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4-05-21 浏览次数: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4七下·兴隆期中) 开皇三年(583年)政府调整徭役制度。原先北周的制度,民年十八岁成丁,现今改为二十一岁成丁,把开始服役的时间推迟了三年;原先北周丁男每年服役一月,现今改为二十天;调绢额原先是四丈,现今改为二丈,减少了一半。这些变化表明( )
    A . 隋文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B . 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 . 隋炀帝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D . 唐太宗关心百姓疾苦
  • 2. (2024七下·兴隆期中) 史学家白寿彝指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兴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这句话的“新形势”主要是指( )
    A . 统一与发展的需要 B .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 . 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D . 北方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 3. (2024七下·兴隆期中) 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以后读书人做官的必由之路。这表明科举制( )
    A . 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 B . 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 C .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D . 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
  • 4. (2024七下·兴隆期中) 下图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图中②处出现的我国古代盛世局面是(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开元盛世 D . 康乾盛世
  • 5. (2024七下·兴隆期末) 如果给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开凿大运河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开元盛世

    •遣唐使

    A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6. (2024七下·兴隆期中) 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反映出唐朝( )
    A . 农业生产的发达 B . 对外交流的繁荣 C . 西域都护的设置 D . 泉州口岸的开放
  • 7. (2024七下·兴隆期中) 日本某宗教学家曾说:“玄奘有四张面孔,第一张面孔是世界上著名的佛学家,第二张面孔是伟大的旅行家,第三张面孔是伟大的翻译家,第四张面孔是世界上第一位开辟人文学科的专家。”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该观点的是( )
    A . 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中西交流 B . 去天竺取经,口述《大唐西域记》 C . 远赴日本宣扬佛学,传播文明 D . 远航亚非三十多国,宣扬国威
  • 8. (2024七下·兰州期末) 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    )
    A . 八王之乱 B . 七国之乱 C . 安史之乱 D . 陈桥兵变
  • 9. (2024七下·兴隆期中) 唐朝末年的皇帝奢侈无度,统治时期无官不贪、无吏不污。咸通年间关东水旱连年,人们食蓬实槐叶,但官府依旧催逼粮税,起义便爆发了。起义军在黄巢带领下转战南北。这反映的是黄巢起义的( )
    A . 过程 B . 背景 C . 影响 D . 局限与不足
  • 10. (2024七下·兴隆期中) 如图文物共同反映了唐代( )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唐代秘色瓷

    开通元宝

    A .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B . 手工业发展水平 C . 民族交融频繁 D . 文化繁荣
  • 11. 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势,实质上是( )
    A .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 . 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迭 C . 阶级矛盾的严重激化 D . 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 12. (2024七下·永善期中) 北宋中期,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同时也减少军费开支,王安石在变法中采取的对应措施是(    )
    A . 募役法 B . 方田均税法 C . 农田水利法 D . 保甲法
  • 13. (2024七下·兴隆期中) 我国历史上,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这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推行(   )
    A . 科举制度 B . 三省六部制 C . 重文轻武的政策 D . 开明的民族政策
  • 14. (2024七下·兴隆期中) 位于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白塔子村的辽墓壁画中,有匹经过梳理装饰的骏马,是契丹人用来同中原人交换的重要商品。你认为这种和平往来是从下列哪一个事件开始的( )
    A . 玄武门之变 B . 陈桥兵变 C . 澶州之成 D . 澶渊之盟
  • 15. (2024七下·蚌埠期中) 为了写一篇论文,小明同学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辽.西夏.宋的战与和》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

    A .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 国家的统一 C . 民族政权的繁荣 D . 中华大家庭的团圆
  • 16. (2024七下·商城期末)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 《岳飞抗金》历史剧 B . 钱维城的《平定准噶尔图卷》 C . 《资治通鉴》译注本 D . 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 17. (2024七下·淮安期中) 契丹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下列哪一政权是由契丹人建立的(    )
    A . 西夏 B . C . D .
  • 18. (2024七下·兴隆期中) 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下图中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明清社会文化繁荣 B . 科举考试快速发展 C . 南方政局更加稳定 D .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 19. (2024七下·盐山期末) 商人之间在大额交易时,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交子”来支付货款的事例日渐增多。这反映出宋代(   )
    A . 文化生活丰富 B . 手工业的兴盛 C . 商品经济繁荣 D . 边界贸易兴旺
  • 20. (2024七下·兴隆期中)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结论逻辑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隋文帝注重学识

    科举制正式确立

    B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C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导致地方藩镇割据

    D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繁荣

    A . A B . B C . C D . D
  • 21. (2024七下·兴隆期中) “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歌曲《成吉思汗》中,成吉思汗被牧人传扬的最大“恩德”是( )
    A . 灭亡西夏 B . 统一蒙古 C . 灭掉大金 D . 统一全国
  • 22. (2024七下·兴隆期中) 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一个特殊机构。它既是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的机关,又直接统辖ロロ地区的军政事务。“ロロ”处填写的内容应是( )
    A . 大陆 B . 台湾 C . 西藏 D . 新疆
  • 23. (2024七下·兴隆期中) 我国古代发明的火药很早就用于军事,下列战争中最不可能使用火药武器的是( )
    A . 隋末农民战争 B . 蒙古军队灭金 C . 南宋将领抗金 D . 文天祥抗元
  • 24. (2024九下·临清模拟) 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 防止分裂割据 B . 实现国家统一 C . 强化思想控制 D . 开发边疆地区
  • 25. (2024七下·兴隆期中) “北宋时,有人在黏土烧制成的一个小小方块上刻单字,再用火烧成陶字。排版时,把陶字放在一个铁框里,排满为一版:印刷时可以同时排版,效率很高。印光一版以后,陶字拆下还可以再用。”这里介绍的是( )
    A . 精美的雕版印刷 B . 先进的火药技术 C . 精准的指南技术 D . 独特的活字印刷
二、材料题
  • 26. (2024七下·兴隆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统,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汨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 (1) 材料一中“以古为镜”是指唐太宗吸取了什么历史教训?被唐太宗称为“明得失”镜子的是谁?他在位期间社会出现了什么局面?
    2. (2) 材料二中的“开元”指的是谁在位的统治时期?“开元全盛日”是因为他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3. (3) 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战乱景象?
    4. (4) 从唐朝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27. (2024七下·兴隆期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宇香。

    ——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影响巨大。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与状况。第一种是在文学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救救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材料三:在这几个世纪中(宋代),许多学者撰写的各朝历史内容全面: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量涌现……精美的瓷器几乎如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

    1. (1) 材料一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的哪一种迭官制度?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第二种和第三种东西”分别是指中国古代的哪两项发明?概括指出这两项发明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3.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出现的新诗歌形式是什么?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至少举出两名)
  • 28. (2024七下·兴隆期中)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1. (1) 材料一:

      列举唐太宗时期与材料一图中的A处友好交往的具体史实,并指出该史实对A处的影响。请再列举一种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2. (2) 材料二:

      时期

      事例

      辽太宗时

      辽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时

      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时

      辽攻宋,寇准主战,打退辽军。

      宋真宗时

      B之盟,辽宋议和,保持和平局面。

      材料二中的大事年表反映了北宋与辽之间的民族关系有何特点?并根据所学知识,把大事年表补充完整。

    3. (3) 材料三:

      观察材料三示意图,指出两宋到元这一历史时期在政治上的发展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元朝形成的“新的民族”的名称。

    4. (4) 材料四: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根本事业抓好。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根据材料四,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