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高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16 浏览次数:14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4高一下·高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的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的和粗的罢了,如果即此为止,还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驭,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其他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材。国文教材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着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着去揣摩它们,思虑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如果不试着去理解,试着去揣摩,只是茫然地今天读一篇朱自清的《背影》,明天读一篇《史记》的《信陵君列传》,那是得不到什么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的,国文课也就白上了。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单凭一部国文教材,是不够的。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该用研读国文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

    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材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只要你存心读书,完全可以就自己所好,就各科学习上的需要,就解决某项问题的需要,从各处找到书来读,这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

    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应该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产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作的。

    (摘编自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

    材料二:

    在以八股取士的时代,很多人读书就是为了写文章,应科考。许多读书人专门找“闱墨”“墨卷”来读,揣摩人家是怎样中了举人、进士的,以便自己去模仿,找到捷径。如果今天还以为读就是为了写,试问:读报纸的通讯是不是为了当记者呢?读小说是不是为了当作家呢?很少需要写文章的人还读不读书呢?这道理不是很明白吗?读书可以提高思想认识,增长见闻。对任何人来说,读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不能认为只要识了字就会读,读,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读得好,更不简单。人与人之间,读的能力是大有高低之分的。在语文教学中,训练读的能力,本身是个目的。一个人理解得好,理解得快,记得牢,说明他读的能力高。

    写,当然也是目的。读与写既要配合,又要分别处理,不能混为一谈,分、合之间,关系要处理好。有内在联系的两个事物,把它们截然分割开来,认为互不相干,固然不对;把各有特点的事物不加区别,纳入一个模子里,也不行。互有关联的事物,应当结合处理,但是结合要适当,否则,不适当的“结合”会造成互相牵制,互相干扰,当合者合,当分者分,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读与写的关系怕也要做如是观。

    写作水平的提高,要靠多方面的配合,如观察力的提高,思想的提高,知识的积累,语言的不断丰富,等等。这些都同读有联系。读可以促进写,“读书破方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多读对写的帮助。反过来,写也可以促进读,自己有了写的体会,自然就提高了理解、欣赏的能力。语言训练首先是技能的训练,提高技能要靠反复实践,必须有一定的量,少了不行。但是,也应该有个限度。

    (摘编自张志公《关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几个问题》)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有平时说的语言不是任意的,改掉粗疏的毛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符号。 B . 叶圣陶认为阅读和写作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由国文科专门负责,其他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 C . 从课外学习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是每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明确的目标。 D . 学生在获取阅读和写作的知识时,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文章一篇篇地讲解,并让学生试着去理解、揣摩它们。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尽量运用语言文字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而是学习国文的人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 B .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即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终极点在“行”,即养成阅读和写作习惯。 C . 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帮助从教材中习得阅读知识,再用这些知识去阅读更多的书。 D . 为养成阅读的习惯、充实自己的生活,必须多写;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适应生产的需要,必须多读。
    3.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B . 写作时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不妨把你的作品放在铁砧锤上二十次。 C . 你如果要写作,必须有字句的知识、不矫揉造作的艺术。 D . 阅读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4. (4) 下列论证方法中,材料一未运用的一项是( )
      A . 比喻论证 B . 对比论证 C . 因果论证 D . 举例论证
    5. (5)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2. (2024高一下·高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光牌口琴

    赵丽宏

    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大麦就可以独立完成木制的航模小飞机。阁楼上,有他的工具箱。荞麦非常佩服哥哥,他的手真灵巧啊,他看着图纸,一丝不苟,细心地琢磨着每一个零件,再把它们一个一个安装在一起,让飞机慢慢完整起来。荞麦在旁边看着,他也想动手帮忙,但是大麦不让他碰航模飞机,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只能看,不能动!”

