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达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月考...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4高二下·长寿期中) 中国是茶的故乡。唐代陆羽所撰《茶经》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并主张细致观察茶的烹煮过程以体会天地宇宙的造化之功,“沫饽……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①开放包容,交流互鉴                    ②崇德向善,注重操守

    ③革故鼎新,创新发展                    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 2. (2024高二下·达州月考)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材料体现出的传统文化是(    )
    A . 和而不同 B . 无为而治 C . 君为臣纲 D . 民贵君轻
  • 3. (2024高二下·达州月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些阐述意在( )
    A . 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理念 B . 推动世界改善治理体系 C . 推动国人铸就民族精神 D .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4. (2024高二下·达州月考) 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启蒙思想泰斗伏尔泰认为,儒教是人类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中国士大夫对神的态度就是“敬天秉公”,而天就是天理、自然;赞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理性的、人道的原则,具有普遍性。这主要说明( )
    A . 儒家思想是启蒙思想的来源 B . 中国的传统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C . 中西方文明之间相互的借鉴 D . 启蒙思想家从中国文化中寻求精神资源
  • 5. (2024高二下·达州月考) 下图是三个地区的古文字图示。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 . 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特征 B . 三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C . 三地文字发展体现同宗同源的特点 D . 古代亚非文明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 6. (2024高二下·达州月考) 阿拉伯医学家伊本•西那在总结希腊和阿拉伯医学的基础上,写成《医典》。12世纪,这部系统的医学百科全书被译为拉丁语,直到17世纪仍是欧洲各大学的医学教科书。据此,对伊本•西那的医学成就评价准确的是 (  )

    ①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②融合欧洲和亚洲的医学成果

    ③促进西欧医学教育的发展④开创了欧洲实验科学的先河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7. (2024高二下·达州月考) 罗马法官认为法之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公正”,并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之中秉持正直与善良的信念,“不害他人,各得其所”。(罗马)法学家保罗因此提出:“人们将任何时候均公正与善良的事物称之为‘法’”。由此可见,罗马法(    )
    A . 保障平民的权益 B .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 . 弘扬了公德理念 D . 注重司法过程平等
  • 8. (2024高二下·广安期中) 西欧基督教堂在中世纪前期严峻、清寒、简朴的罗马式建筑风格逐渐被后期复杂、讲究、雅致的哥特式所取代。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 . 教权与王权间的斗争 B . 社会环境的变迁 C . 市民阶层的审美变化 D . 罗马文化的没落
  • 9. (2024高二下·师宗期末) 据朝鲜半岛的官修正史《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一个叫子玉的人被提拔做官,被人质疑其出身较低,无法胜任这个职位。有人告诉国君:“(子玉)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大唐为学生,不亦可用耶?”子玉终得重用。这反映出新罗( )
    A . 政治制度存在缺陷 B . 学习唐朝选官制度 C .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D . 国君心慕中华文化
  • 10. (2024高一下·广州期中) 在印加帝国,皇帝被认为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通过皇家委员会管理帝国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家庭或社区使用,但土地不可被私人所有,且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这种土地管理方式有助于( )
    A . 遏止土地兼并现象 B . 保障国家财源稳定 C .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 . 集权统治长治久安
  • 11. (2024高二下·南昌月考) 有学者在论述某亚欧游牧民族迁徙时指出,阿富汗地区丧失了希腊化特征,亚历山大远征在这些地区所留下的最后的遗迹被消除了;帕提亚的伊朗暂时承受了震动;从甘肃被赶走的部落已经在喀布尔和印度西北部建立起一个意想不到的帝国。该游牧民族是( )
    A . 匈奴 B . 蒙古 C . 阿拉伯 D . 大月氏
  • 12. (2024高二下·达州月考) 公元4至6世纪,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建立王国定居于此。 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国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 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由此可知,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    )
    A . 推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 . 改变了亚欧大陆政治格局 C . 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 D . 促进了多种新族群的诞生
  • 13. (2024高二下·台州期中) 据有关史料统计,截至1875年,澳门有300多家招工馆经营苦力贸易,超过20万的中国苦力被贩卖至古巴、秘鲁等地。苦力贸易盛行的根源是( )
    A . 印第安人的锐减 B . 中国社会的动荡 C . 工业革命的推动 D . 美洲劳力的缺乏
  • 14. (2024高二下·常平期中) 1515年,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下令,不管是白人还是印第安人,都可以自由地与他们中意的人结婚。1542年,西班牙王室颁布的《新法律》规定:“印第安人是自由人,是西班牙国王的臣民”,有权拥有他们自己的土地,保留他们的村社。西班牙的这些规定( )
    A . 推动了印第安文明的正常发展 B . 促进了拉美自由平等社会发展 C . 有助于拉美混合文明结构形成 D . 受到了欧洲早期启蒙思想影响
  • 15. (2024高二下·达州月考) 根据联合国的资料,2005年世界移民的总数达到1.91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与此同时,移民接纳国对吸引技术移民更加重视,共有30个国家推出了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的政策。这可用于说明( )
    A . 联合国主导人才的有序流动 B .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C . 移民文化认同感的普遍增强 D . 国际性移民策略的创新
  • 16. (2024高二下·达州月考) 有学者论及美国文化时说:“在一个乐团中,每一种乐器在整个交响乐中都有它适当的主题与旋律。在社会中,每一族群都是一种天然的乐器,它的精神和文化就是它的主题和旋律,它们的谐音、非谐音和不协调和弦造就了文明的交响乐。”这一观点(   )
    A . 旨在说明美国多元文化是由殖民活动造成的 B . 强调美国不同族群间存在着文化认同的问题 C . 忽视了美国移民文化多元性和差异性的特征 D . 体现了尊重美国族群文化差异的文化多元观
二、材料题
  • 17. (2024高一下·南京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帕米尔高原的帝国,伴随着帝国建立,伊斯兰教也传往世界各地。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在地中海、印度洋甚至远至中国东南沿海的辽阔区域,阿拉伯商人都一度是最活跃的群体。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采用文化宽容政策,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一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据说,翻译的稿酬以与译著重量相等的黄金来支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印度和波斯的经典得以保存。这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在中世纪得以继承。公元771年,一位印度学者将一篇数学论文带到巴格达,其中包括从0到9等十个数字,阿拉伯人发现印度数字的优点,在帝国境内推广应用。随后,阿拉伯人又通过西班牙将印度数字传入欧洲,并传播到世界各国。公元712年,阿拉伯人在占领撒马尔罕时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造纸技术。公元79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建立了第一座造纸作坊,当他们占领了西西里岛和西班牙以后,造纸技术也传进了欧洲。

