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钱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4-06-17 浏览次数: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 人类早期的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并形成各自成就。下面左图所属文明成就位于右图中的区域是( )

    A . B . C . D .
  • 2. 古希腊一位哲人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擅长通过谈话教授哲学,对当时许多流行观念提出挑战,这位哲人是( )
    A . 希罗多德 B . 柏拉图 C . 苏格拉底 D . 亚里士多德
  • 3. 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当时某一商品汇聚地的描绘是: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根据上述材料,该地所属的国家( )
    A . 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 B . 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 . 通过武力扩张灭亡波斯帝国 D . 在4世纪末走向分裂
  • 4. 如图分别为伊斯坦布尔(原君士坦丁堡)和基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后者虽然缺少前者的中央大穹窿,但圆顶的造型却是二者的共同特点。由此可推知,当时基辅( )

    A . 与拜占庭历史传统相似 B . 继承了西欧中世纪文化 C . 深受拜占庭文明的影响 D . 打败拜占庭帝国,继承其宗教信仰
  • 5. 如图是15-16世纪某古代帝国的领土扩张示意图。通过这一时期的扩张,该帝国( )

    A . 最高统治者是哈里发,既是宗教、国家和军队领袖,又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B . 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一定程度影响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C . 所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D .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
  • 6. 下列是某学生所做的读书摘录。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租庸调制7世纪初,新罗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0世纪,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

    A . 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B . 东西方文明间相互交融 C . 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D . 亚洲各国彼此联系加强
  • 7.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属于古代美洲文明的有( )

    ①玛雅文明 ②阿兹特克文明 ③印加文明 ④大津巴布韦文明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8. 15世纪以后,黄金和白银同为欧洲各国间贸易的支付手段,地位很高。恩格斯说:“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这一现象( )
    A . 根源于人文主义的推动 B . 体现了西欧探险的精神 C . 导致了西欧的价格革命 D . 刺激了西欧新航路的开辟
  • 9. 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人口的迁徙,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有近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对这一现象的出现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推动了欧洲社会财富的积累 B . 使欧洲人能在当地迅速建立殖民统治 C . 改变了当地社会的发展格局 D . 成为推动“三角贸易”兴起的重要原因
  • 10. 三角贸易随着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下面三幅图分别是是新航路开辟初期、17-18世纪、19世纪前中期的三角贸易路线。其中新航路开辟初期以及17-18世纪的三角贸易路线分别是( )

    A . 图一、图二 B . 图一、图三 C . 图二、图三 D . 图三、图一
  • 11. 如表为15—16世纪部分时段英国物价指数变化统计表(1451—1500年的物价指数定为100)这一时期英国物价的变化( )

    A . 引起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B . 殖民扩张刺激工农业的发展 C . 导致了封建领主收入的剧增 D . 提升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
  • 12. 如图是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某贸易航线图。该贸易路线( )

    A . 造成印度洋贸易衰落 B . 加速西班牙社会转型 C . 开启全球性物种交换 D . 刺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 13. 如图是美国学者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目录摘编。据此可知,该书旨在( )

    A . 说明地理差异决定文明发展 B . 多视角分析历史发展的进程 C . 阐述病菌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D . 基于技术演进视角解读历史
  • 14. (2023高一下·铜鼓月考) 当时的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令’的意思。”这是马克思对近代欧洲哪一历史事件的评价(   )
    A . 文艺复兴 B . 宗教改革 C . 启蒙运动 D . 法国大革命
  • 15. 马克思对路德有段著名的评价:“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宗教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由此可见,马克思意在强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
    A . 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现世幸福 B . 突显了个人精神的自由 C . 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 . 脱离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 16.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把上帝从天文学领域驱逐出去;布鲁诺宣扬“日心说”,被教廷烧死于罗马鲜花广场;伽利略利用天文观测证实了“日心说”。“日心说”从提出到最后被证实这一历程表明( )
    A . 教会严禁传播所有新科学理论 B . 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科学思想 C . 确立了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D . 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行
  • 17. (2023高二上·吉林开学考) 1781年秋,英军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战败,消息传至英国国内,下议院强烈指责时任首相诺斯领导无方,并在随后通过了对诺斯的不信任案。结果诺斯在1782年3月27日辞职,成为史上第一位因不信任议案而辞职的首相。下面评论正确的是( )
    A . 议会改革必要性的加强 B . 破坏了英国的民主化的进程 C . 三权分立的原则被破坏 D . 是责任内阁制下的正当行为
  • 18.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到:“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这段话体现了( )
    A . 民主共和原则 B . 主权在民原则 C . 分权制衡原则 D . 法律至上原则
  • 19. 英国《权利法案》、法国《人权宣言》和美国《独立宣言》的相同点体现在( )
    A . 都为改造封建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B . 都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的反映 C . 都因呼唤自由的经济因素的发展 D . 都宣告了新国家制度诞生
  • 20. 有人用“始惊”“次醉”“终狂”三个词来描述某国1872年开始的一次行动,“始惊”就是他们看到西方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后,那种吃惊的程度;“次醉”就是陶醉在西方这种先进的文明之中;“终狂”就是下决心发疯似地向西方学习。此后该国( )
    A . 推翻幕府统治 B . 彻底铲除了封建势力 C . 实行殖产兴业 D . 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21. (2022高二上·阎良月考) 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交通工具的是( )
    A . 蒸汽机、火车机车 B . 汽车、飞机 C . 火车机车、汽船 D . 火车机车、电车
  • 22. (2023高一下·宾县期末) 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顿是纺织工,瓦特是徒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了( )
    A . 研究成果取决于研究者出身 B . 科技创新已不需要生产经验 C .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 D . 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 23. 如表是1750—1900年美德英法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比例变化情况(%),根据如表信息,代表英国的是( )

