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主题阅读:04 家国情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更新时间:2024-05-09 浏览次数:30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元主题阅读
  • 1. 现代文阅读

    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

    魏巍

    我们的战士,对朝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21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岗县人。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梁那样的淳朴可爱。不过因为他才从阵地上下来,显得稍微疲劳些。眼里的红丝还没有退净。他原来是炮兵连的。有一天夜里,他被一阵哭声惊醒了,出去一看,是一个朝鲜老妈妈坐在山岗上哭。原来她的房子被炸毁了,她又在山里搭了个窝棚,但窝棚又被炸毁了。……回来,他马上到连部要求 到步兵连去,因为步兵连的需要,就批准了他。我说:“在炮兵连不是一样打敌人吗?”“那,不同!”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

    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里,有一天他从阵地上下来做饭。刚一进村,有几架敌机袭过来,打了一阵机关炮,接着就扔下了两个大燃烧弹。有几间房子着火了,火又盛,烟又大,使人不敢到跟前去。这时,他 听见烟火里有一个小孩子哇哇哭叫的声音。他马上穿过浓烟到近处一看,一个朝鲜的中年男人在院子里倒着,小孩子的哭声还在屋里。他走到屋门口,可是屋门口的火苗呼呼地已经进不去人,门窗的纸已经烧着。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浓烟滚滚地传出来,听得真真切切。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

    我就踹开门,扑了进去。啊!满屋子灰洞洞的烟,只能听见小孩哭,看不见人。我的眼也睁不开,脸烫得像刀割一般。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上着了火没有,我也不管它了,只是在地上乱摸。先摸着一个大人,拉了拉没拉动,又向大人的身后摸,才摸着一个小孩腿,我就一把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我一看小孩子,是挺好的一个小孩子 呀。他穿着个小短褂儿,光着两条小腿儿,小腿儿乱蹬着,哇哇地哭。我心想:'不管你哭不哭,不救活你家大人,谁养活 吧!'这时候,火更大了,屋子里的家具什物也烧着了。我就把他往地上一放,就又从那火门里钻进去了。一拉那个大人,地呼了一声,再拉又不动了。凑近一看,见地脸上的血,已经把她胸前的白衣流红了,眼睛已经闭上。我知道她不行了,才赶忙跳出门外,扑灭身上的火苗,抱起这个无父无母的孩子……”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1. (1) 下面几个间句中属于反问句的一项是 ( )
      A . 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 B . 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 C .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
    2. (2) 他长着一副的脸膛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的
    3. (3) 我就开门,了过 去。啊!满屋子的烟,只能听见小孩哭,看不见人。我的眼也睁不开,脸得像刀割一般。
    4. (4) 下面对文章开头“我们的战士,对朝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 .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下面写马玉祥的感人事迹,就是为了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 C . 这句话和结尾一段有前后照应的关系,突出了志愿军战土的崇高精神。
    5. (5) 马玉祥为什么要求调到步兵连?作者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2. 快乐阅读。

    听老红军讲长征故事

    14岁参加红军、曾经三过草地、戎马生涯半个世纪的老红军战士,如今83岁的任思忠老人,谈起长征时的峥嵘岁月,神情激动,双唇有些颤抖……

    说起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受伤,任老脱下鞋子,右脚背中央部位赫然一块三厘米左右的凹陷。那是一次夜间急行军,任老走在最前面,他小心地穿过敌军布下的铁丝网,突然脚心一阵剧痛,落在地上再也迈不动步子。a战友提来马灯一看,一根粗大的竹签穿过了右脚脚掌,脚背上还露出长长一截。

    受伤后,他随队伍继续行军,根本没有机会停下来养伤。伤口化脓了,战友便将纱布裁成窄长的细条,沾了水穿过伤洞,来回扯动,清除里面的脓血和息肉。每拉扯一下,都伴随着钻心的疼痛,但没有别的办法,那是缺医少药的环境中遏制进一步感染的唯一方法。

