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下学期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8-12 浏览次数:13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4高三下·黔东南) 现代文阅读I

    最早的香蕉跟我们今天吃的香蕉完全不是一个东西。最早的香蕉都是野生的,在这些野生香蕉中,就有我们今天栽培的香蕉的“父母”——野蕉和小果野蕉。

    野生香蕉的原产地是马来群岛及大洋洲北部地区,在那里,当时的人类通常采集富含淀粉的植物茎干和地下根茎来充饥,比如西谷椰子树的茎干。研究者推测,也许当地人最开始接触香蕉,并不是为了吃它的果实,而是为了吃它的地下根茎球茎。因为香蕉球茎富含淀粉,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能填饱肚子。而最早的野生香蕉果实不仅很难剥开皮,而且里面的种子又大又硬,根本无法下口。

    那人类是何时开始吃香蕉果实的呢?这就需要找到人类最早种植和驯化香蕉的地方了。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种植香蕉的地区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库克沼泽。研究者发现,大约在6800年前,当地人已经开始种植香蕉,而小果野蕉很可能就是在那里被选择驯化成半可食用的香蕉的。然后,随着自然传播和人类活动,野蕉和小果野蕉相遇结合并形成杂交种。这些杂交种被人们引种到世界各地,不断地杂交、选育和栽培,最终得到完全可食用的香蕉。

    在几千年的种植驯化过程中,人类关注着香蕉果实的口感和香蕉种子的变化,不断选育适合食用的品种,并最终得到软糯香甜的香蕉。这些香蕉的种子最终退化成果肉里的小黑点,失去繁衍能力,而香蕉也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无籽香蕉。

    1870年4月,一位叫作洛伦佐·贝克的美国船长,驾驶着漏水的帆船进入牙买加海港进行维修。码头上的一串黄色水果吸引了他的眼球。贝克从未见过这种水果,好奇的他赶紧去询问当地人。原来,这种水果名为大麦克香蕉(又称大米七香蕉,曾广泛种植),它皮厚耐寒,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贝克只尝了一口,就被大麦克香蕉软糯香甜的口感征服了。

    对牙买加人来说,大麦克香蕉是一种稀松平常的水果。早在19世纪初,一个法国博物学家在游历东南亚后,带了些大麦克香蕉的球茎到加勒比海上的马提尼克岛种植。1835年,种植衣该岛的香蕉又被一名法国植物学家引进到牙买加。然而,生活在美国的贝克却是生平第一次见到这种水果。他意识到买卖大麦克香蕉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便马上购买了一百多捆香蕉放到自己的船上。这些香蕉漂洋过海最终抵达美国的港口,然后被高价卖出。贝克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便开始长期进行香蕉贸易。后来,他干脆在牙买加的港口买了大片土地,开发成了香蕉种植园,这就是现代香蕉种植和贸易的正式开端。

    随着香蕉贸易的开展,香蕉逐渐成为欧洲和北美地区最常见、最便宜的水果之一。因为价格亲民、健康美味、食用方便等特点,大麦克香蕉的需求量如吹气球一般激增,并快速成为美洲欧洲以及世界上更多地区的人们喜欢的水果。一位名叫班尼斯特的美国人还专门建立了香博物馆,将多达1.7万余件与香蕉有关的各色展品陈列其中。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香蕉刚开始风靡全球的时候,1903年,香蕉枯萎病(也称巴拿马病一种通过土壤传播的香蕉传染病致病菌为尖镰刀菌)袭击了巴拿马地区的一个香蕉种植园,片的香蕉植株枯萎死亡,而且情况愈演愈烈,以致整个中美洲的香蕉种植园都没能逃过此劫。

    为什么香蕉对疫病的抵抗力如此之差?其实,这本质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大麦克香蕉是人们长期以来杂交育种的产物,属于高度不育品种,无法进行有性繁殖。然而,无性繁殖产生的所有后代均来源于同一母株,因此,所有大麦克香蕉的基因几乎完全一样,可以说全世界的大麦克香蕉园里本质上是种了同一棵大麦克香蕉植株。一旦疾病来袭,往往就是“一蕉得病,全家遭殃”,因为所有香蕉的“软肋”都是一样的。此外,无性繁殖会随着种植代数的增加而造成内源性病毒的积累,这会极大降低香蕉的免疫力。