    国家

    1750

    1830

    1860

    1900

    甲国

    1.9

    9.5

    19.9

    18.5

    乙国

    4.0

    5.2

    7.9

    6.8

    丙国

    2.9

    3.5

    4.9

    13.2

    丁国

    0.1

    2.4

    7.2

    23.6

    A . 甲国 B . 乙国 C . 丙国 D . 丁国
  • 24. 19世纪前,欧洲列强对非洲的侵略以暴力掠夺为主要特征,包括掠夺黄金、贩卖奴隶等。19世纪后,欧洲列强的侵略方式逐渐转变为领土占有和殖民。这一侵略方式的转变( )
    A . 与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相适应 B . 源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需求 C . 以满足资本原始积累为目的 D . 开启了列强在非洲的殖民争夺
  • 25. 1915年在西线服役的英国诗人维尔弗雷特·欧文写到:“我的朋友,你不应该以巨大的热情告诉孩子们,让他们追求那些绝望的光荣。”这表明( )
    A . 同盟国在战争中逐渐掌握主动权 B . 凡尔登战役的失利引发悲观情绪 C . 一战引发了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D . 当时民众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 26.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曾说:“你可以粉碎敌人,也可以和他交朋友;最危险的是侮辱他,并放他自由。”以下历史事件较能充分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 普法战争中德国对法国的宰割 B . 一战后协约国对德国的处理 C . 二战前英法等制造慕尼黑阴谋 D . 二战后盟国对德国分区占领
  • 27. 如表是列宁在不同时期的重要观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使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重要途径。

    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应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②①④ C . ④③②① D . ③④②①
  • 28. 英国学者在《慕尼黑——悲剧的序幕》中写道,“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交叉点”代表的历史事件是指,德国占领了( )

    A . B . C . D .
  • 29.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相同点是( )
    A . 都建立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上 B . 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C . 都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 D . 都形成了避免战争制裁侵略的有效机制
  • 30. 传统观点认为,古希腊是以工商业为主的海洋文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学,碑铭学等材料的积累以及文献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认为农业才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这表明( )
    A . 考古文物比文献史料的价值更大 B .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趋无法辨识 C . 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D . 新史料的发现有助于史学研究深入
二、选择题:本部分共4小题,每题各10分,共40分。
  • 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是从日耳曼人的家族血缘制度、亲兵制度和罗马的军事体制中逐渐产生的,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主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摘编自马克毒主编《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生长受到了封建势力的阻碍,它需要得到国王的保护以制止封建贵族对城市的骚扰和镇压发生在城市中的暴乱……为了保护这种(跨国贸易)经济活动,国王必须强化本国的秩序,负责修筑本国范围内的道路、桥梁……这些都要求国王必须采取措施集中其领土内的资源,以满足国际性物流所需要的条件……随着这种权力的增强,统治者据此把自己定位在了“公共福利”的维护者上。

    ——丛日云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扼要说明欧洲中世纪工商业、城市、专制王权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说出中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强化对民族国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 3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宣言》面世之前,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喊着“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伦敦劳工质问着“为什么女王每天的收入是164镑17先令60便士,自己却只有两三个便士”;普鲁士纺织工人在生存线上反复挣扎……一场场工人运动,打破了欧洲资产阶级统治者的歌舞升平,于是他们怪罪共产主义,将它称为恐怖的幽灵。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誓要为"幽灵"正名,以最接地气的语言,给工人运动以科学的指导。

    ——王荣堂等《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引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推翻了旧政权,第一次建立起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在经济上,布尔什维克实行了针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大型企业的国有化措施,确立了公有制的地位。同时,加强了工人在生产中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巩固了工人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坚决同党内外否定共产党领导权的思想作斗争。列宁认为,只有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帮助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克服从旧社会中带出来的缺陷和不足,才能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摘编自卢迎春《论十月革命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开创》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一场场工人运动”的历史意义。从文献与实践两个角度各举一例,指出马克思指导工人运动的成果。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
  • 3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3~20世纪世界历史重要事件简表(部分)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765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纺纱机、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

    六七十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775年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890年

    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垄断了美国95%的石油生产

    1779年

    英国发生工人捣毁机器运动,一些工厂被毁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

     

    1933年

    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

    1861年

    美国内战爆发

     

    1948年

    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叶进入完成阶段。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机器时代”。机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一切领域。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不间断地流向城市和工厂。城市化发展迅速改变着城市的面貌,城市交通、供水、居住、卫生条件很差,损害了居民身体健康。工厂沿河而建,大烟囱冒出的浓烟笼罩市区,工厂废气物对河流构成严重污染。城市是富人的乐园,也是穷人谋生糊口的栖所。这种城市的分裂鲜明地反映出近代工业社会两大阶级的对抗和冲突。工业革命创造的新的工业制度—工厂制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工业革命巩固和壮大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力量,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议会改革拉开序幕。1834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济贫法修正案》。工业革命后,英国以其工业强国的地位奠定了它商业强国的地位。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7~19世纪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并各举一例。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工业革命后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
  • 3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现代欧洲史》是诺顿出版公司的经典权威欧洲史系列,全书共6卷7册,基本涵盖从文艺复兴到21世纪欧洲历史的各个方面,简介如下。

    1. (1) 丛书第三卷标题《18世纪的欧洲:传统与进步》中的“进步”反映在思想领域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社会条件。
    2. (2) 丛书内容下迄21世纪初,就第六卷标题看,作者认为1890年至今,“欧洲时代”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走向了“终结”。你认同这一结论吗?或者另有观点?解释你的回答。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