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1 /1.2 离骚(节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节选)》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4-05-27 浏览次数:9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手法。《氓》采用“比”的手法,将主人公相识、相恋和嫁娶的过程与后来男子“二三其德”对比,把女子怨恨之情表达得跌宕起伏。 B .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C . 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手段,《雷雨》第一幕是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的一场戏,通过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周朴园的自私虚伪、鲁侍萍的善良刚强。 D .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柳永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陈亮等。
  • 2.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 (kuā)      朝(zuì)         谣(zhuó)          揽(chǎi) B . 死(kè)      侘傺(chà chì)     鸟(zhì)          方(ruì) C . 荷(zhī)     规矩(miǎn) 𩉜羁(jī)         诟(rǎnɡ) D . (huán)      杂(róu)        岌(jí)          兰(ɡāo)
二、情景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三、文言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乙)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丙)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

    (丁)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王羲之《兰亭集序》)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舍万殊:取向,趋向    可乐也:实在       余自齐安舟行临汝:前往 B . 则或其欲出者:责怪       体无言:责怪       所以游目骋怀:……的原因 C . 不思其:后悔            彼垝垣:登上       或寄所托:于是 D . 之乎:认识             游目怀:敞开      亦焉哉:已经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堤(   )
      A . 夫人之相               独迈乘小舟     余四人拥火以入 B . 愈深,其进愈难       古人不余欺     足以极视听 C . 咎其欲出者           曰此鹳鹤也     取诸怀抱 D . 此余之所也             暂于己          因观所谓石钟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丙文选自《诗经》,“风”“雅”“颂”是《诗经》的三部分,其中“风”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它们合称为“诗经六义”。 B . 乙文中描写了苏轼在明月之夜坐船到石钟山的绝壁下实地探察,用栖鹘和鹳鹤的声音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 ,从侧面凸显了作者的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C . 甲文作者出洞后的心情,突出表现为一个“悔”字,因为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因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 D . 丁文《兰亭集序》的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间唱和的赠言。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屈原庙赋

    苏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惸惸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有删改)

    [注]①曰惟:句首语气词。②伊:屈原。③黾勉:勉力,努力。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过屈原之宫  遗:生活过的 B . 家千里兮  去:离开 C . 又或为之臣  佐:辅佐 D . 身远害    全:全部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古代一般专指长江,后来也用于通称一切江河。这种现象属于古今异义中的词义扩大。 B .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本文取降级之义。 C . 冯夷: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传说他过河时淹死了,就被天帝任命为河伯管理河川。 D . 丹青:丹指丹砂,青指青雘,丹和青是我国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色,后多以“丹青”代称绘画艺术。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纪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此赋是发屈原之心而作,其词气与屈原有暗合之处。 B . 本赋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理。 C . 苏轼在这篇赋中,一方面表达了对屈原不知委曲求全的惋惜,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被贬的愤懑。 D . 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助词“兮”,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道劲,读来有荡气回肠之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淌。

      ②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 8. 阅读课文第1段,完成下面问题。

    太息以掩涕兮,民生之多艰。 余修姱鞿羁兮,謇朝谇夕替。 既替余以蕙兮,又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善淫。 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忳郁邑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太息”“掩涕”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开头两句表达了诗人难以排解的极度苦闷的心情。 B . 诗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原因是作者“形貌昳丽”。这表现了他与身边的小人尖锐的冲突;国君昏聩,不分忠奸。 C . “时俗”一词,说明当时的社会环境漆黑一片,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很多人都在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 . “郁邑”“佗傺”是一对同义词,作者将此连用,表达了诗人伤痛、苦闷之深。
    2.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民生之多艰 太息:以:哀:

      ②余修姱鞿羁兮,謇朝谇夕替    虽:修姱:鞿羁:朝谇:夕替:

      ③又之以揽茝  申:揽茝:

      ④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灵修: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善淫    众女:蛾眉谣诼:以: 

      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  固:偭:

      ⑦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绳墨:周容:度:

      忳郁邑佗傺兮  忳:郁邑:佗傺:

    3. (3) 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

    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 , 吾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哀南夷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怨乎今之人。余将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注①切云:帽子名。②明月:夜光珠。③高驰:大步地驰骋。④虬:传说中有角的龙。⑤螭:传说中无角的龙。⑥重华:虞舜的名字。⑦舲船:有窗的船。⑧枉陼:地名。下文“辰阳”也是地名。⑨儃佪:低徊。佪,通“徊”。⑩髡首:剪去头发。⑪菹醢:古代一种酷刑,把人剁成肉泥。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年既老而不           衰:衰老。 B . 鄂渚而反顾兮         乘:登上。 C . 固将愁苦而终         穷:不得志。 D . 余将道而不豫兮       董:正。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重华游兮瑶之圃      芳泽其杂糅兮 B . 哀南夷莫吾知兮        固时俗工巧兮 C . 固将愁苦终穷          偭规矩改错 D . 吾又怨乎今之人        方圜之能周兮
    3. (3)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A . 戍卒叫,函谷举 B . 大王来何操? C . 蚓无爪牙之利 D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 (4)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体现屈原绝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一项是(    )

      ①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②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③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④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⑤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A . ②④⑤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⑤ D . ②③④
    5. (5)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诗大体上按照行程次序记叙,在记叙中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无罪被放逐的悲愤情绪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绪,也表现了他在困境中仍要坚持理想的高尚情操。 B . 诗人说自己沿沅江上溯行舟,船在逆水中艰难行进,尽管船工齐心协力,用桨击水,但船却停滞不动,很难前进,这情景正是诗人处境的真实写照。 C . “山峻高”四句写深山之中,云气弥漫,天地相连,更进一步描绘沅西之地山高林深、极少人烟的景象。这是对流放地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对自己所处政治环境的隐喻。 D . 接舆、桑扈是消极不合作,结果为时代所遗弃;伍子胥、比干是想拯救国家改变现实,但又不免招惹杀身之祸,所有贤士均是如此。但诗人仍做好了在黑暗中奋斗终身的准备。
    6.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②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擅长 B . 争宠而心其能  害:嫉妒 C . 王怒而屈平  疏:疏远 D . 道德之广崇  明:光明
    2. (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B .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C .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D .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B . 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C . 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 . 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②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四、选择类
  • 11.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吾独穷困乎此时     ④佩缤纷其繁饰兮

    ②怨灵修之浩荡兮     ⑤宁溘死以流亡

    ③忽反顾以游目兮     ⑥伏清白以死直兮

    A . ①②④ B . ④⑤⑥ C . ③④⑥ D . ③⑤⑥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