    屋顶就是航模的试飞场。试飞的时间总是选在星期天的下午。大麦带着荞麦爬出老虎窗,站在屋顶上,举行航模的飞行试验。荞麦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看着在天上飞翔的航模飞机拍手欢呼了。

    荞麦迷恋音乐,也爱唱歌,嘴里常常哼自编的小曲。大麦发现,收音机里一放音乐,不管是唱歌还是器乐,不管是中国歌还是外国曲子,荞麦都会呆呆地愣在那里听得聚精会神。听过的曲子,他随口就可以哼出几段来。大麦觉得这件事匪夷所思,那些曲子,他听十遍都记不住,荞麦怎么听一两遍就能唱出来。

    大麦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妈妈,妈妈点点头,没说话。她想起了那次丈夫带荞麦去听音乐会回来后说的话。后来,爸爸生病去世了,那年,荞麦四岁,大麦九岁。这样的回忆,让她伤心。

    一天吃晚饭时,收音机里放了外国民歌《小杜鹃》,荞麦呆呆地听着,脸上带着微笑。收音机里的音乐节目结束了,大麦问荞麦:“刚才收音机里唱什么歌?”荞麦不假思索地唱起来,居然很完整地唱出了这首歌,最后模仿杜鹃叫声的那一段,①他竟然也能唱:“咕咕,咕咕,啊恰乌恰,噢的里的噢的里的杜纳噢的里的噢纳乌恰……”

    妈妈听见了荞麦的歌唱,很吃惊。②才读二年级的儿子,对音乐如此敏感,好像有特异功能呢。她从箱子里找出一支口琴,这是一支国光牌口琴,她上中学时吹过,已经在箱子里放了很多年,非常旧了。

    妈妈用手绢仔细擦拭了口琴,试着吹了几下,口琴的声音有点儿发涩,但还能吹出旋律。妈妈把口琴送给荞麦,荞麦高兴得跳起来。这是荞麦平生第一次接触乐器。妈妈只是简单地向荞麦讲了一下吹奏口琴的方法,荞麦一个人闷头试了一会儿,很快就断断续续地吹成了曲子。晚上睡觉前,荞麦在阁楼上吹出了《小杜鹃》的旋律。

    哥哥听着荞麦用口琴吹出动听的曲子,无法抑制惊喜,他拍着手喊道:“嗨,我的小阿弟,你是天才啊!”

    那支国光牌旧口琴,成了荞麦心爱的玩具。他成天捧着口琴,吹出各种各样的曲调。可是,那支口琴太旧了,有几个音已经吹不出来。一天晚上,荞麦在阁楼上吹口琴,那几个吹不出的音,让他无法把曲子吹得完整。荞麦停了下来,把口琴随手一扔。口琴被扔在老虎窗前的桌子上,大麦拿起口琴,前前后后看了一下,看不出什么名堂。他也听出来,有些曲子荞麦吹不好,不是吹奏技巧的问题,而是口琴坏了。

    大麦搬出他的小工具箱,觉得可以自己动手把口琴修理一下。他检视了一下工具箱里制作航模的各种工具,把可以用的都找出来,整整齐齐排列在桌子上。

    荞麦从睡梦中醒来,发现哥哥不在床上,阁楼里灯还亮着。他看了看老虎窗,窗户关着。再往下看,只见大麦正坐在桌子前,聚精会神地盯着桌上的一堆东西。荞麦爬起来一看,发现口琴已被哥哥拆成一堆碎片,急了,大声喊道:“你干吗?你把口琴拆散啦!”

