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泸县重点学校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6-25 浏览次数:7 类型:中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 1. 阅读《怀疑与学问》,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
    2. (2) 开头两段引用名言,有什么作用?
    3. (3) 第④段加点的“一切”有什么表达效果?
    4. (4) 第⑥段举戴震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 2.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1. (1) 第①段中,为什么先写胡杨、红柳、沙棘?第⑤段中为什么说:“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说说你的看法。
    2. (2) 第⑧段中“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联系文章,说一说“不讲方式”“不图后果”的具体含义。
    3. (3) 分析下列两处比喻句的不同含义和表达作用。

      ①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

      ②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

    4. (4) 本文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所谓象征,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读了本文,请谈谈你对“荒漠中的苇”的看法。
二、古诗文阅读(31分)
  • 3. 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段直,字正卿,泽州晋城人,至元十一年,河北、河东、山东盗贼充斥,直聚其乡党族属,结垒自保,世祖命大将略地晋城,直以其众归之,幕府承制 , 署直潞州元帅府右监军。其后论功行赏,分土世守,命直佩金符,为泽州长官。

    泽民多避兵未还者,直命籍其田庐于亲戚邻人之户,且约曰:“俟业主至,当析而归之。”逃民闻之多来还者命归其田庐如约民得安业。素无产者,则出粟赈之;为他郡所俘掠者,出财购之;以兵死而暴露者,收而瘗之。

    未几,泽为乐土。

    (节选自《元史·段直传》)

    【注释】①幕府承制:衙门得到延续。②籍:登记。③俟:等。④购:赎。⑤瘗:埋葬

    1. (1)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无产者,则出粟赈之 (素:白色的丝) B . 他郡所俘掠者,出财购之 (为:被) C . 兵死而暴露者 (以:因为) D . 未几 , 泽为乐土 (未几:不久)
    2. (2) 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逃民闻之/多来还者命/归其田庐/如约民得安业 B . 逃民闻之/多来还者/命归其田庐如约/民得安业 C . 逃民闻之多/来还者/命归其田庐/如约民得安业 D . 逃民闻之多/来还者命归/其田庐如约/民得安业
    3. (3) 下列关于段直造福泽州百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聚集众人拒贼自保。 B . 论功行赏,分土地给百姓。 C . 保护百姓田屋等财产,使百姓安居乐业。 D . 赈济无产业者,赎回被俘者,安葬在战乱中曝尸荒野者。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泽民多避兵未还者,直命籍其田庐于亲戚邻人之户。

      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4. 阅读下面的唐代诗歌,回答问题。

    感怀

    刘长卿

    秋风落叶正堪悲,黄菊残花欲待谁。

    水近偏逢寒气早,山深常见日光迟。

    愁中卜命看周易,梦里招魂读楚词。

    自笑不如湘浦雁,飞来即是北归时。

    注释:此诗应作于诗人被贬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之时。

    1. (1) 首联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意象简要分析。
    2. (2) 品味比较这首诗的尾联与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情感的异同。
  • 5. 古诗文默写。
    1. (1)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2. (2)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3) 一封朝奏九重天,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 (4) 溪云初起日沉阁,。(许浑《咸阳城东楼》)
    5. (5) 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定风波》)
    6. (6) ,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
三、名著阅读(7分)
  • 6. 名著导读

    选段一:

    A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A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A面前。A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肐gē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A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选段二:

    那大虫望B势猛一扑,那B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额下。那大虫不曾再展再扑,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勾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那B一时间杀了子母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B也困乏了,走向泗州大圣庙里,睡到天明。次日早晨,B却来收拾亲娘的两腿及剩的骨殖,把布衫包裹了,直到泗州大圣庵后掘土坑葬了。B大哭了一场。

    1. (1) 上面两个语段均出自名著《水浒传》,是两个著名的杀虎片段,语段中A是,B是
    2. (2) 请结合选段上下文,简要概括两人杀虎的原因有哪些不同,并分别写出涉及两人的另一个故事情节。
四、积累与运用(17分)
  • 7.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婷(pīng) 汹(yǒng) 忧(qī) 沉甸(diān) B . (pōu)    游(yì)    灰(jìn)    间不容(fà) C . (yòu)    下(huī)    恶(zèng)    金铁马(gē) D . 言(zhēn)冕(guàn)腰(zhé)聒不舍(qiǎng)
  •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却丝毫不顾欧洲盟友的利益,一意孤行通过《通胀削减法案》。 B . 犬丘西山遗址因为当地的施工已经毁坏殆尽,这些中国大地上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秦人城墙从此荡然无存 , 很多中国人甚至来不及见它一面。 C . “一带一路”项目让斯里兰卡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也让西方的谎言不攻自破 D . 为了召唤鹦鹉可可,劳伦兹在车站人群中突然发出嚎声,这声音如雷贯耳 , 响彻云霄,惊得周围的人目瞪口呆。
  • 9.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以诗词为主题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类节目,它的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非常有新意。 B . 为让青年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太空知识,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给广大青少年上了一堂大约60分钟左右的太空科普课。 C . 随着绵阳三江医院的开工建设,不仅能够补齐经开区医疗卫生服务的短板,同时还有助于促进经开区的经济发展。 D .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案例》旨在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教育观,让家庭教育能够更加专业,帮助预防家庭暴力不再发生。
  • 10.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完美在酒泉中心发射,中国首次实现了航天员在太空会师。我们再次共同见证了历史,再一次向世人生动诠释了载人航天精神的时代伟力。这次伟大的会师,中国航天人特别攻克了载人天地往返技术、航天员出舱技术、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等三大难关才得以实现。

    材料二: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一代代中国航天人不负党和人民的期待和嘱托,奋力拼搏、锐意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别人是能吃苦,中国航天人是特别能吃苦;别人是能战斗,中国航天人是特别能战斗。”

    材料三: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航天员、火箭、飞船等各大系统在内,每次载人飞行,有超过10万名技术人员托举起英雄飞天。从几十年如一日刻苦训练、等待飞天的航天员,到甘做隐姓埋名人的广大一线航天人,他们非同一般的奉献与飞天的辉煌一起,构成了中国航天史上厚重的一页。

    材料四:载人航天精神天然地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航天专家和航天员也在科研工作之余走进校园,向青年学生们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最新成果,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用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激励同学们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用航天人的感人事迹,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做新时代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 (1) 阅读材料一、二、三,简要概括什么是中国载人航天精神?
    2. (2) 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当代中学生应该怎样弘扬载人航天精神?
五、作文(40分)
  • 11. 每一朵野花都有一张干净的脸/我轻声喊着它们的名字/黄蒿、野菊、小飞蓬……/还有许多我实在喊不出它们的名字/只知道它们都是野花,装扮山野

    最后我轻声喊出了自己的名字/我也是它们中的一朵/在天空下,在山坡上尽情开着……

    请以“喊出的名字”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③600字左右。

    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