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丞相 | 平章政事 | 左、右丞 | 参知政事 |
不花(蒙)忽鲁不花(蒙) 史天泽(汉)耶律铸(契丹) | 塔察儿(蒙)王文统(汉)赛典赤(回回)商挺廉希宪(汉) | 粘合南合(女真)阔阔(蒙)张文谦(汉)张启元(汉) | 商挺(汉)杨果(汉) |
①以南京国民政府地方政府的形式而存在
②规定政权应属于工人、农民等劳苦民众
③贯彻实施了土地法、劳动法等重要法令
④是中共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探索与尝试
机构或官职 | 权 力 |
执政官 | 2名,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主持元老院会议,执行元老院通过的法令。 |
保民官 | 初为2名,后增至10名,由平民中选出。有权否决元老院和执政官颁布的不利于平民的法令。 |
元老院 | 由300名贵族组成。有权审批法律,管理国库收入。 |
材料一波斯帝国在大流士时期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大流士创建了 20个行省,每个行省任命一名总督,总督直接对他负责。大流士将全国划分为五大军区,每大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军区长官由国王任命,行省总督不管军事。与此同时,大流士还在中央建立了以国王办公厅为首的管理机构,一切政令由行政首府发往各行省。
——摘编自任宪宝《全球通史:人类共同体的历史》
材料二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章奏文书。此时,大臣们的章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先送尚书台。汉武帝又选用一些出身卑微而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头衔,允许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为“外朝”。……“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已进行了八次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1982年、1988年的两次改革,国务院各部委数量减少为41个。在经历1993年调整经济类职能部门的改革之后,1998年国务院的组成部门锐减到29个。2003年机构改革的重点是把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健全和加强金融监管体制。2008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形成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2013年的机构改革,以职能转变为核心,进一步简政放权。2018年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国家机构改革,新一轮的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的机构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摘编自左然等《 40年来我国机构改革的经验和启示》等
材料一孙中山在设计建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时,明确批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特别不接受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孙中山认为美国宪政规定的”三权分立”制度,不完备,存在着许多弊病,运转效果也不甚好。他指出:夫美洲之不自由,更甚于专制国。盖专制皇帝且不难爱民,虽专横无艺,犹不敢公然以压抑平民为职志。若资本家则不然,资本家者,以压抑平民为本分者也,对于人们之痛苦,全然不负责任者也。一言以蔽之,资本家者,无良心者也。
——摘编自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
材料二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防止了专制而强暴的政府出现,在相互牵制中消弭了潜在的政府权力。三权分立制衡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追求法治的目的而确立的,这种机制维持的是三种权力之间没有任何一种权力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的动态平衡,使美国的人权、民主自由等法治价值得到不断的保障和实现。但三权分立使联邦政府三个分支相互敌对,讲究以野心对抗野心,却忽视了国家权力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效运用,这给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造成了阻碍。
——摘编自张文博《浅析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材料“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既是最主要的治理目标理念,也是历代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大一统”治理目标下,一体两面的“华夷之辩”和“华夷一体”等观念以及相应的政策制度,为各个政权建立天下秩序和政权正统性提供不同的政治基础与合法化资源,也是中央集权制度下各种因俗而治的治理方式的依据。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紧密联系,为多民族的“大一统”观念和格局奠定了基础;而在“大一统”观念和格局下多民族之间的互动与治理方式的借鉴吸收,则成为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巩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动力。
——摘编自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围绕“国家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材料中选一角度,确立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史实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