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4-06-20 浏览次数:4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与运用(1~5题,每题2分,第6题6分,共16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小题。

    云南是诗的远方、梦的故乡。(A)这里有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温暖之旅,红嘴鸥漂洋过海的春城之约; 还有苍山洱海的风花雪月,抚仙湖的清明澄澈……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王宁通过人民网向全国网友喊话,欢迎大家来体验“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南,你将开启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之旅。

    (B)去年岁末,《去有风的地方》热播,让云南旅游再度火爆出圈,“云南”这个词语____。时至今年春节期间, “有一半中国人在云南”,还有一半正在筹(chóu)划来云南,这些无不____出云南旅游的盛况。加之前不久风靡全网的“我是云南的”魔性神曲,向网友展示了云南人民____的民风民俗,“云南”这个超级 IP 在社交媒体时代已经悄然成形,云南的魅力妇孺皆知 , 云南的生活让人心潮澎湃(bài) ,云南成了当之无愧的文旅地标。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云南丰富多彩的人文气息萦(yíng)绕在这块色彩班斓的土地上,人们从天南海北慕(mù) 名而来,带走的不再是“到此一游”的短暂爽感,____对生活的另一种理解。(C)不得不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一个充满灵动的句式。这里的“生活”是主语,而“云南”名词用作形容词被当成了定语。(D)生活本身是无限广阔的,既要有浪漫的诗情画意,又要有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息。对此, “云南”给出了具象的答案。

    1. (1) 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筹(chóu) B . 湃(bài) C . 萦(yíng) D . 慕(mù)
    2. (2) 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截然不同 B . 妇孺皆知 C . 当之无愧 D . 色彩班斓
    3. (3) 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家喻户晓 反映 淳朴 而是 B . 鲜为人知 反应 淳朴 但是 C . 家喻户晓 反映 单纯 但是 D . 鲜为人知 反应 单纯 而是
    4. (4) 文中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人这里有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温暖之旅,红嘴鸥漂洋过海的春城之约,还有苍山洱海的风花雪月,抚仙湖的清明澄澈…… B . 去年岁末,《去有风的地方》热播,让云南旅游再度火爆出圈。 C . 不得不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一个充满灵动的句式。 D . 生活本身是无限广阔的,既要有浪漫的诗情画意,又要有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息。
  • 2.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____; ____;____。____,____, 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①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

    ②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③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④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⑤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

    A . ③①⑤④② B . ③②⑤④① C . ⑤④①②③ D . ⑤④②①③
  • 3. 名篇名句默写。

    云南的旅游资源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迎来了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莺歌燕语的热闹场景,但也曾陷入过, (秋瑾《满江红》)的困境。然而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却让我们感受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村民“”的热情好客和淳朴民风。

二、综合性学习(7~11题,共12分)
  • 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学校开展“跟着文物探古滇”主题活动,以文物为线索,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走近文化古迹,触摸历史、感知文化,让陈列在古滇之地的遗产活起来。

    材料一

    庄蹻入滇只是一个传说吗?古滇国国都在哪里?汉武帝赐“滇王之印”之后的古滇国是突然消失了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是如何融合的?随着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官渡区羊甫头四个历史时期接续相近的古墓群发掘,数以万计具有古滇特色的文物,使得从西南夷到秦汉滇池沿岸先民生活图景逐渐清晰,向世人昭示着这是一个青铜文明高度发达的古国。

    材料二

    文物告诉你,古滇国是这么发现的

    材料三

    通过对晋宁河泊所遗址先后7个点的考古发掘,我们推测这个地方既是古滇国都邑,又是西汉益州郡郡治。郡治是在古滇王都东部不远处建的一座新城。

    晋宁河泊所发掘的汉代以前到汉代的遗存,证实它是中原王朝的国际大通道所经之处,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中央王朝建设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更具有世界史的意义。

    ——著名秦汉史专家

    晋宁河泊所遗址的考古发现,印证了滇王和郡守长官治理并行的政策,这与史书中记载的汉代对西南地区的治理政策是一致的。封泥、简牍信息表明这一时期云南与川蜀、两广等地道路通联,这也是云南丝绸之路存在的证据。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院

    1. (1) 请对材料一、材料三的信息作简要概括。
    2.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信息,请你以印章“封泥”的口吻,向宁宁同学介绍自己。
  • 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练习。

    【文段一】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削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朗;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朗就好。”【批注】主要用了外貌描写,表现了祥子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性格。

    【文段二】

    “你干什么去了?”刘四爷的大圆眼还盯着他,“车呢 ”“车?”他啐了口唾沫。

    “过来先吃碗饭!毒不死你!两碗老豆腐管什么事。”虎妞一把将他扯过去,好像老嫂子疼爱小叔子那样。

    【文段三】

    还没拉到便道上,祥子和光头的矮子连车带人都被十来个兵捉了去。……他越想着过去便越恨那些兵们。他的衣服鞋帽,洋车,甚至于系腰的布带,都被他们抢了去;只留给他青一块紫一块的一身伤。不过,衣服算不了什么,身上的伤,不久就会好的,他的车,几年的血汗钱挣出来的那辆车,没了!

