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24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16 浏览次数:33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 1. (2024·九台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摘抄法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种方法。即把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哲理摘抄下来。小文有摘抄优美语段的好习惯,下面是他摘抄的有关“美学”的语段,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

    美学或艺术学,都离不开对于“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美是无形的,是抽象的,它不是具体的实相,而是感觉对于外物的体验,心灵对于世界的映现,是心物相结合的结果。由于心物不是恒定的,无论是心或是物都是变化着的,这就决定了美的yìng现并不是恒定的,而需要恰当时机和必要条件。美( )在心,( )在物,( )是心物感应的结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句诗中体现的是生命的倏忽易逝以及那不可挽回的时光,作为承心灵的生命也不可能恒常不变。而恰恰在无常和多变中,心灵和外物在某一时刻的遭遇和互鉴,显现出了永恒的美。

    1. (1) 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ìng现

    2. (2) 依次填入语段括号内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但    而且     并且 B . 因为    而且     所以 C . 既不    也不      而 D . 一边    一边     一边
    3. (3) 在语段中方框内填入标点符号,错误的一处是( )

      A江畔何人初见月B江月何年初照人C 
       

      A . “” B . C .
    4. (4) 下列对于语段中画横线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美学或艺术学,都离不开“美是什么”这一问题。 B . 美学或艺术学,都离不开关于“美是什么”这一问题。 C . 美学或艺术学,都离不开对于“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 D . 美学或艺术学,都离不开对于“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探讨。
  • 2. (2024·九台模拟)  古诗文默写填空。
    1. (1)  ,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2)  ,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
    3. (3)  不是任何事都圆满,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悲苦与欢乐。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写:“。”
    4. (4) 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有很多名句已经超越了其原有的意义,被赋予一种新的生命,成为后人表达自己情感、思想的媒介。陆游《游西山村》中的“。”一句,就常被后人引用,用以强调人们只有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折磨之后,才能达到或领悟到崭新的境界。
二、阅读(45分)
  • 3. (2024·九台模拟)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率妻子邑人来此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 B . 遂与外人隔               肉食者谋之,又何 C . 停数日,辞去               鸣声上下,游人而禽鸟乐也 D . 向所志                     病终
    2. (2) 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写出来。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3. (3) 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
  • 4. (2024·九台模拟)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问题。

    友人袁炳,字叔明,陈郡阳夏人。其人天下之士,幼有异才,学无不览,文章俶傥清淡出一时,任心观书,不为章句之学。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俯眉暂仕 , 历国常侍员外郎、府功曹、临湘令。粟之入者,悉散以赡亲。其为节也如此,数百年未有此人焉。撰《晋史》,奇功未遂,不幸卒官,春秋二十有八。与余有青云之交 , 非直衔杯酒而已。

    (节选自江淹《袁友人传》)

    【注释】①俶傥:卓异不凡。②仕:为官。③青云之交:喻指同有高远之志的友谊。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 B . 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 C . 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 D . 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
    2.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撰《晋史》,奇功未遂,不幸卒官,春秋二十有八。

    3. (3) 作者对袁炳的读书和写作赞赏有加,请分别概括是如何赞赏的。
  • 5. (2024·九台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论艺术

    李可染

    ①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认识生活、全面的艺术修养,这三方面很重要。真正的学术可以说没有什么奥秘,对于一个画家来说,第一要有个正确的道路。什么是正确的道路呢?我以为现实主义的道路是正确的道路。

    ②一个画家要坚持现实主义的正确道路,就要认真学两本书:一本是大自然和社会,它包罗万象、无穷无尽,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画家要精读大自然、社会这本书,要真正深入客观实际,要熟读你要表现的那个范围内的大自然;第二是精读传统这本书。传统包括古今中外,包括一切间接的经验,就是除了你自己直接经验以外的一切间接经验。传统是自有文化以来数千年亿万人智慧的结晶。不接受前人的经验是愚蠢的,不接受就是把自己退到了原始野蛮人的地位。大科学家牛顿说:“我所以看的比别人远点,因为我是站在前代巨人的肩头上。”把前代人的经验总结了,接受过来,变成了你自己的,你的立脚点就高了。

    ③不学传统是愚昧,学了传统又认为传统已经到了认识的尽头,以为不得了,不去学习自然,那也是最蠢的。传统要尊重,但学传统不能认为是到了顶点。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是尊重而不迷信。到生活中去是第一位的,传统是第二位的。传统(包括传统技法)是否对,还要到生活中去检验是非曲直,吸收其精华。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是对的。站在传统的基点上观察世界,发现前人未发现的东西,因而产生创造,新的创造就是贡献。我劝大家认真学习传统,认真到生活中去发现前人未发现的东西。离开生活离开传统,你的想象力等于零,不能创造任何东西。有些青年没有一点基础,前人的东西没有研究,也不深入生活,就侈谈创造,就要去讲什么个人的作风了,这怎么行呢?

