器物文明层面的彼此借鉴,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融通,发掘和吸纳有益养分,满足各自所需,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王铁铮《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统治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兴起和发展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古代中国和阿拉伯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 20.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中国历史文化精神】阅读下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即为根植于中国长期以来的历史传统、在时代逐渐演变的过程中吸取诸优秀精神而形成的具有高度代表性与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是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国民思想观念高度凝练而成的优秀文化精神。

    古代历史文化精神内涵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等

    近代救亡图存的民族抗争精神

    辛亥革命精神;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现代奋发图强的民族复兴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新时代中国梦等

    ——根据《历史选择性必修3》、陈权龙《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时代内涵》整理

    围绕“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提取表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