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4年北京市顺义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6-25 浏览次数:13 类型:中考模拟
一、基础·运用(13分)
  • 1. (2024·顺义模拟)  请用正楷字书写“带上文化去踏青”这七个字,作为板报标题。
  • 2. (2024·顺义模拟) 专栏一 踏青溯源

    踏青,也称“踏春”“探春”“拜青”,一般指人们春天到郊野游玩,欣赏春色,寄情山水。踏青是中华传统民俗,起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在西周,立春之时,天子携职官、黎庶,于东郊野外行礼迎春,表达对风调雨顺的期盼和对司春之神的敬畏,这种农耕祭祀习俗对后世影响源远流长。此后踏青的主题熔合于多种节日仪礼中。如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纪念黄帝诞辰的日子。这天除祭祀之外,还有河中沐浴、水边宴饮、郊外游春等习俗。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二天,是古代怕春雷引发山火而设定禁火的日子,后来又增加了纪念先秦名士介子推的活动,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寒食节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扫墓祭祖、踏青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后来上巳节与寒食节的习俗合并到清明节,人们在慎终追远之外,又格外珍惜清明节的天朗气清 , 春光明媚 , 纷纷到野外踏青,感受生机盎然的景象。唐宋时期,国家设定了清明假日,假日里赏花踏青在全社会各阶层形成风尚,尤其在宋代盛况空前。清明节时“游子寻春半出城”,踏青出游的多样需求又助力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形成滚雪球效应

    1. (1) 你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形作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表达的是“将情怀寄托到山水中”的意思,所以“寄情”字形有错误。 B . 因为表达的是“文化相互交流形成整体”的意思,所以“熔合”字形有错误。 C . 因为表达的是“推崇尊敬前辈的高尚品格”的意思,所以“崇敬”字形有错误。 D . 因为表达的是“春天的景物美丽多彩”的意思,所以“明媚”字形有错误。
    2. (2) 你检查文段中使用的成语后发现,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源远流长 B . 慎终追远 C . 天朗气清 D . 生机盎然
    3. (3)  你想和小明探究文中“滚雪球效应”的意思。“效应”是指“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请你根据这个解释和生活中滚雪球的经验,用一句话说明“滚雪球效应”在文中的意思。
  • 3. (2024·顺义模拟) 专栏二 踏青歌谣

    连天微雨下不停,今朝才放晴,日暖风和动游兴,郊外来踏青。

    披柳丝,穿花径,曲折向前行。临水观鱼,赏不尽好风景登山听

    你发现小明分享的歌谣中最后一个句子缺少标点而且语序不当,请你补充标点,调整语序,使其节奏韵律富有美感。

  • 4. (2024·顺义模拟) 专栏三  踏青“斗草”

    自古以来,“斗草”是人们踏青野游时的一种游戏,分武斗和文斗。“武斗”是通过比试草茎的韧性定胜负,方法是将草茎相交结,两人各持己端向后拉扯,____;“文斗”是比试谁采的花草种类最多,后来发展到以对仗工整的对子形式来报花名,谁采的花草植物多,对仗水平高,坚持到最后,谁便赢。如今,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斗草的习俗依然流传,发现了我国民俗文化的深厚和广博

    1. (1)  文中画横线处需要补上一个语句,根据上下文,你认为下列衔接最恰当的语句是(   )
      A . 断了你可就惨了 B . 直到拉断就结束 C . 以断者为负 D . 负者即断
    2. (2)  画曲线句子在表达上存在问题,请你加以修改。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 5. (2024·顺义模拟)  默写。
    1. (1) 马作的卢飞快,。(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2) 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 (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来是古代仁人志士的责任与担当。在你积累的古诗文中,能表达这个主题的语句是。(本试卷中已出现的句子除外)
  • 6. (2024·顺义模拟) 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 (1)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极言行走之快,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特别突出词人的“狂气”;下片以抒情为主,写词人酒酣之后胸宽胆壮,表达了词人
    2. (2) 简要解释词中三个典故的含义,并分析典故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
  • 7. (2024·顺义模拟)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敌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 , 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 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 (1) 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经叩问  各己见 B . 箧曳屣  荆请罪 C . 冬烈风  一二白 D . 裘葛之  不余力
    2. (2)  文章多处使用对比手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乡之先达”的倨傲与作者的谦恭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的学习态度。

      【乙】“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

      【丙】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学习条件的重要性。

    3. (3)  根据上文及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 , 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茱,学徒相随已数百人。

      (取材于《后汉书》)

      注:①马融:字寄长,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陕西扶风人。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宋濂和郑玄在求学中遇到了同样的困难:① 。宋濂曾经“②”,态度恭顺,礼节周到,坚持求教;郑玄西行入关,经人介绍从师马融,③。最终,他们两人都克服了求学中的困难而学有所成。