    ——摘编自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

    材料二 我国的科技翻译始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止于18世纪中叶,延续了近一二百年的历史,明末清初,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我国东南沿海,许多西方耶稣教会人士以科学传教为名进入中国进行宗教传播活动,当时中国的学者与他们合作翻译西方科学著作,著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庭筠,他们三位被耶稣教会人士称为“中国圣教三柱石”,还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熊三拔,日耳曼人汤若望。利玛窦开创了“中西合译”的翻译形式,也成了翻译传统。虽然徐光启他们未能留下详细的翻译方法理论,但他们的看法却很有创造性,如徐光启指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李之藻提出“借我华言,翻出西义”;杨庭筠指出抓紧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译者的唯物思想和上进精神,同时也体现了译语中心的翻译传统。利玛窦等人之所以能在中国这个文化中心主义的国家生存并备受敬重,都是源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熟悉,他们采用“科学传教”和“儒教合一”的手段传播天主教,他们对《圣经》进行了归化处理,甚至用儒家的词汇如“天”“仁”“仁慈”来翻译《圣经》中的“Deus” “mercy” “benevolence”。

    ——摘编自韩敏《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看中国翻译传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出现大翻译时代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翻译活动的特点。
    3. (3) 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阿拉伯帝国时期和明清时期翻译活动的差异。
  • 18. (2024高二下·自贡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根据记载,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达12000人,其后逐年增加,1890年共有107500人,他们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之所以选择华工而非白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则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二则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北民南移”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华工赴美的动因。结合所学,简评华工对美国的贡献。
  • 19. (2024高二下·达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特点如下表所示。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相和合。在伦理道德、个体修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义、礼、智、信”,即仁爱、正义、礼仪、智慧、诚信

    在个人进取和担当方面:《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的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彰显着担当精神。在国家治理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孔子提倡“为政以德”,《礼记·礼运》提倡“天下为公”

    在国家形态结构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大一统”,成为中国人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摘编自王震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补充表格中空白部分内容并加以说明。(要求:补充内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