    1935年下半年,红军来到黑水河时,便桥已被毁掉,南岸则被敌匪占领。为保证主力部队过河,任老和另外30名战士趁黑夜泅水渡河。时值隆冬,水流湍急,冰冷刺骨,成功游到对面的只有8名战士。b这是一次令南岸敌军魂飞魄散的突袭,大部分敌军还在睡梦中被击毙,8人很快占领了桥头堡,大部队顺利搭起了便桥。

    任老却因此染上了重伤寒,他的病一步步恶化,常常昏迷不醒,战友们便抬着他行军。c有一次,任老长时间休克,战友们都以为他死了,便把他放在了石崖下的山洞里,不知过了多久,d他苏醒过来,挣扎着爬向河边喝水,十几米的距离,任老竟然爬了两三个小时。当地居民发现后把他救回家,他伤好后重回队伍。当时,他还不满18岁。

    “比起牺牲的战士,我是幸存者,更是一名幸运者。我能够亲眼看到自己为之努力的目标实现就是最大的幸运,真正的荣誉属于那些光荣牺牲的战士们。”

    1. (1) 谈起长征时的峥嵘岁月,任老“神情激动,双唇有些颤抖”的原因是( )。
      A . 想起长征心里很开心 B . 想起了那段岁月的艰难 C . 怀念那段岁月 D . 想起了受伤时的疼痛
    2. (2) 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表明了(    )。(多选)
      A . 渡江困难     B . 红军战士牺牲很大 C . 红军主力发挥了奉献精神 D . 夜深水寒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表现红军英勇的是( )。
      A . a句 B . b句 C . c句 D . d句
    4. (4)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讲述的几件事。
    5. (5) 任老说“真正的荣誉属于那些光荣牺牲的战士们”,你认为“真正的荣誉”应属于谁呢?
  • 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爱国将领吉鸿昌

    [对应课文]《军神》

    吉鸿昌从天津被押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了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他,要他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

    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就义那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 “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着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1. (1) 画线句中第二个“休息”指
    2. (2) 品读下面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句话是对吉鸿昌的描写,此时他可能会想

    3. (3) 下面能表现出吉鸿昌“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的有(    )。[多选]
      A . 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 B . 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 C . 临刑之时吉鸿昌表示自己不能跪下挨枪,死了也不能倒下,让特务给自己搬了把椅子

      D . 吉鸿昌不让特务在背后行刑,让特务在自己面前开枪,他要亲眼看着敌人的子弹是如何打死自己的
    4. (4) 读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 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革命先驱邓中夏

    邓中夏是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党员,是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邓中夏积极地参加了这一天的学生反帝爱国游行。当看到北京政府教育部的一位次长匆匆赶来劝阻,说什么“学生就是要好好读书,国家大事可以交给政府去办”时,他迎上前去,大声问道:“交给政府去办!政府会办什么?政府就会卖国!”他还指着那位次长说:“你身为教育部次长,自己不爱国,还不准学生爱国,你是中国人吗?”

    1933年,邓中夏被捕。他在监狱对曾在湘鄂西苏区共过事的难友郑绍文说:“我邓中夏化成灰,也还是共产党人!”他的坚定态度,得到了难友们的赞许。

    国民党当局精心设计了对邓中夏的所谓“攻心方案”。在这些“攻心战”中,有前来劝降的叛徒,结果不待开口,就被邓中夏怒骂得灰溜溜地走了;还有前来劝说的国民党中央委员,有一位国民党中央委员,声称要与邓中夏谈谈理论上的问题,在两三个小时的争辩中,邓中夏把这位委员批驳得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邓中夏在狱中虽经严刑拷打,仍然坚定不屈。在一次审判中,国军法官歇斯底里地向他提问:“难道你就不想出去,就不想获得自由?”他笑道:“我看你们在南京坐不了十年!”他回到牢狱后,在墙壁上写下十个大字:“但看十年后,红花遍地开。”又给中央留下一封信:“同志们,我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奋斗吧!最后的胜利终究是属于我们的!”

