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台州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期中...

更新时间:2024-06-20 浏览次数:8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摇滚与盗窃,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在南阳迷笛音乐节硬是碰撞出了一场黑色的闹剧。最荒诞的一幕是,当失主们面对被偷一空的营地茫然无措时,偷盗者们依然在忙不迭地往自己的车上搬运那些他们认为是“没人要的”“捡来的”东西。一时之间对南阳各种嘲讽笑骂的“地域黑”在第一时间就涌上热搜。有人引用了《桃花源记》中著名的结尾“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有人用人尽皆知的典故三顾茅庐,诸葛亮的茅庐在南阳,所以刘备进去邀请诸葛亮时,要关羽和张飞守在门外——“得是关张这样的人才看得住马”。

    这些引经据典的嘲讽笑骂,给人造成了一种似是而非的印象,仿佛南阳自古以来就是小偷之地。尽管没有人真的会把这些地域黑的笑话当真,但它们给人留下的印象之深刻,却足以加固人们对南阳,乃至河南整体的偏见。地域黑尽管制造针对地域的偏见,但对每个地域,只要抓住机会,它都会黑得“一视同仁”。就像贾鲁生在《丐帮漂流记》中引用80年代华北广为流传的地域黑顺口溜:“山东响马山西贼,河南尽出流光锤,小偷小摸数安徽,杀人放火找东北,陕西野鸡满天飞。”地域黑让那些被它激怒或是逗笑的人满足于愦怒与嘲笑,不必再跨过探究的门槛,去探查地域黑背后的根源。

    地域黑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受害者,同样也是河南,也就是位于今天商丘地区的宋国。在宋楚泓之战中,宋襄公的所谓“妇人之仁”常常被作为宋人愚顽固执的案例。从孟子的“揠苗助长”,到庄子的“适越卖冠”,再到列子的“负暄献芹”,乃至于韩非子的“守株待兔”“智子疑邻”—可以说,如果战国的思想家们想要编出一个愚人的寓言故事,那么宋人乃是当仁不让的头号人选。愚人的代表除了宋人,就是郑人。“郑人买履”和“买椟还珠”两则脍炙人口的寓言,将郑人愚蠢固执的形象深深钉在了地域黑的历史柱头上

    为何那些愚人会成为宋国与郑国的“土特产”?宋国固然有宋襄公这样妇人之仁的愚顽案例,但劝谏宋襄公的子鱼却是远见卓识的代表。记录“揠苗助长”的孟子的先师孔子,其祖先正是宋人。战国时代纵横天下几半的墨家创始人墨子也是宋人。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则曾为宋之漆园吏。至于郑国,比宋国更加无辜,郑国的子产被认为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贤相,是孔子推崇备至的君子。这些都足以证明宋郑两国并非地域黑中愚人的大本营,反倒是君子贤才之乡。那么,为何战国诸子,包括身为宋人的庄子自己,都会去“自黑”宋国呢?

    近代刘师培在《清儒得失论》中如此解释愚宋的原因:“盖宋人当战国时,其民最愚,故诸子以宋人为愚人之代表也。”真正将宋国黑成愚人大本营的时代,是在战国中期以后。恰恰正是宋国被齐、楚、魏三国瓜分覆灭的背景下,才频繁涌出的这样一大批宋人愚蠢的地域黑寓言。郑人愚蠢的寓言绝大多数出自韩非子的笔下,原因亦复如是,而且对韩非子来说,还有个更特殊的原因:郑国是被他的母国韩国灭亡的。宋人可能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愚顽的名声,因为宋人是殷遗民的后代,而周人在灭亡殷商后,虽然为了笼络殷遗民而对其畀以官爵,允许其臣服于自己建立诸侯国,但依然将其视为“殷顽”,对其戒备有加,将其置于周人同姓诸侯国之间看管起来。处在这种征服者目光之下的宋国自然容易成为群体鄙视的对象,而随着宋国在战国时期被瓜分覆灭,这种长期以来的鄙视心态就更容易化作地域黑的嘲讽,毕竟,还有什么比嘲讽一个亡国之民更遂心应手也更安全的呢?