    ④传统和生活有很丰富的内容,这就是全面修养的内容。发现前人未发现的新的规律,才能有新的创造。要有对于传统的全面修养、对生活的全面修养,就必须有坚强的毅力,要攻关,攻很多关。追求一个真理并不容易。唐僧取经,闯过七十二磨难,才取回了真经。一个人没有坚强的毅力,没有战斗精神,不能获得真理,也达不到高峰。

    ⑤七十岁后,我天天总结,找弱点。弱点是拦路虎,克服了一个,就前进一步,在闯关中前进。总结时,不要老留恋长处,长处是跑不掉的,一定要总结短处。比如你的造型工夫是二、笔墨是一,你就下功夫解决笔墨,使笔墨提高到三。二加三就成五了。

    ⑥艺术的道路是漫长的,比方说有几千里的路程,有人走了十里二十里就停下了,自觉不得了,很骄傲。骄傲的实质是无知。当你真正认识到宇宙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时候,你就会感到自己认识的太少,也就自然会虚心起来。虚心是认识的真实,不是表面自谦说假话。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看来孔子还是很虚心的。这是我们治学治艺应有的态度。齐白石说,他喜欢写意、草书,但写了一辈子正楷。就是说他自己认为只走了一半路。鲁迅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可是,我们有些青年,一开始没走多远,就骄傲自满,在原地踏步,老在那儿转。我们的眼光要放远点。深入学习传统,对传统要用细密的筛子去筛,不要把很多宝贵的东西漏掉了,但要尊重传统而不迷信传统。艺术的道路很远,一辈子走不完,能走相当的里程就不错了。

    ⑦回顾过去,我的画假若有那点长处,这是我认真学习传统、认真深入生活、认真实践的结果。我画画时常常在想,我是在画画,还是在学画,还是在研究画,结论是我在学画、研究画。我今年七十多岁了,我一辈子都是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

    (选自《美术》,有删改)

    1. (1) 下列选项中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 )
      A . 一个画家要坚持现实主义的正确道路,就要认真学习大自然和社会,以及精读传统这本书。 B . 弱点是拦路虎,克服了一个,就前进一步,要在闯关中不断前进,总结自己的短处。 C . 作为一名艺术家,要认真学习传统、认真深入生活、认真实践,培养自己全面的艺术修养。 D . 要有对于传统对生活的全面修养,就必须有坚强的毅力,要攻关,攻很多关。
    2. (2)  从论证方法的角度,为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做批注式赏析。
    3. (3) 结合本文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本文与《山水画的意境》的论证思路有何相似之处。
  • 6. (2024·九台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人与猫

    简默

    ①去临清的头天傍晚,豆包不见了。

    ②豆包是一只布偶猫,它喜欢黏人,黏如盘中豆包。我第一次与它照面,便被它黏上了,我脱口叫它豆包,从此,豆包豆包的呼唤声在我家热闹地响成一片。

    ③吃饭前,我拎了一袋垃圾开门放在门口,豆包像一道白色闪电,在门合上的一刹那,嗖地蹿了出去。可笑的是,我竟然毫无察觉。妻子开门进来,豆包平常总是一个箭步冲到门口,迎接主人,而此时却不见它的踪影。我遍寻它爱待的角落无着;妻子不相信地又到处找了一遍,仍然没找到。我在家中坐立不宁,反复在它平时爱鼾睡的几处“卧榻”寻找,又掀开床罩,趴在地板上,查看床下,均一无所获。我绝望地拧开门,冲着楼梯,豆包豆包地唤了几声,它仿佛从天而降,自楼上一溜烟儿地冲入屋内。豆包豆包的呼唤声夹杂着惊喜,重新在我家响起。

    ④豆包的失而复回,让我第二天心无牵挂地来到临清。第一次知道临清,是因为狮猫,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世上有猫姓狮。那时候,我在黔南山区沙包堡镇那里,喜欢满地捡烟标,一张张地展平后,折叠成窄窄的长条形,与小伙伴们在水泥地上打着玩儿。其中有一种狮猫烟标,印着“国营临清卷烟厂出品”,于是我便记下了临清。其实我与临清还另有缘分:千年大运河自源头,经临清,流过我现在居住的城市,可以说我的这趟临清之行是溯河向上,寻源觅踪。在我的童年,总有一些记忆像种子撒在处女地上,一张大人巴掌大小的狮猫烟标让我与临清这座运河上漂来的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家中的豆包到隐匿于临清各个角落的狮猫,我说我是因为与狮猫的缘分而来到临清的,同时又是从中年的下游溯河追寻我的童年。

    ⑤同行的作家张炜老师是狂热的吸猫人,他精心养了一只名唤融融的布偶猫,并以自己与融融相处相知的经历创作了小说《爱的川流不息》,打动了无数读者。后来,他通过微信发给我几张融融的照片,融融的憨态和萌样惹我怜爱,我也发他几张豆包的照片,他回复可爱。两只猫携着川流不息的爱,一下子拉近了两颗爱猫的心灵。