    “别着急,我在修你的老口琴。”“你不会吹口琴,怎么会修口琴呢?”荞麦很怀疑,他不相信哥哥会修口琴。哥哥会做航模,但口琴和航模完全是两回事。

    “我试着修修看,也许能修好呢。”大麦说着,用螺丝刀旋开了固定簧板的小螺丝,两块簧板上的每一个发音簧片,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发现,口琴簧板上的发音簧片上生出了绿色的铜锈,有的簧片扭曲了,还有几根断了。

    “这些就是躲在口琴里的病人。把它们治好,口琴就得救了。”

    妈妈听到阁楼上有声音,走了上来。她反对儿子太晚睡觉。走上阁楼,妈妈发现大麦把口琴拆得七零八落,有点儿生气。“你这是干吗?不睡觉,和口琴过不去。口琴被你拆成这样,还能用吗?”妈妈的声音中充满了责怪。她伸出手,想收拾桌子上散乱的口琴部件。

    大麦起身挡住妈妈的手,他抬起头,很认真地说:“你别碰!我在修口琴。”

    “这支口琴,你爸爸也修过,没有修好,你怎么会修?”妈妈也不相信大麦有能力修口琴。

    “我试试看,也许能修好的。”大麦的态度很冷静,并没有因妈妈责怪他而生气。

    “哥哥聪明,哥哥的手灵巧,他会把口琴修好的!”荞麦看着大麦不慌不忙的样子,也改变了态度。他相信,能制作那么精致航模的哥哥,一定可以修好口琴!

    妈妈没有再多说,转身下楼了,临走,关照大麦早点儿睡。

    荞麦挨着哥哥坐在桌前,想帮忙,大麦把他往床上一推,说:“你别帮忙,越帮越忙。快睡吧!能不能修好,明天早晨你就知道了。”

    第二天早晨,老虎窗里射进晨曦的亮光时,荞麦醒了,他发现哥哥还在身边睡着。荞麦起身看床边的桌子,那支已经被安装好的口琴,安安静静地躺在桌子上,正在晨曦的照耀下闪着光芒。

    荞麦拿起口琴轻轻地吹了起来。口琴的声音明显和以前不一样了,变得透明,清亮,再也没有那种涩哑的感觉,那几个吹不出来的音,也能发声了。荞麦无法抑制心里的惊喜,忍不住大声吹起《小杜鹃》。

    大麦醒了,他揉着惺忪的眼睛,见荞麦正在摇头晃脑地吹口琴,不禁笑了起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介绍“阁楼”“工具箱”,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阁楼”上大麦为荞麦修口琴这个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B . 从制作航模和修理国光牌口琴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哥哥大麦是弟弟荞麦羡慕、欣赏的对象,荞麦对大麦的做法从不质疑。 C . “荞麦吹奏《小杜鹃》乐曲”在文中多次出现,构成了小说的又一条线索,与“口琴”线索互为映衬,推动情节有序向前发展。 D . 文中的妈妈关爱和体贴孩子:细心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守住人间烟火;努力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呵护他们诗意成长。
    2. (2) 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中的“竟然”意思为出于常情常理以外,写出荞麦的表现出乎大麦的意料。 B . 句子②中的“对音乐如此敏感”与第三段中“匪夷所思”照应,印证荞麦确有天赋。 C . 句子③中,大麦把口琴出现的毛病称为“躲在口琴里的病人”,强调口琴难以修理。 D . 句子④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突出口琴修好后大麦的得意劲儿以及荞麦的开心。
    3. (3) 文章第四段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 (4)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手足琴”;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口琴。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4高一下·高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二)

