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 绝对量(万亿) | 比上一年增长(%) |
货物进出口总额 | 41.76(其中,出口23.77) | 0.2 |
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 | 1.06 | 29.9 |
民营企业进出口额 | 22.36 | 6.3 |
由此可以推断出,我国( )
①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外贸的生力军
②对外贸易逆差减小,外贸总量渐趋平衡
③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对外经济质量提高
④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①确认农民的林地所有权,保护农民财产收益
②调动社会资本进山入林,缓解林业融资难题
③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④降低林业生产经营成本,减少林业资金投入
①扩大社会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②调节市场货币量,释放通胀压力
③缓解财政短期压力,促进国家建设
④拓宽居民投资渠道,保证实际收益
①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的价值
②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助力乡村振兴
③推动科技与农业融合→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增强农业竞争力
④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农业科学成果转化→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①减少预制菜的生产和食用,增强政府管理实效
②回应公众关切和群众诉求,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③推进预制菜生产的规范化,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④强化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①维护国家安全和香港繁荣稳定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②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行使参与权与决策权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行使行政管理权
④香港特别行政区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享有高度自治权
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②共商共建共享是国际交往的应有遵循
③实现经济利益是一国外交的根本目的
④我国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①繁荣文化市场,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②推进低碳阅读,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③打造特色活动,增强人们绿色环保意识
④创新文化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①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
②弘扬时代精神,引领文化方向
③提高育人实效,培育时代新人
④摒弃传统教学,更新教育理念
①坚持以先进理念作为一切行动出发点
②意识通过指导实践可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量的持续积累必然引起事物质的飞跃
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可以相互转化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制约
②准确反映事物规律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正确把握事物间的联系可以推动事物发展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发展的方向
②改革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③生产力符合生产关系发展是社会基本规律
④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J省因地制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建设高新区为载体,实行全产业链“抱团”创新,推进产业链“链长制”,2023年建成国内首个完整覆盖集成电路产业研发、制造、应用和服务等完整环节的集群;构建产业人才引育留用联动发展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机制,合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推动“1+13+N”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提质增效,获批建设全国唯一的生物医药产业海外纠纷应对指导基地;出台科技创新企业首贷贴息政策,推动实施支持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网络化联接“三大行动”,加快制造业“数智蝶变”。该省以创新为引领,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该省的上述举措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
近年来,Y村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着力打造“支部牵头、四会联动、基金惠民”的基层治理新框架:组建自治理事会,实施户代会决议事项等工作;推选村中“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及各级人大代表组建监理会,负责监督村民自治理事会财务收支公开;成立乡贤理事会,凝聚村屯乡贤智慧,为村屯发展献计献策,带动群众共谋共建美丽乡村;打造法律服务会,建立涵盖法治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咨询“一体化”综合服务机制,切实发挥普法宣传、纠纷调解、守法示范作用;设立乡村治理基金,通过自发捐赠、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村屯公益事业,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屯志愿服务活动获得相应积分,用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该村成为新时代践行枫桥经验示范村,描绘出乡村和谐善治美好画卷。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该村打造的基层治理新框架是如何助力乡村和谐善治的。
习近平文化思想直面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课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在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开创性地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两个结合”的宏大文化建构命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坚持“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社会矛盾,面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要求,自然存在着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愈加彰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镌刻着“民为邦本”的治理底色;“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蕴含着“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体现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发展逻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相得益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习近平文化思想照亮民族复兴之路,增益人类现代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