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1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Chánɡ yánɡ于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a“青春”当属最美好的词汇之一。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鲁迅先生说 _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森林,可以劈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 _遇见沙漠,可以开jué井泉的   b奋斗是最朴素的“成功学”,是迈向目标的最可靠阶梯。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c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就应该胸怀理想、志存高远。古人言:“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行大道、立大志,把自己的小我(融入 / 溶入)国家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苏轼曾挥笔写就“诗酒趁年华”,让我们以梦为马、不fù韶华,用奋斗精神(铸就 / 筑就)青春的底色,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1. (1) 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 (2) 依次选出括号内的词语,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融入    铸就 B . 融入     筑就 C . 溶入    铸就 D . 溶入    筑就
    3. (3) 下列语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画线句a“青春”的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 B . 画线b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奋斗”比喻成“阶梯”。 C . 画线c句“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的主语是“新时代”。 D . “博大精深”“遇见沙漠”“开掘井泉”词组类型相同。
    4. (4) 处依序所填标点正确的是(    )
      A . ①:“  ②;  ③。” B . ①“  ②。  ③”。 C . ①:“  ②;  ③”。 D . ①“  ②,  ③。”
  • 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1) 求之不得,。(《诗经•关雎》)
    2. (2) ,白露未晞。(《诗经•蒹葭》)
    3. (3) ,在城阙兮。(《诗经•子衿》)
    4. (4) 凄神寒骨,。(柳宗元《小石潭记》)
    5. (5) 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蒹葭》)
    6. (6) 《桃花源记》一文中描写桃花源中社会环境安静平和的句子是:
    7. (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空限制的。
    8. (8)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 ,”这两句将洞庭湖的景象描写得气势磅礴。
  • 3. 名著阅读题。

    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地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题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咽;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1. (1) 《经典常谈》是作者(填入名)在杨振生先生的鼓励下写成的。上面文段所在篇章主要介绍的经典名著是《》,孔子采取了的办法,用它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后来解释它的儒生也都跟随孔子的脚步走,甚至变本加厉,进行断句取义了。
    2. (2) 《经典常谈》中,对很多古代经典都有平实而高明的观点。下面的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ABC中的哪部经典,请做选择,

      《①》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和门径,研究字形、字音、字义都得靠它。民众的《②》是巫术的本来面目:儒家的《②》是被哲学化了的。《③》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A《尚书》    B《周易》    C《说文解字》

二、阅读理解(59分)
  • 4. 比较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

    【乙】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益河东人。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后登进士第,为监察御史。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窜斥 , 地又荒疠 , 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 , 一寓诸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新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①窜斥:贬逐。②荒疠:指南蛮瘴疠之地。③堙厄感郁:遭遇困境,感伤抑郁。

    【丙】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驾乱啼。

    [注释]元和十年三月,柳宗元再次被贬,担任柳州刺史,同年六月到达。

    1. (1) 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少 精 敏 绝 伦 为 文 章 卓 伟 精 致 一 时 辈 行 推 仰。

    2. (2)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

      ①日光下

      折蛇行

      ③与同辈七人

      自放山泽间

    3. (3) 下列加点字与“心乐之”的“乐”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二人者奇其才 B . 凄神寒丹 C . 皆若空游无所依 D . 一寓诸文
    4.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5. (5) 后人评价【丙】诗第四句“榕叶满庭驾乱啼”,一个“乱”字一语双关,“物之境”与“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作赏析。
    6. (6) 结合【乙】文中柳宗元的身世经历,再联系【甲】文,分析【丙】诗中作者会有“春半如秋”之感的原因。
  • 5.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肆虐数月的澳大利亚山火,桉树竟是元凶之一

    ①最近4个月来,创纪录的大火将澳大利亚从度假胜地烧成了“末日”图景。首都堪培拉被山火浓烟笼罩,部分政府机构被迫关闭,悉尼的空气质量一度可以与印度新德里比肩。英国《卫报》1月6日报道,至少23人在澳大利亚林火中丧生,超过1700座房屋被毁,过火面积超过84000平方公里,这一面积大约相当于70个纽约市。根据悉尼大学的最新测算,近5亿只动物在此次森林大火中受到影响,澳大利亚的代表性动物考拉面临功能性灭绝的危险。

    ②澳大利亚为什么会烧起这样一把“旷世奇火”,眼下众说纷纭,有些观点将其归咎为反常的天气,另一些则直指政府削减消防预算和在灾情面前的不作为。

    ③澳大利亚确实是一个“一点就着”的林火之国。严格来说,这个国家其实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小国,仅有2500万人口,分布在77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之稀疏名列世界前茅,而国土的大部分地区还极度干旱,有的火灾地点离地表水源百十公里,有限的救火者到了现场除了看一眼,似乎也没别的事儿可干了。

