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建国初期开展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现实与未来进行思考后做出的必然选择,它不是表面地完成一段时期的一个历史任务,而是在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铺平道路。
——徐博《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对农民阶层的影响》
材料二:随着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经济社会结构相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极大地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消除贫困奠定了最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侯波《新中国70年扶贫减贫事业的历程与经验》
材料三:1978﹣1985年中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与贫困人口数变化表
时间 | 农村人均纯收入 | 农村贫困人口 | 农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1978年 | 133.6元 | 2.5亿人 | 30.7% |
1985年 | 397.6元 | 1.25亿人 | 14.8% |
——摘编自赵立雄《农村扶贫开发新探》等
材料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7年末的3046万人,减贫幅度接近70%;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至2017年底的3.1%,年均脱贫人数1370万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9月20日第9版)
材料一: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二: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然而围绕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种种新现象,仍然有不少人以意识形态的标尺去丈量和批评……此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对僵硬思潮的致命一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材料三: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管理,学到知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四:我国的实践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可以说,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
材料一:
时间 | 事件 |
①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②1956年 |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
③1978年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
④1980年 | 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
⑤1984年 | 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
⑥1992年 | 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⑦2001年 |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⑧2012年 | 中共十八大召开,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
⑨2017年 | 中共十九大召开,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战略规划 |
材料二: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