三、名著阅读(5分)
  • 8. (2024·顺义模拟)  人应当不媚恶劣世俗和权贵,追求人格独立,有尊严地活着,这在很多文学名著中都有表现。请你从《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简•爱》等名著中任选一部,概述书中人物在追求人格、尊严方面的典型事例。(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共25分)
  • 9. (2024·顺义模拟)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18—69岁的居民只有10.56%具备基本科学素质,还有庞大的人群有待提高。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②2002年12月,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宣部等单位共同发起“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至今已在全国开展科普活动2000余场次,20年惠及千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沈保根、许智宏等专家走进大学、中学校园,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更多科学的种子。2023年9月,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正式启动,开启了“科学与中国”新征程。著名院士们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这些科学院士群体在推进科普事业发展和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

    材料二

    ①第十二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如右图):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2.93%,比2020年的10.56%提高了2.37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呈现的整体特点是____。

    ②当前,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区域以有效供给、高质量服务来满足公众日益提高的科普需求,这些区域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呈领跑态势;中西部偏远地区科学素质发展不平衡情况有所缓解。提高偏远地区青少年科学素质水平仍然艰巨,而“科技大篷车”就是流动的科技馆,恰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例如,2023年9月,新疆轮台县满载科技展品的两辆大篷车驶进乡村中、小学校园,为1500余名学生送上一份有趣的“科普大餐”,点亮学生科技梦。2023年2月,五辆科普大篷车跋山涉水来到云南景洪市边境校园,为180余名师生和边境群众送来了精彩的科普大餐,让学生们了解科学、参与科学、关注科学,“零距离”体验科技魅力,并且展示了新时代西双版纳州科普事业全面发展的新面貌。

    材料三

    ①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高端且独特的教育资源。2013年以来,“天宫课堂”航天员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已完成了四次授课,科普太空实验背后的科学知识,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投身航天事业的热情。

    ②“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这个高科技设施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我国着力发掘其教育资源,打造“中国天眼”科普基地。基地吸引无数青少年来此沉浸式体验、交互式探索、参与式学习。孩子们切身感受到祖国天文科技的蓬勃发展,了解了国之重器背后科学家们的感人故事。

    ③2022年4月,中核集团中国核工业科技馆(福建)被授予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9月,第八届“‘核’你在一起”科普开放周活动在中核集团福清站举行。活动中讲师给在场的青少年们详细讲述了核电的基本原理与安全性等相关知识,聚焦“华龙一号”这一中国核工业重大标志性成果,展示“国家名片”的独特魅力。这又是我国将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的一个实例。

    1. (1)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国对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非常重视。 B .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组织发起的“科学与中国”巡讲已有上千次。 C . 京津冀地区公民对了解科学知识有较高需求,科学素质水平较高。 D . “中国天眼”科普基地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2. (2)  根据图表在材料二文段中横线处填写恰当语句。
    3. (3)  从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措施主要有:
  • 10. (2024·顺义模拟) 阅读《炉火》,完成各题。

    炉火

    ①小时候的冬天,没有什么能比火炉更让人亲近和充满情感的了。

    ②每次放学归来,呼哧呼哧进门,母亲总是拉着我走到炉子旁边,把我的手放到炉边烤火,然后又把我的手拉过来,放到她的手里焐一会儿。我的手暖和了,母亲的热量也透过肌肤和神经,一直传到我的心底。饿了,母亲会把糍粑放在瓦片上,在炉火上烤上片刻,便有香味飘出,唾液腺跟着活跃起来,等到一面烤成焦黄,再翻过来烤另一面。一会儿的功夫,糍粑烤熟了。我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热乎乎香喷喷软糯糯,好吃极了。于是,我心里的温暖和母亲心头的满足,还有燃着的炉火,在那一个个寒冷的夜晚都交融在一起。

    ③有雪的日子,我喜欢捧着一本书坐在火炉边,尽情地享受炉火的温暖。外面沙沙沙,雪落有声,银白晶莹;屋内呼呼呼,炉火有形,通红透亮。渐渐的,炉火有了几分雪的潇洒与俊逸,雪也添了几分炉火的从容与温情,炉火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听到炉子里砰砰爆上几声,像是为我欢呼,为我歌唱。炉子上时常会放一把水壶,那壶中的水啊,被炉火细长的手指一轻拨,不一会儿,就唱起令人迷醉的曲子来。【甲】先是一个几个唱,极细微的低吟浅唱,唱着唱着,更多的声音加入到这场演唱会中来,便婉转悠扬了,整个屋子里便充盈着说不出来的温馨

    ④在另一房间里做针线活儿的母亲,总会在炉火将烬时进屋添煤,并捎带问声:“九满,冷不?”我冲母亲笑笑:“不冷,您去忙吧!”添过煤之后,母亲悄悄退出,那一方炉火愈加透红温暖,连同那些知识汩汩渗进我的心中。我喜欢看炉里那熊熊燃烧的火焰。火光带着红色的特质和蓝色的神韵,自煤眼里涌出,一朵小小的火苗灭了,另一朵又颤颤地升起,合成一股长长的蓝色旋卷着的火焰,热烈地舞动着,不停地升腾着。它们有时聚在一处,有时散在四周,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享受着行动的自由。【乙】炉火时而发红,时而泛黄,时而蓝,时而紫,时而色彩单调,时而多色并存。我不仅身体上感受到温暖,内心更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许多童年的梦想,不着边际的期待,就在这暖暖的炉火边突然萌生,引出许多梦幻般的思绪……