    随着香蕉枯萎病肆虐全球,各国研究者都在努力寻找应对方法,遗憾的是没有任何成效,大麦克香蕉眼看就要消失。所幸的是,1939年,一种新的香蕉品种卡文迪许香蕉(就是我们现在通常吃的华蕉)在南美洲被发现了。不久之后,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大麦克香蕉种植区都开始换种卡文迪许香蕉了。

    1965年,当最后一批大麦克香蕉在美国售罄后,曾经雄霸水果市场的大麦克香蕉就“退隐江湖”了。目前,少许当时幸免于难的大麦克香蕉以“改名换姓”的方式存活于东南亚的一些小规模种植园里。虽然大麦克香蕉并没有灭绝,但它也很难“东山再起”了。

    (摘编自《香蕉传奇》,刘汉哲编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最早的香蕉跟我们今天吃的香蕉完全不同,前者是野生的,后者是栽培的,但两者有很大的亲缘联系。 B . 研究推测,马来群岛及大洋洲北部地区的人们当初不是吃香蕉果实,而是吃它的地下根茎,其原因是其果实根本无法吃。 C . 野生香蕉的种子又硬又大,经过驯化后的野生香蕉种子最终退化成果肉里的小黑点,香蕉变成了无籽香蕉,口感也不错。 D . 大麦克香蕉不能抵御枯萎病侵袭的原因与它属于杂交育种的产物,为高度不育品种,无法进行有性繁殖,对疫病的抵抗力差有关。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难吃的野生香蕉进化到人们乐意吃的香蕉,香蕉在此期间经过了漫长的不断杂交、选育和栽培的演变过程。 B . 文中画横线处括号内的文字通俗易懂,对其前面的名词术语进行了解说,使其更加清晰明了,这样更加易于读者透彻地理解。 C . 香蕉种植最早发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库克沼泽地区,而现代香蕉种植园模式则发源于美国,是美国人贝克开创的。 D . 文章主体部分按照香蕉进化历史的时间顺序,依次阐述了香蕉的变迁历程,文章的思路清晰,井井有条。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用了“也许”“可能”等副词来介绍与香蕉相关的知识,突出了作者的科学态度。 B . 文中虽然在语言上追求通俗易懂,但还是保留了一些科学术语,如“内源性病毒”等。 C . 文中“父母”“一蕉得病,全家遭殃”“退隐江湖”等语句幽默、俏皮,使文章富有趣味。 D . “吹气球一般”比喻形象,表达出作者对大麦克香蕉的需求量增长过快的担忧之情。
    4. (4) 下列选项中,最能说明“卡文迪许香蕉替代大麦克香蕉”的理由的一项是( )
      A . 每年,全世界人类吃掉超过1000亿根香蕉,其中大部分是一种叫作卡文迪许的香蕉。 B . 卡文迪许香蕉在1939年后开始进入了商业化生产当中,它能够抵御香蕉枯萎病的侵害。 C . 世界上的香蕉品种有一千多种,而卡文迪许香蕉品种的产量最大,目前已经超过50%。 D . 卡文迪许香蕉目前来看虽然比不上大麦克香蕉的口感和味道,但其味道也还是不错的。
    5. (5) 请结合材料概括大麦克香蕉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兴起、发展以及消失的过程。
  • 2. (2024高三下·黔东南) 现代文阅读Ⅱ

    父子(节选) 

    石钟山

    在我上小学二年级前,从没见过爷爷奶奶,甚至在父母嘴里都没听过关于爷爷奶奶的片言只字。可别人却有爷爷奶奶,比如王大头、朱革子等人,①从我记事起他们的爷爷奶奶就生活在家里似乎与生俱来他们就是一家人。上幼儿园时,朱革子的爷爷和奶奶还成双入对地每天接送他。刚上小学那一年,朱革子在外面打碎了人家一块窗子上的玻璃,人家找上门来时,朱革子他爹从树上折了一根柳树条要抽朱革子,我见到他爷爷死死地抱住朱革子的爹,把朱革子隔在身后,气喘吁吁地说:要打你就打我吧,不就是块玻璃嘛,我去赔人家就是了。我眼见着朱革子他爹挥舞柳树枝的那条手臂垂落下去。