    ⑥我想起多年前去探望冰心先生,先生临窗端坐,在读《庄子》。那只唤作阿咪的大白猫温顺的偎依在先生身旁,一动不动地盯着她,仿佛是她忠贞不渝的恋人,这便是文人与猫和谐共处的生动情景。在临清季羡林先生的纪念馆中,我也看见了相同的一幕:先生端坐案前,案上摆满各种书和稿纸,一只大白猫努力探直身子,眼睛炯炯有神地正视前方,头朝书案,一条腿压着稿纸,尾巴搭在先生头上,先生蜷起右胳膊支撑着白猫的身体。即使是先生仰靠在藤椅上睡着了,也少不了猫的身影,依然是这只大白猫,还有一只狸猫,它们一呼一应,白猫趴向先生胳膊,狸猫卧在先生腿上各朝各的方向与先生同睡,而先生双手轻放在藤椅的扶手间,向内圈成摇篮,将它俩搅入怀中。好一幅《三睡图》!这俩猫大概就是先生笔下的咪咪和虎子,此刻,它低亲昵地陪伴着先生。我不知道季羡林先生的咪咪最后的归宿,但冰心先生的阿咪相伴先生走到人生尽头,也追随先生的背影走了,继续与先生在另一个世界长相厮守。在冰心文学馆中,阿咪标本摆放在书桌一角,这是它最爱待的位置,也是它与先生相依相伴的全部世界。

    ⑦在临清,我听朋友讲着有关狮猫的趣闻轶事,却没看过一只活蹦乱跳的狮猫。我想,不是它离我太远,我感觉它就在我的身边,在我的左邻右舍的家中,隔着门窗和围墙,我能够听见它发出的呼噜呼噜的声音,也能够捕捉到它隐隐约约的气息。如果说岁月是一条河,立年在上游,中年在下游,此时顺流或逆流漂过的一定是陪伴和见证我一天一天成长的狮猫。

    ⑧写到这,豆包调皮地跃上了我的书果,躺在电脑键盘上,不肯起身了。它以这种撒娇的方式责怪我光顾得沉浸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冷淡和忽略了它。每一只猫都是一个世界,它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洋溢着可爱。直至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不知不觉地,它们已经成了我的亲人,或者说是我家的一分子。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各有各的活法,独立保持着彼此的喜怒哀乐,自由自在地活着。它们救会了我许多,渐渐地,我被岁月磨砺得坚硬和世故的心,重新像坚冰被春风吹化了,我的记忆也变得温柔起来。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 (2) 结合语境,理解第⑤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两只猫携着川流不息的爱,一下子拉近了两颗爱猫的心灵。

    3. (3) 选文中的猫性情各异。请参照示例,摘录文中词语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性情

      豆包

      融融

      憨态、萌样

      阿咪

      咪咪和虎子

    4. (4) 阅读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从描写角度赏析其语言特色。
    5. (5) 探究文章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 7. (2024·九台模拟) 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经典常谈》所说的“经典”,范围较广,不限于传统的“十三经”、“四书五经”等经部书,而是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在内所有可称“经典”的著作。 B . 神魔小说《西游记》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其中“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小人国遇难”“车迟国斗法”等故事尤为精彩。 C .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这就是作者起名《朝花夕拾》的原因。 D . 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其中范进中举前后众人对他态度的变化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黑暗以及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
  • 8. (2024·九台模拟) 王老师提出将多部名著进行联读的名著阅读方法,并分享了下面两个名著片段,引领同学们开展了以“女性之思”为主题的专题探究。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

    【片段一】A在宋家过了几天,不见消息,想道:“彼人一定是安排了我父亲,再来和我歪缠。不如走离了他家,再作道理。”将他那房里所有动用的金银器皿、真珠首饰,打了一个包袱,穿了七条裙子,扮做小老妈的模样,买通了那丫鬟,五更时分,从后门走了。清晨出了钞关门上船。

    (节选自《儒林外史》)

    【片段二】我心情黯然地转弯抹角下了楼。我明白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于是就机械地照着做了我在厨房里找到了边门的钥匙,还找了一小瓶油和一根羽毛,在钥匙和门锁上都点了点油。我拿了一点儿水和一点儿面包,因为说不定我得走很长的路,我的体力和精力最近都不太好,可千万不能垮下来。我悄无声息地做好了这一切。我打开边门,走出门外,然后又悄悄把门关好。

    (节选自《简·爱》)

    1. (1) 上面两个片段描述的都是“出走”的情节。

      【片段一】中的A是(填人名)。“我”出走的原因是

      【片段二】中的“我”此时离开了(填地名)。“我”出走的原因是

    2. (2)  片段中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有何相似性?
三、综合实践(10分)
    1.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国学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①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②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作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请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写出与他们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各写一个)

    2. (2) 如果下面漫画中的孩子是你的间学,你将用以下哪句话来劝他?( )

      A . 满招损,谦受益。 B .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 . 百善孝为先。 D . 德之不修,人无以立。
    3. (3) 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今有“龟兔双赢理论”;远有“丝绸之路”,近有“一带一路”。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合作共赢”的感悟。
四、写作(50分)
  • 10. (2024·九台模拟) 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1)题目:是谁点亮了我的青春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依据要求写作。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联

    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苍穹。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够穿越一生。23年,8000多个日日夜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感动中国》颁奖词

    这三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启示和你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和思考,自定立意,选定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

    ①表达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④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⑤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