    ④如果上述原因还可以归咎为澳大利亚的“天时”和“人和”不作美,澳大利亚的“地利”——当地植被的状态就隐隐有些“作死”的味道。本次大火之后,有媒体撰文指出:此次火灾当中,号称澳大利亚“国树”的桉树要负相当一部分的责任,在占澳大利亚国土面积20%的森林中,桉树的种植面积占了森林总面积的80%左右,而由于桉树皮富含桉树油,它们脱落后堆积在树根处,气温达到40摄氏度时就会自燃,极易引发山林大火。

    ⑤气候如此干燥,居然还有这样一种易燃树种“火上浇油”。桉树的特性似乎是在“找死”,然而更多研究却发现,桉树的易燃也许恰恰是它的生存策略。

    ⑥在大自然中,很多动物都惧怕火。然而,在澳大利亚这个生态圈中,生物经历数千万年的演化,桉树逐渐进化出“操纵野火”的本领,它不仅不怕火,反而对火有着强烈的需求。桉树一般有着笔直高大的树干,分枝只生长在树尖,当山火发生时,其他植物的分枝和树叶将遭受山火严厉的烘烤,而桉树高高的树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火苗向上攀爬。此外,桉树还进化出厚厚的树皮,能抵挡烈焰的烘烤,而输送养料的导管位于树干中心,被严严实实地包裹着。

    ⑦一般树木在遭受山火之后很容易失去生命力,而在桉树的树皮之下,有一些处于休眠状态的芽,唤醒这些芽的条件正是高温烘烤,而且桉树种子具有坚硬的外壳,林火之后外壳爆裂,然后生根发芽,所以在经历林火之后,桉树可以迅速占据有利地位。

    ⑧正是由于以上特点,桉树不仅不怕火,反而“有意”为林火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澳大利亚高温少雨的夏季,整个桉树林就犹如一个“汽油桶”,任何闪电、局部高温都有可能引发森林大火。当森林经历一场大火之后,其他植物要么彻底死亡,要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恢复,但是桉树却把林火转化为自身优势,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林火,还能利用林火来消灭其他竞争者,这种“自损八百,伤敌一千”的策略,让桉树主导了澳大利亚的森林。

    ⑨一种生物竟然能够操控火灾为己所用,这不能不说是生物进化中的一个奇迹。看来,物种竞争有时跟人类社会的竞争一样残酷:为了战败对手,获得生存空间,生命有时就是这样无所不用其极的。

    1. (1) 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 (2) “澳大利亚高温少雨的夏季,整个桉树林就犹如一个‘汽油桶’”中加点词语“汽油桶”有什么表达效果?
    3. (3) 为什么说桉树对火有着强烈的需求?
    4. (4) 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 6.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白发

    冯骥才

    ①人生入秋,便开始被友人指着脑袋说:“呀,你怎么也有白发了?”听罢偶尔笑答一句:“因为头发里的色素都跑到稿纸上去了。”就这样,哼嘻哈哈、糊里糊涂地翻过了生命的山峰,开始渐渐下坡来。或者再努力,往上登一登。

    ②对镜看白发,有时也会认真起来:这白发中的第一根是何时出现的?为了什么?思绪往往会超越时空,一下子回到了少年时——那次同母亲聊天,母亲背窗而坐,窗子敞开着,微风无声地轻轻掀动母亲的头发。忽见母亲的一根头发被吹立起来,在夕照里竟然银亮银亮,是一根白发!这根细细的白发在风里柔弱拥曳,却不肯倒下,好似对我召唤。我第一次看见母亲的白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母亲也会老,这是多可怕的事啊!我禁不住过去扑在母亲怀里,母亲不知出了什么事,问我。她用力想托我起来,我却紧紧抱住母亲,好似生怕她离去……事后,我一直没有告诉母亲这究竟为了什么。最浓烈的感情难以表达出来,最脆弱的够情只能珍藏在自己心里。如今,母亲已是满头白发。但初见她白发的感受却深刻难忘。那种人生感叹,那种凄然,那种无可奈何,正像我们无法把地上的落叶抛回树枝上去……

    ③当妻子把一小酒盅染发剂和一枝扁头油画笔拿到我面前,叫我帮她染发时,我心里一动,怎么,我们这一代生命的森林也开始落叶了?我警一眼她的头发,笑道:“不过两三根白头发,也要这样小题大做?”可是待我用手指撩开她的头发,我惊讶了,在这黑黑的头发里怎么会埋藏这么多的白发!我竟如此粗心大意,至今才发现才看到。也正是由于这样多的白发,才迫使她动用这遮掩青春衰退的颜色:可是她明明一头乌黑而清香的秀发呀,究竟怎样一根根悄悄变白的?是在我不停歇地忙忙碌碌,侃侃而谈中,还是在我不舍昼夜地埋头写作中?是那些年在大地震后容人篱下的茹苦含辛的生活所致?是为了我那次重病内心焦虑而催白的?