    从那一次开始,我就非常羡慕朱革子,因为他有爷爷奶奶。

    有一次,趁父亲心情较好的时候,我问父亲:别人家都有爷爷奶奶,我怎么没有?我问这话时,正是某天吃晚饭时,记得二哥在桌子下踢了我一脚。当时我不明就里,拿眼睛瞪了二哥几眼,他却没看我,匆匆扒拉几口饭,便离开了饭桌。父亲似乎没有看我一眼,他把酒杯里还剩一半的酒一口倒进嘴里,喉咙里发出咕噜一声响,之前心情还算好的父亲,似乎不好了,脸阴着,眉头疙瘩似的拧在一起。

    记得那天晚上,父亲背着手,望着窗外,许久,动都不动一下。②母亲的目光在我身上扫了几个来回我在母亲的目光中读到了叫复杂的东西又说不准到底是什么。总之,那晚,家里的气氛很凝重。从那以后,我没敢再提爷爷奶奶的话题。

    直到我上了小学二年级,记得是一个夏天,我放学回家,突然发现家里多了两位老人,确切地说是一男一女两位老人。我们那会儿,一般会把这个年龄的老人称为爷爷、奶奶。我进门时,两位老人一起把目光集中在我的脸上,那位奶奶坐在沙发上的身子似乎欠起来一些,想站起来,目光又瞥到正站在窗前背对着他们的父亲,最后终于没站起来,但我能感受到他们投在我身上的目光是火热的。因为不知家里发生了什么,我像一只老鼠似的钻回到了我和二哥住的房间把门留了一条缝,暗中观察着外面的动静。

    许久,我听见父亲长长叹息了一声说:跟我去招待所吧,家里孩子多,没地方住。另两个人没说什么,就听见他们移动身子的声音,然后就是门响。

    从那天开始,我知道,那一对老人就是我的爷爷奶奶,但他们和别人家的爷爷奶奶又不太一样,父亲似乎对他们很疏远,一点儿也不像一家人。

    ③过了几天听二哥说,爷爷奶奶搬到院外去住了在一条胡同里,有一片平房,是父亲为爷爷奶奶租下来的。我还看到,父亲肩上扛了米袋,手里提着面袋,在那条胡同口出入过。那会儿,大姐下乡,大哥刚参军不久。家里只剩下二姐二哥和我三个孩子,其实凑合一下,完全有爷

    爷奶奶住的地方。但不知父亲为何为爷爷奶奶租了一处房子,而不让他们住到家里来。

    我晚上睡不着,曾和住在上铺的二哥探讨过这样的话题。二哥刚上初中,总把自己当成大人模样,对我问他的许多问题,总是嗤之以鼻,果然,那天也是同样以不耐烦的口气对我说:咱们的爷爷奶奶跟别人家的不一样。

    我在放学的路上,途经爷爷奶奶居住的那条胡同口,每天放学时分,都会见到爷爷奶奶。两人小心地站在胡同口,爷爷的腰佝偻着,奶奶立在爷爷的身旁,两人看见我的那一刻,爷爷用手背擦擦眼睛,奶奶抿着嘴,小声地叫道:三儿。爷爷也把缺了门牙的嘴咧开一条缝。因为父亲对爷爷奶奶的态度,我一时拿捏不好和爷爷奶奶的关系,况且,我就和爷爷奶奶在家里见过几次面,别说有感情,连熟悉都算不上。面对爷爷奶奶的热情,我只能快步,逃也似的过了马路,一直走到军区大门前时,才回头向马路对面望过去,见爷爷奶奶仍立在原地,奶奶还用一只手搭了凉棚向我这里张望着。

    他们不仅对我这样,对二哥二姐也一样热情。有两次我看见二哥途经爷爷奶奶面前时,还停了下来,离爷爷奶奶很近地站着,我不知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见奶奶伸出手在二哥的脸上摸了一把。二哥离开爷爷奶奶时,还挥舞了几次手臂,一步三回头的样子。

    晚上,我冲上铺的二哥问:今天爷爷和奶奶跟你说了什么?