    地域黑在很大程度上,其初始正是来源于这样一种拜高踩低的心态。尽管先秦诸子很可能只是就近取譬,将已经亡国的宋郑两国作为愚人寓言的工具,但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正是通过自己造作的高明寓言,将两个战国时代血腥食物链中被踩在脚下的地域污名化,而他们经典的寓言故事,又让宋人与郑人作为愚人代表的印象深入人心——尽管,这只是副产品。

    后世的地域黑,则掺杂了更多的内心动机,大多是通过贬低对方来抬高自己。南北朝时代处于竞争中的北朝与南朝就是这种地域黑的代表,为了彰显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它们都自视为正统,而对对方大加贬低,北朝将南朝蔑称为“岛夷”,而南朝则将北朝贬斥为“索虏”,双方抓住一切机会制造南北地域对立去黑对方。甚至在两国交聘的正式外交场合,也要想方设法黑一把对方,让对方的使臣难堪。南北朝时代最出名的地域黑,则出自《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一场对话。喝得酩酊大醉的南朝名将陈庆之在筵席上对北朝世家大族杨元慎等人说道:“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泰皇玉玺,仅在梁朝。”南北朝唇枪舌剑的地域黑,更暗藏一种政权合法性竞争的争斗,尽管南北朝连同说出这番南北地域黑妙语的刻薄之口,一并被扫进了历史尘埃当中,但是那种对立互黑的思维,却犹如一颗毒种,只要给予环境,加以刻意灌溉,就会滋长起来,为地域黑提供源源不断灵感和动机的繁茂枝叶

    清代雍正帝对南方的地域黑,则是刻意为之。雍正帝固然用地域黑当作敲打南方的武器,但这种看似义正辞严的地域黑背后,真正敲打的,却是他那一颗不安自卑的内心,雍正帝深知,比起南方所谓的风俗浇薄,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才是黑暗得不可告人。因此,他要用所谓的义愤来掩饰内心的羞愧。这也就是所谓的移羞作怒。移羞作怒是地域黑深藏其中的心理,那些所谓对一个地域得意洋洋的嘲讽谩骂,不仅仅是放大其中的黑料以偏概全,更是用别处的地域黑来掩饰自己身边的阴暗。其中的逻辑看似矛盾,却也简单:通过谩骂他人别处种种黑料,来显示自己身上并未沾染这种黑料,由此掩盖暗尘,洗白自己。地域黑越是大张旗鼓,就越是在转移众人的注意力,让世人把目光聚焦在被黑的地域上,由此给自己藏污纳垢的时间。

    拜高踩低、制造对立、移羞作怒,这诚然是地域黑形成的主观心理,但并非是地域黑的全部。地域黑擅长的是通过以偏概全的手段来制造焦点,转移注意。但“偏”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当某种群体现象出现时,偏就更容易被当作全,而被“地域黑”加以炒作。偷盗行为确实发生了,这是一个事实,但如果我们仅仅纠结于偷盗这一现象,用来大做文章,编造出各式各样地域黑的段子,除了博人一笑,造成刻板偏见,别无他用。就像考察地域黑的历史渊源一样,真正需要追究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走投无路的人,才会成为盗匪去抢夺财物,经历过匮乏年代的人,才会总想囤积东西,“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或许旧日的劣习就像积毒一样需要时间来消化,地域黑同样需要时间来改变,让人们意识到所谓的地域黑并不好笑,以何种方式去看待对方,其实正是自己内心的造相。

    (摘编自李夏恩《南阳迷笛音乐节余波: “地域黑”背后的问题并不好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实中,网络中引经据典的黑色笑话给人们一种河南南阳自古以来就是小偷之地的印象;历史上,地域黑最早的受害者是古代河南商丘所处的宋国。 B . 孔子的祖先、墨子、庄子、子产是宋郑两国有代表性的君子贤才,只因为他们人数太少,不能够扭转大家对两国人愚笨的认知。 C . 先秦诸子写的寓言故事很可能只是就近取譬,但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通过自己的寓言将宋郑污名化了。 D . 宋国因为是殷商遗民,后来又被齐、楚、魏三国瓜分覆灭,成为嘲讽的头号对象。而韩非寓言多嘲讽郑国也因郑被韩所灭。
    2. (2) 根据材料中横线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地域黑尽管制造针对地域的偏见,但对每个地域,只要抓住机会,它都会黑得‘一视同仁’”运用拟人手法和成语的贬义褒用,表明地域黑并非针对某地,而是无差别抹黑。 B . “‘郑人买履’和‘买椟还珠’这两则脍炙人口的寓言,将郑人愚蠢固执的形象深深钉在地域黑的历史柱头上”,借助耻辱柱化实为虚,写出寓言塑造郑人愚蠢形象的威力。 C . “北朝将南朝蔑称为‘岛夷’,而南朝则将北朝贬斥为‘索虏’”“南北朝时代最出名的地域黑,则出自《洛阳伽蓝记》记载的一场对话”,前者是引用论证,后者是举例论证。 D . “对立互黑的思维,却犹如一颗毒种,只要给予环境,加以刻意灌溉,就会滋长起来,为地域黑提供源源不断灵感和动机的繁茂枝叶”,用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证了对立互黑思维对地狱黑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内容推断,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地域黑”的一项是( )
      A . 中山国民俗懷急,仰机利而食;南楚好辞,巧说少信。(司马迁《史记》) B . 房间现在租给一个爱尔兰人,具有爱尔兰人的不负责、爱尔兰人的急智、还有爱尔兰人的穷。(钱锺书《围城》) C . 亚裔面孔的形容词:数学高分、热爱学习、不爱社交、严肃刻板。(媒体报道)他住的那间公寓 D . 在法国,只有巴黎和遥远的外省,因为巴黎还没来得及将它们吞噬。(孟德斯鸠)
    4. (4) 请根据文章内容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每条不超过6个字。

