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7 /7.2 *秦腔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7.2《秦腔》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4-06-17 浏览次数: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判断题
  • 1.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对错。

    ①突击队员出其不意把手榴弹和燃烧瓶扔进敌人的帐篷,一时间,烈焰滚滚,敌人鬼哭狼嗥

    ②这位老人孑然一身 , 在女儿朝夕相处的陪伴中过着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

    ③我与同事们一直保持适中距离,不偏不倚 , 不太疏远,也不太亲近,这样更有利于工作。

    ④写散文,当简则简,当繁则繁:当简,可一字传情,绝不用两字;当繁,则大可不必回避冗词赘句 , 务求酣畅淋漓。

    ⑤西部大开发改变了“孔雀东南飞”的状况,使西部地区的潜在优势有了出人头地的一天。

    ⑥两位董事长相谈甚欢,不到一个小时,双方就签订了一份君子协定 , 敲定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⑦别里科夫被脾气火爆的柯瓦连科揪着衣领从楼梯上推了下去,而这恰巧被华连卡看到了。别里科夫又怕又羞,过了一个月就溘然长逝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因关中地区曾被称为“秦”而得名。秦腔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江南无名氏所做的《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唱词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说明不但秦腔在那以前形成,而且当时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江南远离陕西,传播需要时间,____,秦腔在明中叶当已形成。秦腔艺术源远流长,相传唐玄宗曾专门设立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____演唱宫廷乐曲,_____演唱民间歌曲。梨园乐师李龟年所作的《秦王破阵乐》被称为秦王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____完美。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秦腔。可以说秦腔是戏曲音乐文化发展的根基,它深刻诠释了汉文化的发展,为研究汉族文化、追踪古老艺术形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充分体现了它的历史性和现实功能。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有一段唱词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说明不但秦腔在当时或那以前已经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B . 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C . 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说明秦腔不但在当时已经形成,而且在那以前就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D . 有一段唱词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说明秦腔在那以前不但已经形成,而且在当时已经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此  不仅  还  日臻 B . 可见  不是  而是  日益 C . 因此  不是  而是  日益 D . 可见  不仅  还  日臻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精神寄托的秦腔,是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 B . 作为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秦腔是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 C . 秦腔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是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 D . 秦腔作为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汹汹者何?曰:秦腔也。正如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____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____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或在平日,____某人:你要不怎么怎么样,今晚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____)。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____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看待  于是  训诫  也 B . 对待  于是  教训  却 C . 看待  因此  教训  也 D . 对待  因此  训诫  却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唯秦腔死不离窝,如秦人一样;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 B . 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也离不了窝,缘于严重的乡土观念 C . 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 D . 唯秦腔死不离窝,如秦人一样;也离不了窝,缘于严重的乡土观念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秦腔是一种历史最悠久、文武最正经、是非最汹汹的戏剧。”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度,传统戏剧传承艰难,大量地方戏濒临绝境,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救救戏剧”。戏剧界人士更是____,带着戏剧进校园、进社区。不少名角大腕放下身段,到社区开展戏曲公益演出,千方百计扩大戏剧覆盖面;进校园开设戏剧讲座,试图让孩子们____,从小爱上戏剧;去剧场常年驻场演出,想方设法留住戏剧根脉……戏剧界以剧场演出衡量戏剧生存状态,常以为社会不需要戏剧了,年轻人不爱戏剧了。

    如果单纯从剧场演出看戏剧传承,结论确实不____,不少剧场____,很多演出上座率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传统戏剧生命力的旺盛出乎人们的意料,剧场的暂时冷寂,不代表戏剧传承的危机,在另一个空间里,网络为戏剧传承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样式的丰富性。过去一年,非遗戏剧视频播放量增长大约1倍左右,戏剧在短视频平台成为潮流,以黄梅戏2.38亿人次的点击量跃居榜首,与京剧、豫剧、越剧、秦腔一起,成为最受网友欢迎的剧种。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遗余力        耳熟能详        尽善尽美        不瘟不火 B . 不遗余力        耳濡目染        尽如人意        不温不火 C . 倾巢而出        耳熟能详        尽如人意        不瘟不火 D . 倾巢而出        耳濡目染        尽善尽美        不温不火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所以,戏剧传承不止在剧场。 B . 所以,戏剧传承岂止在剧场? C . 但是,戏剧传承岂止在剧场? D . 但是,戏剧传承不止在剧场。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喜欢吼两声秦腔。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小 ①  , 会唱戏者多。男的起唱,女的随韵,群口齐唱一阵社火小曲,若觉得还不够过瘾,就摆阵打擂台,吼秦腔,不论是谁清吼两句,听起来都像模像样。

    不论是《长坂坡》《火焰驹》,还是《窦娥冤》《铡美案》,只要幕布拉开,哪怕是短短的一折,都能升华成天籁,令听者 ② 却又格外清醒。高兴了,唱快板 , 就像被烈性炸药炸过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表现出了有情有味的美,消解了心中的苦闷。

    对于“山外也是山”的山里人来说,“不听秦腔,肉菜不香”。只有那宽音大嗓的秦腔,能消解他们劳作光阴里的大喜大苦,让他们能从心里 ③ 。开着拖拉机奔跑在山道上的汉子,扯着嗓门儿吼起秦腔,吼来了山风、山雨和晨露,吼走了遍野逃窜的灌田鼠,吼回了颗粒归仓的五谷丰登。贾平凹曾说:“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劳作的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能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B .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C .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D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 (3) 文中画横线句子连用两个“只有也只能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 腔(节选)

    贾平凹

    秦腔,源于西府。老一辈的能唱,小一辈的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个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的,是个人才的,哪一个未曾登过台,起码不能吼一阵乱弹呢?!

