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24-07-11 浏览次数: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 1. (2024七下·巴东月考) 语段阅读

    春天要开的花,任是谁都按不住的:【甲】各种花讯接而至,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向人们____(报告/宣扬)春的讯息。踏着春天的节拍,人们脱去冬天的束,感觉精神一下 ____(提升/提振)了许多。置身梨园,暗香袭人;【乙】这千百态的梨花,有的意绽放,①____;有的半开半合,②____;有的刚刚破蕾,③____。每朵梨花都有五六片洁白的小花瓣儿,【丙】小花瓣儿手拉手环抱着一簇细嫩的花蕊。蜜蜂闻香而来,围绕着花蕊忙碌。成群的蜜蜂、飞舞的蝴蝶、淡淡的花香,所有这一切令人悦目娱心、【丁】想象驰从一树树梨花中,使我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仿佛看到秋天的丰收景象。

    1.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住(nài)  B . 而至 一(cù) C . 意绽放 围(rào) D . 百态 驰(chěng)
    2.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报告 提升 B . 宣扬 提振 C . 报告 提振 D . 宣扬 提升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从一树树梨花中,我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仿佛看到秋天的丰收景象。 B . 从一树树梨花中,我看到秋天的丰收景象,仿佛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 C . 从一树树梨花中,使我仿佛看到蓬勃的生命力,感受到秋天的丰收景象。 D . 从一树树梨花中,使我感受到秋天的丰收景象,仿佛看到蓬勃的生命力。
    4. (4) 文中用横线标明的四处标点,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甲】 B . 【乙】 C . 【丙】 D . 【丁】
    5. (5) 在文中①②③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①灿烂而热情②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③似含羞少女 B . ①似含羞少女②灿烂而热情③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 C . ①似含羞少女②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③灿烂而热情 D . ①灿烂而热情②似含羞少女③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
  • 2. (2024七下·巴东月考) 古诗文默写。
    1. (1)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2. (2) 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
    3. (3) 故园东望路漫漫,。(岑参《逢入京使》)
    4. (4) ,关山度若飞。(北朝民歌《木兰诗》)
    5. (5) ,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6. (6) 当窗理云鬓,。(北朝民歌《木兰诗》)
    7. (7) 蒙曰:“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8. (8) 杨花榆荚无才思,。(韩愈《晚春》)
  • 3. (2024七下·巴东月考) 语文实践活动

    现在社会上有一股“国学”热,一些“读经班”“国学班”办得如火如荼。这些班让学生朗读背诵诸如《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启蒙教材,有时还学习着装作揖等古代礼节。所谓“国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一些专家和老师认为当前的学校教育对传统文化继承太少,导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丢失不少。很多孩子不懂礼貌,不会与人相处,自私自利,不会关心他人。对此,你班进行了一系列活动。

    1. (1) 国学常识了解。国学经典中的“四书”除了大家熟知的《论语》和《孟子》外,还有哪两本,请写出来。
    2. (2) 有同学对学习文言文有抵触情绪,认为太难懂,现在又不用文言说话和写文章,干吗还浪费时间精力?请你针对这种想法进行劝说。
    3. (3) 你觉得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提高自己的国学素养(至少两条)?
二、阅读与鉴赏(46分)
  • 4. (2024七下·巴东月考) 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①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皮轮像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②快到立秋,他又拉上了包月。这回,比以前所混过的宅门里的事都轻闲;要不是这样,他就不会应下这个事来。他现在懂得选择事情了,有合适的包月才干;不然,拉散座也无所不可,不象原先那样火着心往宅门里去了。他晓得了自己的身体是应该保重的,一个车夫而想拼命——象他原先那样——只有丧了命而得不到任何好处。经验使人知道怎样应当油滑一些,因为命只有一条啊!

    1. (1) 根据两段文字的描述,可以看出主人公的生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造成小说主人公悲惨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5. (2024七下·巴东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赶鸟的孩子

    ①有时候,我似乎回到了过去,又成了那个赶鸟的孩子。

    ②老屋对面有一块菜地,那是一家人的菜篮子。从夏往秋走的时节,母亲会在那里陆续种下萝卜、白菜,还有香菜和蒜。秋渐渐转深,第一场霜降临。到处一片白,看上去毛茸茸的,但菜地好像忽略了寒冷,萝卜缨子似涨潮般覆盖了裸露的泥土,白菜身子也一个劲地胀起来。那旺盛的绿色,像一片浓缩的春天。

    ③这时候,一群鸟如约而来:鲜红的嘴和爪子,腹部有一小块黑色,拖着长长的蓝色尾巴。我们不认识,把它们称为长尾巴鸟。它们盯上了我家的菜地,专吃菜叶子,菜长成了,它们就来,菜没了,它们就走。我不得不相信鸟是有灵性的,要不它们怎么能把时间掐得那么准呢?