    5. (5) 转载本文的公众号下有一则这样的留言: “我不是河南人,也没有黑河南,这篇文章对我有什么意义呢?”请结合文本分点回应这位读者的疑问。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②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③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

    周朴园 (惊愕)什么?

    鲁侍萍 她没有死。⑤

    (节选自《雷雨》)

    文本二: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那,兀的不痛杀我也! (正旦唱)

    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劊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甚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兒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 (劊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掛旗上科) (正旦唱)

    【耍孩兒】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兒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屍首。 (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綿,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里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 (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节选自《窦娥冤》)

    文本三:

    哈姆萊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兒: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躊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譏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衊的爱情的慘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願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壓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變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

    哈姆莱特出家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出家去吧。你的父亲呢?

    (节选自《哈姆莱特》)

    1. (1) 潜台词是戏剧中台词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所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它是以最少的语言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话里有音,言外有意。以下《雷雨》(节选)标号处潜台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明知故问②哪里是什么亲戚,全是鬼话③人活着,就在你面前④想赎罪吗⑤你打算怎么辦 B . ①闲得无聊②纯属胡说八道③不会求你的④她没有死⑤她就在你面前 C . ①不关你的事②从何谈起呢③恨死你了④她很坚強⑤她又回来了 D . ①能谈点别的吗②那是以前的事了③假慈悲④活得很好⑤她会找你的
    2. (2) 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窦娥诀别婆婆时的低沉情绪与她在法场上的激昂情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这种反差对丰满窦娥形象起了重要作用。 B . 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这是一种超现实的写法,这种写法尽管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却削弱了作品的真实性。 C . 科、白作为元杂剧展开冲突、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辅助手段,在节选文字中烘托了当时的气氛,推动着剧情发展。 D . 在这段长篇独白中,作者运用反问、反复、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将哈姆莱特内心灼热、忧郁的情感宣泄得淋漓酣畅。
    3. (3)  王国维曾评价关汉卿剧作“其言曲尽人情”。请以文本一中的【二煞】为例,简析作者是如何展现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的。
    4. (4) 《窦娥冤》《哈姆莱特》作为中西文学史上的两朵艺术奇葩,虽诞生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却流露出相似的精神内核——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抗。请结合选段中两个主人公形象,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 批大邵,导大霖,因其固然,技经肯繁之未尝,而况大觚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謀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材料二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 , 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 ‘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且德厚信红,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萄人。萄人者,人必反萄之,若殆为人萄夫?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注】①瘳:chōu,病愈。②荡:丧失,毁坏。③苗:音“灾”,害。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古之至人A先存B诸己C而后存D诸人E所存F于己者G未定H何暇l至于J暴人之所行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庖丁”的“庖”指厨师这一职业,“丁”为人名,一说为“专门从事劳动的人”。 B . “天理”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概念,这里指天道,自然法则。 C . 颜回,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尊称复圣颜子,生活清苦安贫乐道,终身未仕而好学不倦,先于孔子而逝。 D . “卫君”,一说卫庄公蒯聩,一说卫庄公于鲁哀公十五年入国,时颜回已死,卫君为卫庄公之子出公辄。这里是寄寓之言,无需考订其为特定时代的某君。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以庖丁解牛的故事,喻社会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因其固然”“依乎天理”,揭示了一种养生处世之法。 B . 材料一选段以道技关系为切入口,说明了遵“道”的重要性,再用对比论证讲明了遵“道”所能达到的效果。 C . 材料二文中卫君专横独断,颜回希望践行孔子之道,以免除卫国的疾苦。孔子对于弟子敢于担当表示赞赏,但担心他因心思不专、大道未成而受到伤害。 D . 材料二中庄子假借颜回与孔子的对话,描述当时贤人君子与统治者相处的艰难和复杂的处境,同时提出“名”和“知”造成人们相互倾轧、争斗。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②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

    5. (5) 有学者认为,材料一所揭示的意旨与材料二非常吻合,你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金陵怀古