    1. (1) 请根据【文段一】的批注示例,对【文段二】的加点词语和划线句进行批注。
    2. (2) 【文段三】描述的是祥子第几次丢车?造成这次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 6. 仔细观察下面的书法作品,从中挑选八个不同的简体汉字,用正楷临写在田字格中。


  • 7.  康有为曾用“书若人然”来评价书法之美,在鉴赏书法作品时,我们除了能看到艺术之雅,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图一怀素《自叙帖》:通篇狂草,运笔自如流畅,一眼便可看到豪放不羁的“醉僧”形象。 B . 图二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楷书正宗,间架开阔,平正端庄,亦如欧阳询认真、持重的状态。 C . 图三王羲之《兰亭集序》:行书大作,潇洒飘逸,行云流水,仿若王羲之遍游名山大川的洒脱。 D . 图四李斯《泰山石刻》:隶书代表,骨肉匀称,转角圆润,可见秦相李斯力辩群雄时的酣畅淋漓。
三、阅读(12~24题,共32分)
  • 8.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1)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不应有儿女之态。
    2. (2)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说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 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动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货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节选自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释】①鬻yù:卖。②皂:黑色。③端:量词。布帛的长度单位,倍丈为端,一说六丈为一端。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以中有乐者 足 慕圣贤之道 益

      小屋于水柜街 货 众人之 异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3. (3) 宋濂的劝学方式有何特点?请结合甲文内容简要分析。
    4. (4) 无论是甲文中读书的宋濂,还是乙文中学习书法的张友正,都非常刻苦。他们的刻苦精神对于今天的你有什么启示? 
  • 1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气候变化——历史变迁背后的神奇之手

    ①如果细细探寻5000年中华文明史,会发现两个特点。首先是分分合合,强盛的封建王朝在处于一段时间的大一统状态后,会分裂为很多小的封建王国,但是一旦“分”久了,又会走向“合”; 其次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间持续不断地发生战争,又不断地融合。

    ②很少有人会想到,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气候变化。中国近代气象学家竺可桢曾经花了数十年时间研究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致脉络,从气候科学的角度窥视历史变迁背后的原因。

    ③竺可桢将我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历史上中国大一统强盛的时期,诸如秦汉和隋唐,基本都处于气候温暖期。唐朝时期,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无冰无雪,而且在唐玄宗主政的公元731年(开元十九年),扬州地区甚至出现过关于双季稻的记载。而殷末周初、东晋和南北朝、南宋和明末清初等寒冷时期,都是战争密集的时间段,特别是后3个时期,因为严寒导致食物匮乏,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为了生存不得不南下,农耕文明不断遭受战火破坏,生灵涂炭。

    ④如果探究世界历史,同样会发现历史纷纷扰扰的背后,气候之手在“翻云覆雨”。

    ⑤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教授凯尔·哈珀在其撰写的《罗马的命运》一书中,展现了气候在古罗马帝国几个世纪兴衰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文中披露,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50年间,罗马帝国温暖、湿润,降水充足,气候稳定,适宜农业发展,这是罗马“最幸福的时代”。但是到了查士丁尼大帝时代,罗马开始进入“晚古小冰期”阶段,公元536年是北半球过去2000年来最冷的一年,也被称作“无夏之年”。公元541年,罗马帝国暴发了鼠疫,走向衰落。

    ⑥当然,人类文明史仅仅只有数千年,我们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气候变迁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会发现地球气候变化似乎是一种常态性的情况,在10万年或100万年的时间跨度中,经常出现大冰期和温室期交替的状态,这种交替还影响了史前人类的迁移。2020年,以色列的一项新研究认为,人类可能是在大约20万年前的冰河时期走出非洲的。

    ⑦但是,这些周期性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并不能阻碍今天人类社会正在推动的碳减排工作。因为以往每次气候变迁都是地球自身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今天,人类的作用似乎开始慢慢提升,科学家们发现,人类活动打破了地球生物数亿年来维持的碳循环,在200年内实现了自然界原本需要数千万年乃至数亿年才能完成的化石碳库释放。

    ⑧由于相对地球存在的时间尺度,人类存在的时间还非常短暂,我们现在很难判断,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是否对地球内部的气候变化规律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很难评估未来地球的冰河期和湿润期的交替是否会因为今天的温室效应而发生一些意料不到的变化。

    ⑨相对于茫茫宇宙和地球的自然环境来说,人类依然是十分渺小的存在,虽然人类提出了一些理论,但气候科学领域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有待被破解。对于地球气候“神奇之手”的认识、对于宇宙整体情况的认知,人类还处于科学探索的初级阶段。因此,敬畏自然、保护地球依然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选自《上海科技报》B2版 2023年9月14日, 有删改)

    1. (1) 简要概述气候变化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2. (2) 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3. (3) 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提出有哪些意义。
  •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榴花开

