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铜梁实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半期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90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7九上·铜梁期中)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qiè)     追(sù)     荒(miù)    (xián)为人知 B . (jiàng)   骨(hé)     意(qiè)    吹毛求(cī) C . (chāi)使    名(huì)    鞭(tà)     相形见(chù) D . (chuò)    (yǔn)落    污(suì)    (kè)尽职守
  • 2. (2017九上·铜梁期中) 下列成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 一代天娇        红妆素裹        断章取义        心无旁骛 B . 强聒不舍        言行相顾        弥留之际        恼羞成怒 C . 暗然失色        登峰造极       不屈不挠            自知之明 D . 不求甚解        舐犊之情        重蹈复辙        锲而不舍
  • 3. (2017九上·铜梁期中) 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置身在铜梁人民公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切都是那么美不胜收 B . 她从小就养成了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 . 聪明的重庆人因地制宜 , 依山建楼,跨水筑桥,让重庆呈现一种独特的美。 D . 十九大报告说,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对台湾领导人将把两岸关系引向何方拭目以待
  • 4. (2017九上·铜梁期中) 下列对作家作品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汇编,是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B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作者是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C . 鲁迅的小说《故乡》写“我”与中年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这里的“厚障壁”是指精神上的隔膜。 D .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美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小说通过叙述“我”的一家人对于勒叔叔态度的不断变化来反映那个时代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 5. (2017九上·铜梁期中) 下列句子中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

    ②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

    ③当然,想象不要太离谱,要尽可能遵循原作的思路

    ④其实,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也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尝试来获得

    ⑤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A . ①②⑤④③ B . ②①⑤④③ C . ⑤②④③① D . ②⑤④①③
二、语言表达
  • 6. (2017九上·铜梁期中) 请概括十九大报告选段的主要内容。

    10月18日,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三、综合性学习
  • 7. (2017九上·铜梁期中) 今年2月,我市“逐梦他乡重庆人”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活动拉开序幕,请你作为一名小记者参加本次活动。
    1. (1) 阅读下面材料,请你说说“逐梦他乡重庆人”这一活动有哪些意义。

      材料一:“‘逐梦他乡重庆人’的活动把我们身处各地的重庆人凝聚在一起,让我很感动!”身在北京的重庆妹子刘雨鑫了解了这次活动后感慨地说,“这是来自家乡的关怀,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家乡带来的亲切与温暖。”

      材料二:“我们希望通过走出去的重庆人在异地他乡奋斗拼搏的点点滴滴,与家乡人产生共鸣,为3300万重庆人民注入一点心灵鸡汤,来一场心灵互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波说。

      材料三: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蔡敏院长说:“很多在外地打拼的重庆人身上显露出敢干、吃苦、耿直等优秀品质。”他认为,此次活动对重庆人精神品质的宣传,将极大地激发重庆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也将直接提升重庆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

    2. (2) 主办方拟将前期采访到的“逐梦故事”编辑成册,请你完善下面的编写提纲。

    3. (3) 此次活动拍摄的宣传片需要配上一段简洁生动的文字,来表达家乡人民对逐梦他乡重庆人的深情(如牵挂、祝福、激励、赞美……),请你帮他们写出来。(50字左右)
四、默写
  • 8. (2017九上·铜梁期中)   古诗文积累
    1. (1) 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望江南》)
    2. (2) ,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3. (3) ,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
    4. (4) 今夜偏知春气暖,。(刘方平《月夜》)
    5. (5) ,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6. (6) 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醉花阴》)
    7. (7) 诗言志。我们可以从《渔家傲》中的“”体会到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可以从《破阵子》中的“”明白辛弃疾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五、文言文阅读
  • 9. (2017九上·铜梁期中)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下面小题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鹰击于殿上

      休祲降于天

      ③长跪而

      ④寡人

    2.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把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 B . 秦王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流咂千里”的场面,目的是用武力恫吓唐雎。 C . 唐雎不畏强暴,慷慨陈词,在这场弱国与强国的斗争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D . 唐雎以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严正立场和凛然正气。
    4. (4) 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六、现代文阅读
  • 10. (2017九上·铜梁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孤独的老乡

    夏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

    1. (1) 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

      高潮

      结局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2. (2) 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认同

    3. (3) 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他眼里着泪,点点头。

      ②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4. (4) 第⑰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5. (5) 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 11. (2017九上·铜梁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

        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①”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缺失战斗意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朱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

    【注】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

    1. (1) 请简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2. (2) 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 (3) 结合语境,说说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4. (4) 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⑥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进攻意大利时,为了出奇制胜,拿破仑派了一支部队翻越高山,经过一条冒险的“死亡之路”。每当部队遇到特殊困难,雄壮的冲锋号声就会响彻群山之巅。尽管在危险的攀登中到处充满了障碍,导致部队被拉长到30公里,但始终没有一个士兵掉队。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

    5. (5) 通读全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 文章开头引用拿破仑的名言,是专门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利剑与精神。 B . 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第①段提出问题,②至⑥段分析问题,⑦至⑧段得出结论。 C . 作者认为,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会有所提升。武器是灵魂和主宰。只有武器装备完美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战斗力。 D . 第⑧段画线句和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结尾处又出现,是再次发出号召,强调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意志、血性和精神。
七、命题作文
  • 12. (2017九上·铜梁期中)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命题作文

    纷繁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总是不乏或幸福、或愉快、或舒适的甜蜜感受。

    请以“几分甜蜜在心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④不得抄袭。

    (二)给材料作文

    阿伦尼乌斯是瑞典科学家,就是他创立了物理化学。年轻的时候,他发现了电离理论并把它告诉了母校的老师,却遭到了母校老师无情的讽刺,他的论文也被学校学术委员会否决。可是,阿伦尼乌斯始终充满自信。他把论文潜心修改后,寄给了欧洲四位有名的化学家,终于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其中一位化学家在给阿伦尼乌斯的信中说:“你是我见过的最执着最有才气的年轻人。”阿伦尼乌斯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继续丰富自己的电离理论,终于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自信,是成功的保障;为了获得认可,人要勇于推销自己;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肯努力有才华的年轻人要给予鼓励。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