    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就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演员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庙里一个跟斗未翻起,窗外就哇的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更有殷勤的,跑回来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演员作夜餐,赚得进屋里有一个安全位置。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积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呢不停。台下就乱了,后边的喊前边的坐下,前边的喊后边的为什么不说最前边的立着;场外的大声叫着亲朋子女名字,问有坐处没有,场内的锐声回应快进来。

    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佣,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哗哪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战,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他们不喜欢看生戏,最欢迎看熟戏,那一腔一调都晓得,哪个演员唱得好,就摇头晃脑跟着唱,哪个演员走了调,台下就有人要纠正。说穿了,看秦腔不为求新鲜,他们只图过过瘾。

    秦腔是最逞能的,它的艺术的享受,是和拥挤而存在,是靠力气而获得的。如果是冬天,那风在刮着,像刀子一样,如果是夏天,人窝里热得如蒸笼一般,但只要不是大雪、冰雹、暴雨,台下的人是不肯撤场的。最可贵的是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下,也没有好眼力看清演员,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那些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却占领了戏场周围所有的高空,杨树上,柳树上,槐树上,一个枝杈一个人。他们常常乐而忘险,双手鼓掌竟从树杈上掉下来,掉下来却免于损伤,因为树下是无数的人头,只是招致一顿臭骂罢了。更有一些爬在了场边的麦秸积上,夏天四面来风,好不凉快,冬日就扒个草洞,将身子缩进去,露一个脑袋。也正是有闲阶级享受不了秦腔吧,他们常就瞌睡了,一觉醒来,月在西天,戏毕人散,只好苦笑一声悄然没声儿地溜下来回家敲门去了。当然,一次秦腔演出,是一次演员亮相,也是一次演员受村人评论的考场。每每角色一出场,台下就一片喊喊喳喳;这是谁的儿子,谁的女子,谁家的媳妇,娘家何处?于是乎,谁有出息,谁没能耐,一下子就有了定论。

    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凡是到这些村庄去下乡,到这些人家去做客,他们最高级的接待是陪着看一场秦腔,实在不逢年过节,他们就会要合家唱一会乱弹,你只能点头称好,不能耻笑,甚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谁要侮辱一下秦腔,他们要争死争活地和你论理,以至大打出手,使你永远记住教训。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通过写戏班排演的情景和观众看戏的场景,突出秦腔在秦川人心中的重要性,体现秦川人对秦腔的满腔热爱。 B . 本文以“秦腔”为线索,运用多种手法从不同方面展现了秦腔艺术,将秦腔所激发的喜怒哀乐的场面表现出来。 C . 本文不仅展现了地方剧种的特点和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和蓬勃的生命力。 D . 本文语言充满地域色彩,散发着质朴的泥土气息,短句长句错落,善于使用对话,语言干净利落且有节奏感。
    2. (2)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 (3) 文章的最后一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 7. 阅读语段,完成小题。

    秦腔

    贾平凹

    ①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

    ②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不得其解。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扶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 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③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岐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秦腔,就源于西府。这里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又一呼三叹,呼喊远人更是特殊:前声拖十二分的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

    ④秦腔是秦川农民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⑤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土,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⑥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那古寺庙里去。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瞪眼,古寺庙成了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导演是老一辈演员,享有绝对权威,演员是一家几口,夫妻同台,父子同台,公公儿媳也同台。按秦川的风俗:父和子不能不有其序,爷和孙却可以无道,弟与哥嫂可以嬉闹无常,兄与弟媳则无正事不能多言。但是一到台上,秦腔面前,人人平等,兄可以拜弟媳为帅为将,子可以将老父绳绑索捆。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排演到什么时候,都有观众看,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年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初一,再是那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积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一到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咣咣不停。

    ⑧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翅,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他们不喜欢看生戏,最欢迎看熟戏,那一腔一调都晓得,哪个演员唱得好,就摇头晃脑跟着唱,哪个演员走了调,台下就有人要纠正。说穿了,看秦腔不为求新鲜,他们只图过过瘾。

    ⑨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谁要侮辱一下秦腔,他们要争死争活地和你论理,以至大打出手,使你永远记住教训。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能使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1. (1) 赏析文中第⑦段画横线的语句。
    2. (2) 《秦腔》结尾段作者认为“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能使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喜怒哀乐”,联系全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3. (3) 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 8.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成形,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秦腔作为陕西传统文艺的典型代表,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当今社会你认为秦腔能冲出潼关,走向更大的舞台吗?请你为它写一段宣传推介词,不少于5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