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选项 | 意象 | 相关释义 | 相关诗句 |
家国情怀 | A | 一场春风 | 夜晚的春风带着悠扬的笛声,落满全城,思念家园啊。 | ①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B | 一件铠甲 | 战场之夜,寒风四起,铠甲上清冷的月光粼粼,保家卫国真伟大! | ② ,。——乐府民歌《木兰诗》 | |
C | 一片草木 | 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 ③ ,。——韩愈《晚春》 | |
D | 一声传语 | 诗人跃马前往西域,回望家乡长安城已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 ④ ,。——岑参《逢入京使》 | |
小结:古代文人面对家国,即使退居独处,置身田园,也要展现恬淡心情与高洁人品,王维在并无一人相伴的情况下,“⑤ ,。”与明月相趣,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展现中国人的独特情怀。 |
宣传部的小文负责制作宣传展板,下面是他为此次活动整理的材料,请你帮他进行审核。
火红的五月,是一首英雄的史诗;五月的日历,书写着(qiè ér bù shě)的奋斗历史。五月以劳动者的节日启幕,预示着一切因奋斗而美丽,荷锄挥汗投入热火朝天的耕耘才会有丰厚的收获。A.“五四”的风雷、“五卅”(kuánɡ lán),如同一首首反帝反封建的战歌,宣告着一个民族的觉醒。在这可歌可泣的斗争中,无数仁人志士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掀开了争取自由解放的新篇章。
五月的光荣,须用我们绚烂的青春续写。先辈的教诲历历在目:“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B.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锐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肩上的使命激励我们昂首阔步,勇往直前。我们坚信,青春之光在执着追求和(zhì sǐ bú xiè)的奋斗中会更加夺目!
前人肇始,后继不衰。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C.我们要不断焕发学习的热情,凝聚拼搏奋进的力量,传承英烈的精神。D.在新征程中,我们要明确目标、只争朝夕,将英烈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①qiè ér bù shě
②kuánɡ lán
③zhì sǐ bú xiè
明月 敬英灵 流泪 怀先烈 含情 清泉
你看锦绣江河,
那些岁月铭记了勇者。
风雨之后,千万次坚信过的
黎明从此来了!
英雄的身影,
是猎猎风旗,插遍祖国的大地;
英雄的故事,
是铿锵音符,谱成豪迈的壮歌;
英雄的品质,
是,。
原文
大概地说吧,A他只要有一百块钱,就能弄一辆车。猛然一想,一天要是能剩一角的话,一百元就是一千天,一千天!把一千天堆到一块,他几乎算不过来这该有多么远。B但是,他下了决心,一千天也好,一万天也好,他得买车!第一步他应当,他想好了,去拉包车。遇上交际多、饭局多的主儿,平均一月有上十来个饭局,C他就可以白落两三块的车饭钱。加上他每月再省出个块儿八角的,也许是三块五块的,一年就能剩下五六十块!这样,他的希望就近便多多了。他不吃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嗜好,没有家庭的累赘,D只要他自己肯咬牙,事儿就没有个不成。
批注:____
A“他”刚到城里不久,对生活充满梦想。
B就算一千天、一万天,他也要坚持,买车的决心多么坚定!
C吝啬、贪婪、爱占小便宜!如此挖空心思省钱、攒钱。
D突出了他对未来的信心,只要肯吃苦,就能买上新车!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陈元桂,抚州人。淳祜四年进士。累官①知②临江军。时闻警报,筑城备御,以焦心劳思致疾。开庆元年春,北兵至临江,时制置使③徐敏子在隆兴,顿④兵不进。元桂力疾登城坐北门亭上督战矢石如雨 , 力不能敌。吏卒劝之避去,不从。有以门廊鼓翼蔽之者,麾⑤之使去。有欲抱而走者,元桂曰:“死不可去此。”左右走遁。师至,元桂瞠目叱骂,遂死之。县⑥其首于敌楼,越四日方敛 , 体色如生。
(选自《宋史·陈元桂传》)
注:①[累官]积功升官。②[知]掌管。③[制置使]官名。④[顿]驻扎。⑤[麾]指挥。⑥[县]同“悬”。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 | 词语推断法:义不容辞 | |
⑵及鲁肃过寻阳 | 查阅字典法:①赶上;追上。②遭遇;遇到。③来得及。④等到;到了。(摘自《古汉语字典》) | (填序号) |
⑶但当涉猎 | 课内迁移法: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②县其首于敌楼,越四日方敛,体色如生。
元桂力疾登城坐北门亭上督战矢石如雨
材料一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尚、风格。家风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的举手投足中,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家庭成员起着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家庭。家风好,家道兴;家风差, 贻害子孙,家庭必衰。北宋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给家人提出了“自立、读书、清俭、行善”的八字家风,范氏后人代代恪守,
出了状元、进士数百名。还有,像孔子的“诗礼庭训”、诸葛亮的“诫子格言”、司马光的《家范》、朱熹的《朱子家训》等,一直规范、鼓舞着后人立身处世、成长成才。其中的诸多精华,值得发扬光大。
(选自《解放军报》2020 年 1 月 14 日,有删改)