    纪明涛

    ①行走在初夏的早上,尽是雨后的微凉和氤湿的绿意,令人神清气爽。清晨,在小区健身廊道跑步锻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远看,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

    ②我不由得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仔细端详。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那样清新,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纤细、秀美、娇艳。漫步于石榴树下的蜿蜒小径,我忽然读懂了苏轼口中的“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此时,恰是石榴花开时节的最美写照。

    ③古人把石榴称作“丹若”,就是取自石榴花的颜色。据《广群芳谱》记载:“石榴,一名丹若,本草云,若木乃扶桑之名,榴花丹颊似之,故亦有丹若之称……”说起来石榴算是外来物种,汉朝时传入我国。先是在皇家苑囿中栽种,后来随着时代变迁,才飞入寻常百姓家。

    ④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张力十足,灼热,烂漫,飞扬,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成为初夏时节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望着石榴花,遐想着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记不清楚是哪一年,母亲在院子里栽下了一棵石榴树。依稀听母亲说,那棵石榴树是从二姨家移栽过来的。刚栽种的时候,它只有大拇指般粗细,起初我没怎么关注过它。直到几年后,石榴树枝繁叶茂,石榴花怒放,秋后果实累累,让儿时的我有了大快朵颐的美味,那棵石榴树才走进我清晰的记忆里。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

    ⑤石榴树很容易培植,母亲每年都通过压枝生根的方法培育幼苗,对有需要的左邻右舍,母亲总是把幼苗慷慨相赠。石榴树的成长少不了母亲的精心呵护,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石榴树的躯干已有碗口那么粗,扭转着树干向上攀援着,斑斑驳驳,疙疙瘩瘩,仿佛写满了岁月的沧桑。每次看到那棵石榴树,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母亲劳作的身影。母亲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操持着农活和家务,日复一日地为家庭付出,从无怨言。石榴树的品格,不正像我的母亲吗?没有奢华的外表,却勤勤恳恳,甘于奉献。

    ⑥农历五月,是石榴花盛开的时节,故五月又称“榴月”。盛开的石榴花将安静的小庭院映衬得热闹缤纷。石榴花的花期比较长,但若是遇到较大的风吹拂,花瓣便纷纷落下,落在地上像是铺上了一层红色的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爽萦绕在心头。

    ⑦等到了盛夏,如伞一般的树冠下,更是成了乘凉休憩的好地方。每到这个时候,母亲便在石榴树下摆上吃饭的方桌,一家人围坐在方桌四周,迎着东南吹来的凉风,边吃饭边聊天,好不惬意。晚饭后,母亲在树下做一些诸如纳新鞋底之类的针线活,有时也会给我讲岳飞、海瑞的故事,教一些做人的道理。到10月份,是石榴的收获时节,细心的母亲总是按成熟的先后顺序采摘。有时候,摘得晚了,一些石榴就会裂开口子,露出鲜红的石榴籽,引得众多鸟儿争食。母亲把采摘下来的石榴保存得特别仔细,先是将石榴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待石榴皮的水分蒸发后,在干燥的石榴外面包上一层纸,然后放在透气的纸箱里,等到春节期间拿出来招待客人。

    ⑧“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此刻,眼前的石榴花活泼、灵动,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又像一片红艳艳的晚霞,充满生机,热烈热闹。氤氲的空气中还飘来艾草的清香,仔细一看,原来花园的主人还栽种了一片艾草。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说法,艾草与端午是最为相宜的。闻着艾草的清香,徜徉在石榴树荫里,我感到这个初夏的清晨是如此美好。老屋、古巷、石板路、石榴花,在今天的都市里似乎很难找到了,而眼前的这几株石榴树,浓缩了故乡的远影,浓缩了我儿时的记忆与快乐,也浓缩了我对故乡依依不舍的思念。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6月25日,有改动)

    1. (1) 初读文章后,小语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了与“老家石榴树”相关的温馨故事,请你将他未完成的部分补充完整。

      母亲栽种石榴树→①→石榴树下乘凉休憩→②

    2. (2) 品读过程中,小语制作了两张阅读书摘卡。请你完成书摘卡(一)(二)的赏析。

      书摘卡(一)

      书摘卡(二)

      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石榴树的成长少不了母亲的精心呵护,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石榴树的躯干已有碗口那么粗,扭转着树干向上攀援着,斑斑驳驳,疙疙瘩瘩,仿佛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从加点词的表达效果角度赏析句子)

      赏析①:

      赏析②:

    3. (3) 小语提出疑问:作者以“石榴花开”为标题,究竟有何用意?请你帮他解答。
    4. (4) 小语决定将本文推荐给学校微信公众号,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为其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栏目,并写出推荐理由。

      栏目一 自然之景

      栏目二 自然之思

      栏目三 自然之趣

四、作文(40分)
  • 12. 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

    1)题目:不再躺着

    要求:

    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③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2)题目:我读懂了

    要求:

    ①须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④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