    1. (1) 短文主要讲了邓中夏的四个故事,分别是
    2. (2) 读句子,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A.(邓中夏)说:“我邓中夏化成灰,也还是共产党人!”

      B.在两三个小时的争辩中,邓中夏把这位委员批驳得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①A句运用了描写,说明了

      ②读完B句,我仿佛看到了的场景,听到了

    3. (3) 下列对“但看十年后,红花遍地开”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花代表年轻人,十年后年轻人很多 B . 指革命取得胜利 C . 红花代表红旗,红旗插满各个地方 D . 把所有颜色都涂上,非常艳丽
    4. (4) 邓中夏虽然没有亲眼看到革命的胜利,但他对革命的胜利是非常有信心的。你想对邓中夏同志说些什么?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写。
  • 5. 快乐阅读。

    飞脚踢洋人

    ①1914年春天,风华正茂的刘伯承怀着拯救祖国、寻求革命道路的强烈愿望,从四川来到上海。当时,正值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不久,窃国大盗袁世凯卖国求荣,讨好列强,致使____的洋人充斥上海街头,肆意____,欺压侮辱中国人民。对此,刘伯承     , 总想寻机会教训教训这帮家伙,为中国人出口气。

    ②一天,刘伯承在乘有轨电车时,发现一个长得像头肥猪似的外国阔佬,上车时又在中国人面前逞起威风。这家伙舞着手杖,边往前挤边朝他前面的中国人身上乱打,嘴里还____地乱骂。

    ③刘伯承立时____,故意靠在车门旁,怒目盯着正在明目张胆侮辱同胞的可恶洋人。当这家伙赶开众人,正要抬脚往车上跨时,刘伯承运足了力气,突然飞脚踢了过去。洋人____,“哎哟”一声惨叫,便____地仰面躺倒在地,哼哼呀呀地乱喊乱叫起来。见此情景,车上车下的中国人齐声叫好,对这位勇敢青年痛快淋漓的举动,报以热烈的喝彩声;同时,也都为他的安全捏了一把汗。

    ④果然,一伙儿警察快跑了过来。他们先把车门堵住,继之闯进车厢,挨个儿搜查起教训洋人的年轻中国人来。然而,他们哪里料到,此时的刘伯承早已机警穿过车厢,从另一个车门下了车,____地走得无影无踪了。

    1. (1)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

      ①不干不净    ②横行霸道    ③怒不可遏    ④猝不及防

      ⑤狼狈不堪    ⑥不可一世    ⑦深恶痛绝    ⑧安然无恙

    2. (2) 画横线句子中的“此”是指。这句话在文中起着的作用。
    3. (3) “一个长得像头肥猪似的外国阔佬”是对外国佬的描写,作者将他比作“”,表达了作者之情。
    4. (4) “怒目盯着”“”“”等动作描写再现了刘伯承踢洋人泄愤的情景,由此我体会到了他的品质。
    5. (5) 下列对短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短文开头交代中国当时被外国欺压的社会背景,以及刘伯承寻求机会教训洋人,是为下文写刘伯承飞踢洋人作铺垫 B . 中国人齐声叫好,是因为刘伯承教训了欺压中国人的洋人,替他们做了他们不敢做的事情,也替他们出了一口恶气 C . 第④自然段的“果然”与上文的“也都为他的安全捏了一把汗”相呼应,同时也照应第①自然段中的袁世凯讨好列强 D . 第③自然段中的“见此情景”是指刘伯承看到洋人用手杖打骂中国人的情景
    6. (6) 刘伯承是如何逃脱的?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特点?
  • 6. 课外阅读。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校。她是个文静而沉思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______ (搜  收)集 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______ (温和  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______ (震动  振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______ (坚  艰)苦卓绝的斗争!”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1. (1) 画去文中括号里错误的字和词。
    2. (2) 宋庆龄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的理由是什么?
    3. (3) 大家为什么对宋庆龄的发言“交口称赞”?
    4. (4) 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宋庆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7.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刮骨疗伤(节选)

