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类 | 用途 |
驰道 | 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 |
直道 | 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 |
新道 | 通向岭南的道路 |
五尺道 | 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 |
215条:医生用青铜刀治愈全权自由民之重伤或眼内障者应得10个银币。 216条:如患者为非全权自由民,应得5个银币。 217条:如患者为奴隶,由其主人支付医生2个银币。 218条:如医生用青铜刀为自由民割治,造成患者死亡或致眼损害者,应处以断指之罪。 |
①主要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②说明青铜农具得到广泛使用
③反映出社会等级的差别 ④可用于研究古巴比伦的医学
材料一 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当时的文献,称周王室所主持修筑的连通各地的交通干道为“周行”或“周道”。秦汉两朝都将发展交通作为主要行政任务之一,双辕车和独轮车得到推广。除利用战国时期原有道路外,秦朝还统一规划施工了直道,开拓出可以体现国家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秦汉交通的主要形式为以后两千年交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隋炀帝当政时代,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全线建成。唐代大的都市往往商船四方荟萃,远帆云集。宋代造船业的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都已经达到新的水平。元代的行政管理、军事调度、经济往来、文化交流,都以邮驿系统作为基本条件。宋元时期也是我国海上交通最为繁盛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近代中国,铁路和轮船的出现并非是社会经济自然发展的产物,轮船是资本主义列强强行引进的,在中国首先出现的也是外国轮船公司。铁路绝大部分靠借外债修筑,有相当部分控制权不在中国人手中。到1911年,新式交通工具的数量还很有限,相对于中国辽阔的土地及人口远远不成比例,分布也不尽合理。在经营管理以及其他方面,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摘编自朱荫贵《近代交通运输与晚清商业的演变》
材料三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拥有世界一流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出行安全便捷舒适,物流高效经济可靠,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全面建成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好先行。
——摘编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年)
材料 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 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 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 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 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 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 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 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 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
材料一 阿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了统治。在进行统治时,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这样一来,实现了由通过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印度洋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同时,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活动中心也从干燥的地中海,转移到干燥地带和湿润地带的连接处,并进入将东非、西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连在一起的印度洋,阿拉伯帝国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5000年世界海陆空争霸》
材料二 古代中国与阿拉伯作为亚洲两大异质文明的载体,通过贸易上的相互弥补,器物文明层面的彼此借鉴,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融通,发掘和吸纳有益养分,满足各自所需,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王铁铮《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即为根植于中国长期以来的历史传统、在时代逐渐演变的过程中吸取诸优秀精神而形成的具有高度代表性与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是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国民思想观念高度凝练而成的优秀文化精神。
古代历史文化精神内涵 |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等 |
近代救亡图存的民族抗争精神 | 辛亥革命精神;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
现代奋发图强的民族复兴精神 | 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新时代中国梦等 |
——根据《历史选择性必修3》、陈权龙《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时代内涵》整理
围绕“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提取表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