    ④起先,母亲并没怎么在意,说弄个稻草人吓一吓吧。父亲费了番心思,稻草人弄得有模有样,戴了帽子,穿了衣服,一只手里还举着根细细的竹竿,竹竿另一头吊着块小石头,风一吹来回摆动,像谁的手在不停地挥舞。刚开始似乎管点用,那群鸟围着稻草人飞来绕去,就是不敢落下。可没过两天,它们就识破了这个招数,把稻草人晾在一边,毫无顾忌地飞到地里大吃起来。好好的菜叶被啄得到处是洞,七零八落。

    ⑤【A】看到好好的菜被鸟糟蹋了,母亲心疼不已。假人没用,母亲就催我“亲自下场”。我在屋角的竹林里折了根竹丫,抓在手里,满怀信心地去了菜地。我刚一出现,它们就发现了我,呼的一下全飞走了,落在旁边的一棵枫树上,冲着我叫个没停。我心里高兴,它们到底还是怕我的,果然不用费什么力气。我朝它们挥了下手里的竹丫:你们就大声地叫吧,我来了,再也别想吃我家的菜了。菜地狭长,有好几十米。那群鸟叫了一会,见我没有进一步行动,便从树上飞下来,到菜地的另一头啄食菜叶。我挥动起竹丫,嘴里吆喝着追了过去。它们见了,呼的一声,一齐飞回到枫树上。我刚喘口气,它们又伺机飞向菜地的另一头。我只能左追右赶,像在和它们做一场游戏。折腾了一阵,我累了,一屁股坐在田埂上。我生自己的闷气,也生那群鸟的气。

    ⑥那段时间,我天天守在菜地里,一边徒劳地追赶那些长尾巴的鸟,一边想着该如何对付它们。几天过去,我仍然没有找到好办法,又累又气的我把这事跟哥哥说了,哥哥帮我出了个主意。他说,抓两把谷,拌上农药往菜地里一撒,那些鸟儿一个也逃不掉。我一听,觉得这个办法不错。说干就干,正当我俩在四处找农药的时候,事情被母亲知道了。

    ⑦母亲指着我俩厉声责问,声音比哪一次都大:“它们就吃了一点菜叶子,赶一赶就行了,你们却想下这样的手?鸟的命也是命啊!”我和哥哥一下子蒙了,没想到这样一件小事,竟然会招来母亲的盛怒。停了一会儿,【B】母亲对我说,你也不用去管了,菜叶子吃光了算了

    ⑧第二天一早,母亲拿着镰刀去了菜地,一连干了好几天,在菜地里支起一些树枝,树枝上面搭满了荆棘。那群鸟照旧来,只是没原来那么放肆了。

    ⑨再后来,我们搬走了,老屋也拆掉了,那片菜地成了荒地,那群鸟儿也不知所终。但母亲的那番教训,这么多年始终在我脑海中,不时浮现,难以忘记。

    ⑩前些日子,我回老家,又看到了一群同样的鸟,鲜红的嘴和爪子,拖着长长的蓝色尾巴,在哥哥家菜地的上空盘旋。我相信,这就是我赶过的那群鸟,它们至今还快乐地活着。

    1. (1) 文章围绕赶鸟,叙述了哪些事情?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父亲弄稻草人赶鸟→→我们计划用药赶鸟→

    2. (2) 品味语言。

      选文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 (3) 选文第⑤⑦段中A、B两句画线句是否矛盾?为什么?
    4. (4) 选文结尾写道:“我相信,这就是我赶过的那群鸟,它们至今还快乐地活着。”这句话有丰富的内涵,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解。
  • 6. (2024七下·巴东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间好时节

    ①小时候,没有电视和电玩,连电影也难得有机会看,我的游戏,就是唐诗。

    ②母亲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一本破破旧旧的《唐诗三百首》,教四岁半的我和一岁半的弟弟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我生命里第一首诗。我还不识字,母亲念一句,就跟着念一句,像堆积木似的,把一首诗完整地堆砌在小脑袋瓜里。就是这二十个似懂非懂的字,敲开了一扇鸟语花香的诗意之门。

    ③那两三年,也是母亲很难得的一段家庭主妇生涯。我还清楚记得,背诗的时候,母亲在厨房里揉面,捏出一个个巧致的面娃娃,有豆沙馅的小兔包:芝麻馅的小鱼包,还有小鸟啦,花朵啦,各式各样的,放进蒸笼里去,就在我们背完一首五绝或七绝的时候,鼓膨膨的包子蒸好了。能够准确背出诗来,就能获得一个兔包或是鱼包的奖赏,热腾腾的包子捧在手里,却还瞅着别样的,恨不能多背几首诗。

    ④吃过晚饭,父母亲便牵着我和弟弟的手,出门散步。我们把白天里背熟的诗,背给父亲听,“欲穷千里目”,砰,我把一粒石子踢得远远的,“更上一层楼”,上去踢得更远,痛快地,砰!