    关羽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将士们取出箭头一看,毒已渗入骨头,劝关羽回荆州治疗。关羽决心攻樊城,不肯退。大家见关羽箭伤加重,便派人四处寻找名医。

    一天,有人从江上驾小舟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特来给关羽疗伤。关羽问华佗怎样治,华佗说:“我怕你害怕,因此要立一柱子,柱子上吊一环,把你的胳膊套入环中,用绳子捆紧,再盖住你的眼睛,给你开刀治疗。”关羽笑着说:“不用捆。”然后吩咐设宴招待华佗。关羽喝了几杯酒后就与人下棋,同时把右臂伸给华佗,并说:“随你治吧,我不害怕。”华佗切开肉皮,用刀刮骨。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再看关羽,边喝酒,边下棋,谈笑风生。过了一会儿,血流了一盆,骨上的毒刮完了,关羽笑着站起来对众将说:“我的胳膊伸弯自如,好像从前一样。华佗先生,你真是神医呀!”华佗说:“我行医以来,从没见过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将军乃神人也。”

    1. (1) 选文没有运用了(  )人物描写方法来刻画关羽的形象。
      A . 语言描写 B . 动作描写 C . 神态描写 D . 心理描写
    2. (2) 对“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在场的人看到关羽的手臂被切开,而且流了那么多血,被吓坏了 B . 在场的人被华佗割开关羽皮肉刮骨的过程吓坏了 C . 在场的人的反应与关羽的从容淡定形成对比,衬托出关羽钢铁般的意志 D . 在场的人胆小如鼠,看到血吓坏了
    3. (3) 选文三次写了关羽的“笑”。请联系上下文,通过“笑”,揣摩他的心理活动。

      ①关羽笑着说:“不用捆。”

      ②边下棋,谈笑风生。

      ③骨上的毒刮完了,关羽笑着站起来……

    4. (4) 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关羽被华佗称为“神人”。对此你怎么看?
  • 8. 课外阅读。

    生活简朴的周恩来

        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总是那样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几十年,有的破损了,精心织补后继续穿。有一次,他穿织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他笑笑说:“穿补丁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他的衬衣磨破了,换上新的领口和袖口照旧穿。1963年,他出访亚非欧14国,到了开罗,他换下缝补多次的衬衣,随行工作人员不便拿到外国宾馆去洗,只好请我国驻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并叮嘱洗时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后,感动得边洗边流泪。至于周恩来穿用了几十年破旧的睡衣、皮凉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国产手表等,已作为珍贵文物,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周恩来的饭菜很简单,主食经常吃些粗粮,副食一般是一荤一素一汤。他规定的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他说:“四菜一汤既经济又实惠。”他在外地视察或主持会议,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不搞特殊,离开时一定付清钱和粮票。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其他领导干部也这样做。一位专机机长的回忆,颇为传神地反映了周恩来在饮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这位机长看他吃饭,掉了个饭粒在桌上,他连夹两次才夹住放进嘴里,笑着吃了。看到这种情景,这位机长后来感慨地说:“我心里不禁百感交集,什么叫廉洁,看看总理就知道了。”

        同周恩来接触较多的一些知名人士,对他廉洁俭朴的生活作风也是赞不绝口。宋庆龄说:“周总理在个人生活和作风上,和他在政治上一样,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1. (1)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衣冠楚楚:

      百感交集:

    2. (2) 选文从这两个方面表现了周恩来总理简朴的生活。
    3. (3) 对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 . 周总理想着国家大事,不在意个人形象。 B . 周总理怕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被人笑话。 C . 周总理认为穿织补的衣服不丢人,讲排场、搞浪费,丢掉革命者艰苦奋斗的传统才令人耻笑。
    4. (4) 文中写大使夫人流着泪为周总理洗衣服和专机机长回忆周总理夹饭粒两件小事,有什么好处?
  • 9.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我的战友邱少云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 年 10 月 12 日。

