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一下·台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繁花》对上海话的引入不仅表现在方言词语、句式的点缀,更倾向于营造沪语氛围,呈现“江南语态”的气韵。比如写梅瑞接触了老板阿宝后,决意与沪生分手,二人对话如下:

    梅瑞说,我与沪生的关系,告一个段落,可以吧。

    沪生说,跟四川路男朋友,预备结婚了。

    梅瑞摇手说,我想静一静。沪生不响。

    梅瑞说,以后,我做沪生的妹妹,可以吧。

    沪生说,可以。

    梅瑞说,妹妹对哥哥,可以讲一点想法吧。

    沪生说,可以的……

    梅瑞的寥寥数句,是娇嗔嗲语,是幽怨婉转,是欲言又止,是“有礼有节”表明心意;而被拒的沪生也自然意会,“不响”的静场处理,婉曲意深。在《繁花》中作者使用了千次以上某某“不响”的形式,紧张又舒缓地表达出人与人之间有节制的微妙关系,而这种需要延时揣摩的内在语义,正是作者所营造的美中带刺、柔中含韧的“江南语态”独特的腔调与味道,上海的城市记忆、世相风俗,上海人的典型形象都在作者创造的方言语码中得到了复生。正如作家张辛欣所言, 《繁花》具有“优雅之野心”,是“当今几乎不可能出现之文体”。

    1. (1) 上文引自小说《繁花》的对话中,梅瑞对沪生的称谓,从直呼对方名字到称其为“哥哥”,产生了微妙的“弦外之音”。请简析该段对话中人称转换产生的独特效果。
    2. (2) 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 . 最早提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B . 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做“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 (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C . 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D .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林庚《说木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