    ⑤常常,遇见不相识的路人,因为两个用着嘹亮童音,如同歌吟的孩子背诗的声音而驻足,开元之后,有无他们听了明述与什么人,美的衣裳。

    ⑥少女时期,我曾在当时还没拆除的国际学舍举办的书展中,买下自己第一本词选,《三李词选》,选的是李白、李后主和李清照。规定自己,每天一定要背一阙词,这三位诗人的词选,统一是感伤的情调,这使我变得多愁善感,沉溺于眼泪与自怜。

    ⑦有个同学整日里是开心的,如同阳光下的银杏树,哗啦哗啦,一阵风过就闪着细碎的笑声。她很惊讶地注意到我的落落寡合,于是,有一次我生日,她在卡片上抄了一首诗给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⑧这里面的忧愁呢?追悔呢?感伤呢?为什么既不怀恋远去的朋友?也不追忆逝去的情事呢?为什么没有年华老去的无奈?为什么没有时不我予的慨叹?为什么这首诗读完了,竟然对生活有了好多喜悦的情绪,让我忍不住想要出门去,感觉一年四季的风花雪月,感觉活着是一种幸福。

    ⑨从那时候我就意识到,诗词的世界何其广阔,绝不只是提供了多愁善感而已。

    ⑩我从没有什么座右铭,遇见困扰或烦恼的时候,也不求神问卜,我习惯翻阅诗。那些诗人从不吝惜,以他们的生命故事,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⑪“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喧闹歇,繁华过,往事如水流去,王维给我们的总是平淡悠远的禅意。山穷水尽之时也不是绝境,因为那正是新希望的开始。

    ⑫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广为人们称道。他一生历尽艰辛,但词中蕴含的超然物外的旷达人生态度却无不让人心生钦羡仰慕之情。

    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远离纷扰喧嚣的尘世,过着一种悠然淡泊、从容自在的生活。他舍弃的是世俗的名利,收获的却是内心的宁静……

    ⑭这些诗词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多愁善感的情韵,更多时候还有心灵与智慧的启发。我们必须有一首,或是几首诗,要放进人生的行囊里,以抵御生命历程中可能遇到的坎坷甚至灾难。

    ⑮我常想到童年时,背着诗,踢着石子,在黑夜里畅快地奔跑场景。

    ⑯让我们一边念一首诗,一边把挫折和烦恼踢开,还给自己一个鸟语花香的好时节。

    (作者:张曼娟,文章有删改)

    1. (1) 文章记述了作者成长过程中与诗结下的不解之缘。阅读①~⑨段,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②母亲用蒸包奖励“我”背诗。

      ③饭后散步时,“我”和弟弟背诗赢得路人的赞赏。④

    2. (2) 阅读文章⑥一⑭段,说说作者读到的两类诗各有什么特点?这两类诗分别让作者获得了哪些不同的读诗体验?
    3. (3) 纵观全文,请你谈谈对文章题目中“好时节”含义的理解。
    4. (4) 联系你积累的古诗词,想一想,你准备把哪两句诗“放进人生的行囊里”?请你写下来并说明理由。(文章中引用的诗词除外)
  • 7. (2024七下·巴东月考)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注释】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合称三巴。

    1. (1)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诗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 . 甲诗中的“满”字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表现诗人闻笛后的愉悦心情。 C . 乙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通过“蜀国”对“宣城”、“闻”对“见”、“子规鸟”对“杜鹃花”,时空交错,视听并置,引出花鸟形象。 D . 乙诗结构上前呼后应,浑然一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2. (2) 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
  • 8. (2024七下·巴东月考)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乐羊子)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 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 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有删改)

    【注释】①趋:快步走。②捐:抛弃。③亡:同“无”,不足。④懿:美好。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但当涉猎

      ③即刮目相待④累寸不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可不/夫子积 B . 当涉猎/微颔之 C . 往事耳/大兄何事之晚乎 D . 蒙辞军中多务/至于寸
    4. (4)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妻 跪 问 其 故 羊 子 曰 久 行 怀 思 无 它 异 也

    5. (5) 【甲】【乙】两文段中,孙权和乐羊子之妻的劝学方法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三、写作与表达(50分)
  • 9. (2024七下·巴东月考) 回味,《现代汉语词典》:从回忆里体会。回,回忆。指向过去,可以写过去的人、事、物、现象等;味,品味,体味,体会,咀嚼。请以“回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自拟文章题目。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