    那一天,天还没有亮,我们连悄悄地摸进“391”高地下面的山坳。    (qiǎn qián)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因为敌人控制的“391”高地,像一颗毒牙,    (qì xiē)入我们志愿军的阵地。我们准备在黄昏时分发动突然袭击,拔掉这颗毒牙,把战线往南推移。

    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发现我们。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    (juǎn quán)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我看了一下前面,班长和几个战士伏在枯黄的茅草丛里。他们身上披着厚厚的茅草作伪装,猛一看去,很难发现他们。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

    我们的炮兵不断地轰击敌人的阵地,山顶上腾起一团一团的青烟。敌人阵地前沿的地堡一个接一个被掀翻了。看着这种情景,我只盼望天快点儿黑,好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到了中午,敌人突然打起炮来,炮弹一排又一排,在我们附近爆炸。显然,敌人已经感觉到他们的前沿阵地不太安全了,可是没有胆量冒着我军的炮火出来搜索,只好把看家的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

    排炮过后,敌人竟使用了燃烧弹,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    (màn mán)延,烧得枯黄的茅草噼噼剥剥地响。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    (cuàn cuān),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

    这时候,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为了____,为了____,为了____,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守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我们歼灭了。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

    参加这次战斗的志愿军战士,都记住了 1952 年 10 月 12 日这个日子。

    1. (1) 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2. (2) 根据意思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

      ⑴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⑵一点儿也不动。形容动作没有丝毫改变。

      ⑶布满了山坡山冈、田间旷野,形容数量很多、范围很广、声势很大。

    3. (3) 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用加点的关联词语造句)
    4. (4) 为了,为了,为了,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

      ⑴用以下内容将文中句子补充完整。(填序号)

      ①这次战斗的胜利

      ②整个班

      ③整个潜伏部队

      ⑵这句话中将邱少云比作,说明邱少云即使趴在火堆里也,表现了他

  • 10.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邓政委的棉衣

        1947年8月,大别山区已经是寒霜季节。由于我军远离后方,被服供应不上,邓小平政委和十几万将士仍穿着单薄的旧棉衣。战士们心疼地说:“我们没什么,要是把政委冻坏了,还怎么指挥我们打仗?”于是便聚在一起,专门为邓小平同志做了一套新棉衣。

        第二天,副官长抱着这套新棉衣走进政委的小屋。他看到政委正伏在桌上聚精会神地看文件,便轻手轻脚地走到跟前,小声说:“首长,这是您的新棉衣。”政委放下笔,搓搓手,看到副官长抱着的新棉衣,一时没弄清是怎么一回事。副官长说明情况后,政委站起来严肃地说:“你们怎么能这样做呢?难道你们没有看到大家穿的和我一样单薄吗?棉衣破了,可以补一补再穿嘛!”他看到副官长左右为难的样子,又慈祥地笑了:“这样吧,棉衣既然做好了,就给通讯员小万吧,他年龄小,身体又单薄。”在一旁的小万赶忙说:“不行,不行!这是专门给首长做的。”政委在屋里来回踱了几步,用手指了指门,命令似的说:“就这样吧!”然后又坐下继续工作了。

        邓政委的模范行为,为大家所传颂。

    1. (1) 给划线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战士们心地说……

      疼:①疼痛    ②关切喜爱

      邓政委的模范行为,大家所传颂。

      为:①做    ②变成    ③被

    2. (2) 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画线的词。

      ①邓小平政委仍穿着里单薄的旧棉衣。

      单薄:

      ②小万的年龄小,身体又单薄

      单薄:

    3. (3) 本文记叙的顺序是

      先写:

      再写:

      最后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