    ⑤晚饭后,忙完繁琐家务,圈实了家畜家禽,一家人守着一盏灯,围着一盆火,感受那贫瘠岁月里滋生的精神享受。父亲绘声绘色地讲起家族里惊天地泣鬼神的奋斗故事,向后人讲述一个大家庭绵延发展和辉煌的历史——红红的火光映着他粗犷的脸,压在父亲心头的艰辛在那一瞬间都躲远了。母亲呢,“孟母三迁”“卧冰求鲤”之类的就是她最爱讲的故事。户外寒风凛冽,屋内暖意融融,一家人,说着笑着,特别温馨美好,特别富有诗意。除了饭桌,再也没有其它物件能像炉火这样,把一家人拉得这么近。正如汪曾祺老先生所描述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多少中国儿童的家教启蒙,性格养成,就是在这温馨的围炉夜话中完成的。

    ⑥农闲时,近邻也有出来串门的。不见外,进了屋,自家人一般,把冻得要僵的双手伸向跳跃的炉火,把冰凉的脚往火炉上放去,便跟着说开了。客人一坐稳,母亲就把热气腾腾的芝麻豆子茶端过来,一碗碗地敬着客人,芝麻豆子茶的香气,便快乐地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喝着飘香的芝麻豆子茶,唠唠谁家母猪下了崽,唠唠田土作物、一年的收成,唠唠走出村子的后生、考上大学的子侄、城里工作的子女……那淡淡的茶香和浓浓的乡情即刻就漫延、萦绕在屋里,在心头。每见此景,我必掺和进去,不时也随他们笑几声。听大人们谈话,让我知道了许多家以外的事情,让我在漫漫的冬夜里增长了见识,有了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憧憬。

    ⑦有了炉火,家里就有了温暖和温馨;有了炉火,人生就有了期待和憧憬。

    ⑧不知不觉间,我爱上了温暖的炉火。

    (取材于散文网,有删改)

    1. (1)  本文以“炉火”为题,围绕炉火描写了以下场景:;下雪时我在炉火边读书;晚饭后与父母围炉夜话;。这些场景都表达了我对炉火充满深厚的感情。
    2. (2)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⑤段“惊天地泣鬼神”在表达内容和情感上的作用。
    3. (3)  请从文中【甲】【乙】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4. (4)  结合全文,简析结尾段我为什么不知不自觉间“爱上了温暖的炉火”。
  • 11. (2024·顺义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在江西井冈山八角楼,毛泽东同志井冈山革命时期的卧室兼办公室里,一块导览标语牌上写道:“在这间阴暗潮湿的房子里,他经常工作到深夜。按照规定,连部以上机关干部夜间点灯办公,可以用三根灯芯照明,可毛泽东同志为了节省用油,坚持只点一根灯芯。”这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

    ②今天,我国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这都不是浪费的理由。铺张浪费不仅糟蹋了物质资源,而且背离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要看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因此,____。

    ③传承好节俭朴素的传家宝,离不开严格的制度保障、有力的政策托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坚决清理“舌尖上的浪费”突出问题、纠治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到开展吃尽盘中餐的“光盘行动”、启动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一系列政策举措陆续出台,有力整治各种浪费现象;从制定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推出《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到出台反食品浪费法、发布《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一系列法规制度建立完善,让节俭获得及时褒奖,让浪费受到应有惩罚。发挥好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用法规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长久立”才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④传承好节俭朴素的传家宝,需要积极的价值引领、广泛的社会共识。节俭朴素是个人品德的写照,也折射家教家风。从个人和家庭层面来说,追求奢侈、铺张浪费,只会导致心为物役;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让14亿多人享有现代化生活,必须走资源节约、能源低耗之路,更大程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只有每个人积极争当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践行者和推动者,自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才能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从而凝聚起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

    ⑤“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粒米虽小,照见文明修养;节约事微,可助兴国安邦。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赓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就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取材于《人民日报》)

    1. (1) 根据上下文,在第②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2. (2)  阅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用伟人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时期只点一根灯芯节俭用油的事迹引出论题。 B . 第②段立足中国当下社会的发展特点,联系过去与未来,强调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C . 第③段列举大量材料作类比论证,强调法规制度对传承节俭朴素美德的必要性。 D . 第⑤段中用“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话强调了节俭的重要性。
    3. (3)  结合具体语境,简要分析第④段加点的关联词是如何推进论证的。
五、作文(40分)
  • 12. (2024·顺义模拟)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 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文题一:读书习字、唱歌跳舞、体育锻炼、志愿服务、研学参观、家务劳动⋯⋯都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请你将“    ▲    让生活更美好”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作为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文题二: 在我们的教材中出现过很多人物,如《社戏》中的双喜,《故乡》中的闰土,《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科学家邓稼先,航天员杨利伟,诗人杜甫……请你以下面一段文字为开头,自拟题目,展开想象,讲述你与这个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将开头文字抄在答题卡上)

    打开课本,书中一位人物向我走来,轻声说:“喂,你好!”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