    二哥身子没有动,也没有说话,静了好半晌,才鼻子不通气似的说了句没头没脑的话:咋说,也是咱们的爷爷奶奶。

    我对二哥故作高深的回答很不满意,伸出脚朝上铺踹了两下。

    二姐那会儿上小学五年级,有天放学我看见她照着镜子正朝头发上扎红头绳,那条红头绳很显眼,鲜艳得有点刺眼,映得二姐的一张小脸也红扑扑的。二姐见我望着她,她转过身子,把那条红头绳在手里抖了抖说:你知道这是谁送给我的吗?——是奶奶送给我的。二姐的话让心里咯噔一下,瞪大眼睛说:你见到爷爷奶奶了?二姐抿着嘴一边笑一边说:爷爷奶奶每天等胡同口,一放学就看到了。

    二哥和二姐都见了爷爷奶奶,就我像胆小的老鼠一样从他们眼皮底下溜走。④再一次见到爷爷奶奶时我大胆地走过去显然这有点出乎爷爷奶奶的意料。爷爷还把双手在裤子上蹭了蹭,奶奶又揉了揉眼睛,伸出手在我头上摩擦了一下,颤了声说了句:三儿……我看见奶奶湿了眼睛,眼泪含在眼圈里。爷爷也咧着嘴,热气从缺牙的嘴里呼出来,黏稠着扑在我的脸上。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部分讲述了别人家爷爷奶奶疼爱孙子的故事,与“我”家的家庭状况形成对比,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B .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往事的方式进行叙事,娓娓道来,不急不缓,给读者展现出两代父子之间的亲情关系。 C . 对于“我怎么没有爷爷奶奶”的问题,二哥想要阻止“我”又怕被父亲发现,而父亲没有看“我”,是因为根本无法回答。 D . 小说未明确指出写作背景,却通过“下乡”“军区大院”等词暗示了当时的特殊背景,这似乎也是“父子”关系尴尬的缘由。
    2. (2) 对小说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中“似乎与生俱来”强调了“我”作为孩子对家庭关系的一种懵懂认知。 B . 句子②母亲的目光既有对“我”的责怪,又透露出母亲对父亲的父子关系的无奈和难受。 C . 句子③中“听二哥说”可见二哥一直关注着爷爷奶奶,并经常去他们住的地方。 D . 句子④中“我”的“大胆”与前文形成照应,反映出“我”对爷爷奶奶态度的改善。
    3. (3) 二哥曾对我说过两句话:一句是“咱们的爷爷奶奶跟别人家的不一样”,一句是“咋说,也是咱们的爷爷奶奶”。请分析这两句话透露出来的二哥的心态。
    4. (4) 小说采用“儿童视角”这一特殊的小说叙述方式,请结合小说谈谈这一叙述方式所起到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4高三下·黔东南)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破之。”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兵甲,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真是计不出已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效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之。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虏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抚绥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易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有删改)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直是计不出A己B功不在C身D各耻E其前言F之失G故H守之耳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举,指“举荐、推荐”,与《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的“举”意思不同。 B . 适,指“到,到达”,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相同。 C . 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D . “祜复表曰”中的“表”与“非能水也”(荀子·劝学》)中的“水”用法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晋武帝策划消灭吴国的计划得到了羊祜、杜预、张华的支持,羊祜因为病重,向晋武帝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的职务。 B . 杜预到任后,整修装备,训练士兵,打败了吴国西陵都督张政,又向晋武帝请示发兵攻打吴国的日期,得到了晋武帝明确答复。 C . 杜预在给晋武帝的表书中借西汉宣帝评论赵充国一事,希望晋武帝尽快与朝中大臣权衡一下攻打吴国的利害关系。 D . 在湘江以南到交、广二州以及吴国其他州郡投降后,杜预在这些地方颁布安民告示,尽力做好安抚工作。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

