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3月份...

更新时间:2024-05-18 浏览次数: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2024七下·道县月考) 一位中国作家评论道:大运河的发起者隋炀帝“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这位作家的观点主要想说明大运河( )
    A .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 . 提高了隋朝造船技术 C . 便利了隋炀帝巡游玩乐 D . 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 2. (2024七下·道县月考) 下图展示的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九嶷山赋》的局部图,“世 ”和“民 ”二字各缺一笔,这最有可能是( )

    A . 作者柳公权出现笔误 B . 体现柳公权的书法艺术特色 C . 为了避唐太宗的名讳 D . 地方对文物保护不力
  • 3. (2024七下·道县月考)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怆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 . 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 . 科举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C . 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 . 安史之乱导致唐诗的衰微
  • 4. (2024七下·番禺期中) “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材料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
    A . 耧车 B . 翻车 C . 曲辕犁 D . 筒车
  • 5. (2024七下·道县月考) 根据《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确的是( )

    A . 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 . 唐朝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C . 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 D . 唐朝的交通发达
  • 6. (2024七下·道县月考) 如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③的特征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7. (2024七下·道县月考) 博物馆见证历史风华。某博物馆计划推出唐代专题展览,根据下面展出的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唐朝和哪个少数民族的友好交往( )

     文成公主 《步辇图》 唐蕃会盟碑

    A . 回族 B . 藏族 C . 蒙古 D . 白族
  • 8. (2024七下·槐荫期末) 宋太祖曾对宰相赵普说:“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材料反映的史实处在下列哪一时期?( )
    A . 安史之乱 B . 唐末起义 C . 五代十国 D . 辽宋对峙
  • 9. (2024七下·道县月考)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皇权社会,宋朝是个独特的存在。在这个武将开国的朝代里,文人却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演绎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宋朝。题干中“武将”指的是( )
    A . 赵匡胤 B . 宋徽宗 C . 赵构 D . 宋钦宗
  • 10. (2024七下·道县月考) 宋太祖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为了( )
    A . 推动教育发展 B . 强化中央集权 C . 促进阶层流动 D . 加强思想控制
  • 11. (2024七下·道县月考) 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据张希清先生研究,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外戚干政 B . 宦官专权 C . 重武轻文 D . 重文轻武
  • 12. (2024七下·道县月考) 北宋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 ”形成 “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 ”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 .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 . 青苗法、募役法 C .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D . 免役法、更戌法
  • 13. (2024七下·道县月考) 品诗词之美,忆家国故事。以下诗词反映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②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③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④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A . ④②③① B . ④①②③ C . ④③①② D . ③④①②
  • 14. (2024七下·道县月考) 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A . 冶铁技术的进步 B . 民族交融的加强 C . 抑商政策的演变 D . 征税方式的变化
  • 15. (2024七下·道县月考) 七年级一班王磊同学的笔记中有如下关键词:“精忠报国、《满江红》、郾城大捷、莫须有”。请问,王磊同学的笔记应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 . 文天祥 B . 黄巢 C . 韩世忠 D . 岳飞
  • 16. (2024七下·道县月考)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 《岳飞抗金》历史剧 B . 钱维城的《平定准噶尔图卷》 C . 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D . 《史记》译注本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小题16分,18小题10分,19小题14分,20小题12分,共52分)
  • 17. (2024七下·道县月考)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选拔官吏,注重德行,而德行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清议也缺乏确凿凭证,后来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康,父别居”的现象。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人不问才德,只看门第的高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实行科举制度,用考试办法审查应试举子的如识才能,比较客观全面。 

    -------摘编自《科举与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材料二 隋唐时期.....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而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华的官吏充实到官府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谢兰荣主编《中外教育简史》

    材料三 (唐太宗) 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编者注:比喻他人进入自己的掌握之中)矣!”....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四 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美]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五 自宋代规定三岁一贡以来,每历三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协调力。而边区远陬(角落),更易有观摩,有刺激,促进其文化学术追随向上之新活力。

    ------摘编自《国史新论》

    1. (1) 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出现前人才选拔存在的弊端。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正式确立于哪位皇帝统治时期?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3. (3) 由材料可知,实行科举制最大的受益者是谁?材料中的太宗皇帝又是怎样进一步完善这一“长策”的?
    4. (4) 材料四中,这项制度让“西国莫不慕之”的原因是什么?举一例我国现代社会中“设考试以取人才”的制度。
    5. (5) 据材料五,概括“三岁一贡”对宋代社会的主要影响。
  • 18. (2024七下·道县月考) 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碰撞、交流,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我们不能只认为宋、明这样的王朝可以代表中国,而忽略边疆民族建立的辽、金、西夏区域政权,…没有边疆何以中国?中国的历史就是边疆民族不断融入发展的历史。

    ------魏坚《不理解草原文明,就无法理解中国历史》

    材料三

    1. (1) 读图一,写出建立政权①的民族是;政权②的名称是读图二,写出西夏都城所在的位置(填字母)。
    2. (2)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边疆民族“不断融入发展”的共同做法。
    3.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简述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对“中国”国家发展的作用。
  • 19. (2024七下·道县月考) 习近平说:“我们学习历史,要结合我们正在干的事业和正在做的事情,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隋朝的统治基本稳固之后,杨坚开始着手对付南方的割据势力。…隋文帝杨坚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自东汉末年以来三百余年的纷争割据的局面也终于结束了。

    ------《线装经典》编委会《中国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 (唐)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材料三 他去世后,唐太宗十分痛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材料四 开元初………四方丰稔(编者注:庄稼成熟),百姓乐业。户计一千余万,米每斗三钱。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不赍(编者注:携带)粮。

    -------「宋]王谠《唐语林》卷三《凤慧》

    材料五 “盖盛时代,中国实以东方共主之姿态出现,四夷君长群尊中国皇帝为天可汗,中国声教之远播,异族向慕之竭诚,可见一斑。原来中国传统文化经数千年之发展,至此而国家统一,政治安定,故文化发展得作一大集结。

    -------严耕望在《唐代文化约论》

    1. (1) 根据材料一写出隋文帝统一全国具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2. (2) 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哪一治国思想?他在位时,开创了哪一盛世?
    3. (3) 材料二中被唐太宗称为“一面镜子”的人是谁?
    4. (4) 材料三所描述的是哪一治世局面?
    5. (5) 材料五中“四夷君长群尊中国皇帝为天可汗 ”指谁?他对少数民族实行怎样的政策?
  • 20. (2024七下·道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 张大生《话说中国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玄奘 鉴真

    1. (1) 根据材料,说说唐朝的对外交往有何特点?
    2. (2) 阅读材料一,根据材料二图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