    ④黑发如同绿草,白发犹如枯草;黑发像绿草那样散发着生命诱人的气息,白发却像枯草那样晃动着刺目、凄凉的,枯竭的颜色。我怎样做才能还给她一如当年那一头美丽的黑发?我急于把她所有变白的头发染黑。她却说:“你是不是把染发剂滴在我头顶上了?”我一怔,赶忙用眼皮噙住泪水,不叫它再滴落下来。

    ⑤一次,我把剩下的染发剂交给她,请她也给我的头发染一染。这一染,居然年轻许多!谁说时光难返,谁说青春难再,就这样我也加入了用染发剂追回岁月的行列。谁知染发是件愈来愈艰难的事情。不仅日日增多的白发需要加工,而且这时才知道,白发并不是由黑发变的,它们是从走向衰老的生命深处滋生出来的。当染过的头发看上去一片乌黑青黛,它们的根部又齐刷刷冒出一茬雪白。任你怎样去染,去遮盖,它还是一茬茬涌现。人生的秋天和大自然的春天一样顽强。挡不住的白发啊!

    ⑥开始时精心细染,不肯漏掉一根。但事情忙起来,没有闲暇染发,只好任由它花白。染又麻烦,不染难看,渐而成了负担。

    ⑦一日,邻家一位老者来访,这位老者阅历深,博学,又健明,鹤发童颜,很有神采。他进屋 ,正坐在阳光里。一个画面令我震惊,他不单头发迅白,连胡须眉毛也一概全白,在强光的照耀下,蓬松柔和,光亮透明,宛如银丝,真是美极了!我忍不住说,将来我也修炼出您这一头漂亮潇洒的白发就好了,现在的我,染和不染,成了两难。老者听了,朗声大笑,然后对我说:小老弟,你挺明白的人,怎么在白发面前糊涂了?孩童有稚嫩的美,青年有健忘的美,你有中年成熟的美,我有老来恬淡自如的美,这就像大自然的四季——春天葱茏,夏天繁盛,秋天斑斓,冬天纯净。各有各的美感,各有各的优势,谁也不必羡慕谁,更不能模仿谁,模仿必累,勉强更累。人的事,生而尽其动,死而尽其静。听其自然。

    ⑧我听罢,顿觉地阔天宽,心情快活。摆一摆脑袋,头上花发来回一晃,宛如摇动一片秋光中的芦花。

    (选自《河北日报》,有改动)

    1. (1) 小川阅读完文章后,做了内容梳理,填写了下面的表格。

       

      场景

      作者的感受

      第一次

      害怕、凄然、无可奈何

      第二次

      帮妻子染发时发现要子的许多白发

      第三次

      无可奈何、成了负担

      第四次

      看到阳光下邻家老者满头白发,熠熠生辉

    2. (2) 一叶知秋,见白发而知岁月,本文通过白发写尽了发丝上的人生。小川不明白为什么第③④段将白发比作“落叶”“枯草”,文末却比作“芦花”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3. (3) 小川认为第⑤段划线句写得好,却说不出所以然,请你结合语境,分析给他听。

      人生的秋天和大自然的春天一样顽强。

    4. (4) 小川觉得下面两段话虽然都写到了母亲和母亲的白发,但在表达方式和表达的情感上是有所不同的,请你试着帮其分析。

      【甲】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怜悯。

      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选自吴伯箫《灯笼》)

      【乙】忽见母亲的一根头发被吹立起来,在夕照里竟然银亮银亮,是一根白发!这根细细的白发在风里柔弱摇曳,却不前倒下,好似对我召唤。我第一次看见母亲的白发,第一次强烈得感受到母亲也会老,这是多可怕的事啊!我禁不住过去扑在母亲怀里。

      (选自冯骥才《白发》)

三、作文(60分)
  • 7. 走进自然,心头一亮,发现了自然的美好;亲近他人,心头一亮,欣赏了他人的美德;遇到困难,心头一亮,找到办法克服了困难……心头一亮,就是提升,就是成长!

    请以“最美心头一亮时”为题,写一篇文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