    【唐】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桂枝香·金陵怀古》约写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金陵怀古》约写于大和八年(834)前后,当时诗人许浑中进士之后在江南游历,试图以才学为当地权贵所赏识。③玉树:指陈后主所制的乐曲《玉树后庭花》,后成为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1. (1) 对《桂枝香·金陵怀古》和《金陵怀古》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桂枝香》是一首怀古词,词上片写景,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下片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一句与苏轼《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意趣不同。 B . 《桂枝香》下阕“念往昔”一句是过片语,一个“念”字从写景转到了议论和抒情。结句又转入当下,首尾圆合,结构谨严,逐层展开,丝丝入扣。 C . 《金陵怀古》中,前两联首先描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然后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突出陈朝灭亡、金陵盛衰蕴含的历史教训。 D . 《金陵怀古》中,“松楸”指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陈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2. (2) 《桂枝香·金陵怀古》和《金陵怀古》都是怀古的作品,请结合文本内容和“玉树后庭花”这一典故,分析两首作品的思想感情。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两句写泛舟广阔而静谧的湖面,流露出词人此时成为自然万物主人的意趣。
    2. (2) 《登岳阳楼》中“”两句写出了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
    3. (3) 与孔子的其他弟子不同,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将自己的社会理想描述成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 ,”,吟咏而归的春游图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短剧成本低,周期短,效益好,回流快,具有尖锐剧烈的冲突、频繁丰富的转场、迅速彻底的反转等特点,借此产生了“信息增量”的效果,最终形成了爆点式叙事。它虽在叙事上有雷同之嫌,A____ ,迎合了移动端消费者“短平快”的口味,以轻巧利索的姿态激发起年轻人的“爽感”,占据了观众的碎片时间。毋庸置疑,网络短剧与短视频一样,属于快产快销的“影音快餐”。不少从业者依靠电商、短视频带货等途径获得收益,这些途径为热门IP延长生命周期和流量留存,更为内容变现提供有效渠道。

    毋庸置疑的是,短剧增长势头远未停止,  B  。比如,为快速投放而粗制滥造、为博眼球而格调低下,这必将对健康的创作生态和商业循环造成伤害。作为拥有广泛受众的新型文化产品,微短剧不能走粗放发展的歧途,应该在吸引流量的同时更注重质量。

    ①从推出创作扶持计划到探索付费分账模式,②从更新剧场化模式到整合传媒资源、推出平台联播等协作模式,③网络短剧的内容存量、发展变量和创新增量正不断挖掘和唤醒。④尽管观众很多把短剧当作一种“快餐”,⑤但他们对短剧的偏爱,⑥因为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注水剧”的诟病。⑦网络短剧纵然算不上“视听大餐”,⑧但它仍然对剧情、表演、节奏、信息量提出很高要求。对于行业而言,内容始终是留住用户的生命线。 C_ ,才能让观众口中的“电子榨菜”唇齿留香,让从业者的“流量富矿”效益满满,将网络短剧的“发展快车道”铺得更宽更长。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境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将文中画波浪线处的短句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带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繁花》对上海话的引入不仅表现在方言词语、句式的点缀,更倾向于营造沪语氛围,呈现“江南语态”的气韵。比如写梅瑞接触了老板阿宝后,决意与沪生分手,二人对话如下:

    梅瑞说,我与沪生的关系,告一个段落,可以吧。

    沪生说,跟四川路男朋友,预备结婚了。

    梅瑞摇手说,我想静一静。沪生不响。

    梅瑞说,以后,我做沪生的妹妹,可以吧。

    沪生说,可以。

    梅瑞说,妹妹对哥哥,可以讲一点想法吧。

    沪生说,可以的……

    梅瑞的寥寥数句,是娇嗔嗲语,是幽怨婉转,是欲言又止,是“有礼有节”表明心意;而被拒的沪生也自然意会,“不响”的静场处理,婉曲意深。在《繁花》中作者使用了千次以上某某“不响”的形式,紧张又舒缓地表达出人与人之间有节制的微妙关系,而这种需要延时揣摩的内在语义,正是作者所营造的美中带刺、柔中含韧的“江南语态”独特的腔调与味道,上海的城市记忆、世相风俗,上海人的典型形象都在作者创造的方言语码中得到了复生。正如作家张辛欣所言, 《繁花》具有“优雅之野心”,是“当今几乎不可能出现之文体”。

    1. (1) 上文引自小说《繁花》的对话中,梅瑞对沪生的称谓,从直呼对方名字到称其为“哥哥”,产生了微妙的“弦外之音”。请简析该段对话中人称转换产生的独特效果。
    2. (2) 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 . 最早提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B . 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做“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 (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C . 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D .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林庚《说木叶》)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礼记》曰:“玉不琢,不成器。”

    ②诺贝尔: “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③新时代的领路人强调: “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

    ④某高中校训:精雕细刻。

    “精雕”对青年的成长有何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

    【注意】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