    上问侍臣:“创业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三)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公向A未道时B都自谓C所行D不变E及见公F论说G过失堪惊。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胡越,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 B . “创业与守成孰难”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 C . “得一生”与“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一”意思不同。 D . “见人谏”与“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见”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选文(一)中,作者概括了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历史教训,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结论。 B . 在选文(二)中,唐太宗对房玄龄认为“创业难”的观点加以否定,而赞同魏征“守成难”的观点。 C . 在选文(三)中,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D . 在选文(三)中,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受到了太宗的充分肯定,认为魏征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过失。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荀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②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5. (5) 概括选文(三)中,魏征分析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
  • 4. (2024高一下·高州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世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注]①泰阶:古星座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接连使用“萍”“白首”两个比喻,使老友重逢的场景让人倍感唏嘘。 B . 颔联向老友讲述自己当下的状态,看似不合常理,但细思起来又饱含酸楚。 C . 颈联中诗人的情绪最是激愤,无理的怀疑与推想背后,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D . 尾联“且”字,道出诗人心中无奈。而一“应”字,又尽显自我安慰之意。
    2. (2) 全诗以“泪”起笔,又以“笑”收尾,请简要分析“泪”“笑”中分别蕴含的思想情感。
  • 5. (2024高一下·高州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疏证》曾说“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具休表现:人们可以在暮春时节与同伴一起“”,最后唱着歌回家。
    2. (2)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洵的《六国论》都直接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前者为“”,后者则是“”。
    3. (3) 舟不仅载诗人远游,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成了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4高一下·高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中最常见的光是太阳光,它是一种多种波长的光组成的混合光。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时,其实已经在大气中衰减了,所以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并没有那么强烈。

    但是激光不同,激光只能输出一个颜色的光波,颜色非常纯净。①激光的能量很强,②从起始点出发,如果传输过程中没有遮挡就不会停止;③且其方向性明确,光源不会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散射的情况,准直性高。④你可能不敢相信,激光的亮度可能比太阳光的亮度还要强。激光如果直射人的眼睛可能会使视网膜被损坏,眼睛如果长时间被激光照射还可能失明。

    随着人们文化娱乐需求的增长,各种类型演唱会        A    。对于参加演唱会的粉丝们来说,现场动听的歌声让人        B     , 不少人想通过拍照或录像的方式记录精彩时刻。因此,一些场馆为了防止版权受侵害,会在演出开始前使用激光照射现场以示警。在其他场景下,镜头也有可能受到激光照射而损坏。比如夜间的灯光秀、激光笔等等,都可能是让镜头损坏的“        C    ”。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三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句子中的“由”和文中加点的“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能由着她的性子来。 B .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C . 由此可知,小张确实生病了。 D . 他总是能找到各种理由。
    3. (3) “这就导致受到激光照射的地方光照强度很高。”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 . ①处 B . ②处 C . ③处 D . ④处
  • 7. (2024高一下·高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这一顽泼的艺术家,对社会恶势力,也从针锋相对的敌视,转向居高临下的蔑视。顽泼的君子,已经不会从政治上寻找对手,        ①      , 也只看成痞子和无赖。在关汉卿的同行里不失正经的君子。例如,纪君祥把剧名定为《赵氏孤儿》,让人直接联想到灭亡的宋代皇帝就是“赵”,因此大家都称得上是“赵氏孤儿”。这一种勇敢的“密码潜藏”行为,让人肃然起敬。        ②      , 暴虐的统治者既看不懂也不在乎这种文字游戏。因此,他寻找从整体上揭示痞子和无赖的方式。

    他的《窦娥冤》        ③      , 因为窦娥是民间底层一个只知平静度日的弱女子,没有任何理由遭到迫害,但迫害还是毫无逻辑、毫无缘由地来了,而且来得那么丝丝入扣、严丝密缝,且昏天黑地。原因是她活在一个无赖的世界,上上下下全是无赖。如果是政见之恶,总会有前后左右关系的制约,总会有利益集团的暗规,总会有一点点矜持和掩饰,但是,无赖却是无恶不作。这就是窦娥们所遭遇的“无逻辑恐怖”。关汉卿综合成一个整体结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无赖结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如果是政见之恶,总会有前后左右关系的制约,利益集团的暗规、一点点的矜持和掩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写作(60分)
  • 8. (2024高一下·高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海洋中生活着一种战斗力极强的长线鱼,它有500多颗牙齿。为了保持牙齿的锋利,它每天都要换掉约3%的旧牙。这种换牙,从出生开始直至死亡,从不间断。凭借这些锋利的牙齿,长线鱼在海洋中几乎没有天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休,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