      ②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

    5. (5) 根据材料二内容,归纳说明羊祜与朝廷其他官员对灭吴看法的具体分歧。
  • 4. (2024高三下·黔东南) 古代诗歌阅读

    秦州杂诗(其十五)①

    杜甫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

    塞门②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庞公③隐不还。

    东柯遂疏懒,休镊鬓④毛斑。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因安史之乱,杜甫辞去朝廷官职,从长安出发,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此诗即他到达秦州暂住东柯谷期间所作。②塞门:边关。③庞公东汉末年隐士。④镊鬓:拔掉鬓角上的白发。古人为出仕而常有此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中,诗人写自己还没来得及泛舟大海,就已经陷身于无尽的战火之间。 B . “悠悠”本指从容自然,此处为反语,指诗人四处奔走躲避战乱的惊慌窘态。 C . 颔联明写风吹叶落、秋雨不止的自然景象,实则抒无奈漂泊的凄凉悲切之情。 D . 颈联用典,借用阮籍的任性不羁和庞公的隐居选择,为尾联表白心志张本。
    2. (2)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我们应如何看待诗人的这一行为?
  • 5. (2024高三下·黔东南)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盖一床被子的句子是“

      。”

    2. (2) 苏轼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描写泛舟水上的情景,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

      庭》中“ ,”两句的描写非常相似。

    3. (3) 在古代,“乌鸦”常与宗庙祭祀、祖业社稷有着密切联系,如诗句“”;诗人也常用“乌”意象来寄托内心情感,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4高三下·黔东南) 语言文字运用I

    一场洁白的盛典①____朵朵雪花在空中缓缓地飘,慢慢地舞,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一层一层往下落。这就是哈尔滨江北的雪,江北冬日里声势浩大的雪。

    大雪小雪下了几十年,离家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故乡。曾被红棉袄映衬的田野,曾刮着风雪的江北大地,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新区。看,江北的雪片片如鹅毛,纷纷扬扬;看,江北的雪轻轻盈盈,朵朵绽放.落在树上,树上开满了银色的花儿;(                     );(                )。雪花有情,江北的大地朴实而热情。在这样的大地上,归乡的游子怎能不欣慰?

    在我看来,没有雪花的飞舞,江北大地就少了一份冬日独有的美感。江北,有飞雪迎春的信念,更有桃花盛开的期待。在冰雪大世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雪的无畏光芒。数十台造雪机一字排开,正以每小时三十立方米的速度与天然雪共同打造着江北的新童话。②____的冰灯引导着雪飞舞的方向,最美的摩天轮成为江北新地标,与江北美丽的夜色和星空融为一体。

    银的大地,银的楼宇,银的江岸,到处都是雪的欢腾。几个孩子在小区门前堆雪人打雪仗,活泼而热闹。我情不自禁抓起一把雪,向湛蓝的空中抛去。顿时,片片银屑如蝶飞舞它们动情地唱着歌儿似在传递春的消息……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在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后的括号处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2024高三下·黔东南) 语言文字运用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同一场聚会,喜好社交的人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恐惧社交的人则有度日如年的感觉;而对于同一个人,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①____;而无聊沉闷的时候,时间恍如凝固了。这些体验都说明,相对客观的时间,②

    时间知觉是指在不使用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个人对时间的长短、快慢等变化的感受与判断。个体的时间知觉常常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扭曲,其中,刺激特性是影响视觉知觉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常见的刺激属性,颜色能够影响人的时间知觉的准确性,主要表现为在实际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暖色比冷色让人感觉到的时间更长。颜色属于色调、饱和度和明度三个基本属性,其中起主要功能的就是色调。色调主要由光波的长短所决定,如果反射光中长波占据优势,那么反射体就呈红、橙色;③    ,则反射体就呈蓝、绿色。颜色能够影响人的时间知觉这一结论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继续得到证实,并将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前后连贯,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4高三下·黔东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因此走出了这迥异的旅途。(罗伯特·弗罗斯《未选择的路》)

    读了上面的诗句,你有怎样的感触或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触或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