材料二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出自《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什么意思? 当时的人有一个常规性说法,叫“天下国家”。意思是天下国家是一体的。怎么个一体法?天下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国家。当时中国已经有了“天下”的观念,要想拥有天下,必须把每个国家建设好。国家的根本是什么呢?国家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家庭。要想把国家建设好,就先要把每个家庭建设好。家之本在身,每一个家庭怎么建设好呢?每一个人“建设”好了,家庭就建设好了。所以,其实孟子讲的是身、家、国、天下这四位一体的关系。从个人角度讲,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把个人梦、家庭梦、国家梦结合在一起。从国家建设角度讲,就是要重视家庭建设,重视人民的幸福。把千千万万家庭都建设好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实现。
(选自央广网 2018 年 2 月 15 日,有删改)
材料三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几句简单的歌词,道尽国与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多次强调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千家万户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才能好。和睦的家庭、严正的家教、朴实的家风是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我们应该告诉新一代的少年儿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他们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而青少年承载着整个民族的希望。
我给孩子讲革命先辈的故事,孩子听得津津有味。虽然他现在还无法确切理解牺牲和奉献的意义,但我相信,让他尽早了解党史,感受英雄模范身上的浩然正气,有利于他在成长路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有责任把对党的忠诚根植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培养、教育好下一代,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一代的血脉和灵魂,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 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故事,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文化基因。孩子从小听着爱国故事长大,日后才能心怀家国,从前人手中接下建设祖国的接力棒,继续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我们要努力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让孩子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坚定爱国主义信念。
(选自《中国建设报》2020 年 9 月 1 日,有删改)
怀念一位志愿军老战士
徐鲁
①很多年没去鄂南嘉鱼县了。前不久,省作家协会安排去嘉鱼采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一次,应该有机会看一看多年未见的一位老朋友、老前辈、民间文艺专家谢忠告先生了。不料,一到嘉鱼,县政协的同志就告诉我说,谢老几年前就已经去世了。得知这个消息,我在心里难过了好些日子。
②有一个动人的画面,常常在我脑海浮现:狭窄的斗室里,一盏小小的台灯下,数叠高耸的稿件夹缝中,一位满头华发的孤身老人,正躬着脊背,全神贯注地校阅着一篇篇稿件。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铁画银钩、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③这位深情而执着的老人,这位从朝鲜战场上走过来的志愿军老兵,这位从此以后孜孜不倦地从事着群众文化工作的“老文化战士”,就是常年居住在嘉鱼县的谢忠告。我们那时候都称他为“老谢”。
④老谢是湖北省民间文艺界出了名的“机智人物”。这得益于他三十多年的民间文化的濡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北各地市的群艺馆和各县文化馆,都接受了采集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的任务。“三大集成”分别是民间故事集成、民间歌谣集成、民间谚语集成。
⑤我当时在与嘉鱼县同属咸宁地区的(后来划归了黄石市)阳新县文化馆工作,自然也全力参与了阳新县“三大集成”的采集和编辑工作。老谢当时是嘉鱼县文化馆副馆长,当嘉鱼县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的主编任务落到了他肩上时,他已是年逾花甲的人了。但他像一个老兵接到了上级命令一样,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下乡去了。
⑥我记得那些年里,有好几次,我去嘉鱼看他,有如“松下问童子”,“云深不知处”一样,文化馆里的人,谁也不知他是在哪一带“打游击”,很难找到他。有一次,好不容易找到了老谢。他给我讲了一些他的趣事,我记忆犹深。
⑦东吴古镇陆溪口,有位民间老艺人叫杨鹏。老谢常常和他结伴采风。两人凑在一起,一对“半有瞎子”两个“老顽童”。
⑧一天来风归来,天色已晚,老谢想要赶回县城去。杨鹏劝阻说:“回去还不是光棍一条?黑灯瞎火,明天再走吧!”
⑨老谢却摆了摆手,坚持说:“约好了今晚有作者来谈稿子的。”杨鹏只好执手相送。
⑩两个老顽童在夜晚布满泥泞的田埂上边走边谈,兴之所至,禁不住手舞足蹈。但乐极生悲,老谢一步踩空,整个人摔进了水沟里,眼镜没了,头部也摔伤了。杨鹏急着大声喊叫着,摸索了半天,先摸到了一只棉鞋,然后才摸到满身泥浆、满脸是血的老谢。天寒地冻,夜色漆黑。杨鹏赶紧为老友包扎好伤口,老谢套上透湿的棉鞋,磕磕碰碰连夜步行了20多里,总算赶回了县城。
⑪也正是这一次,他收集到了《长毛港》等几个很有价值的民间故事。同志们得知老谢受伤的消息,纷纷前来探望,老谢竟乐乐呵呵地说:“这有什么呢?打从抗美援朝起,我不就是这样泥里雪里、摸着滚着走过来的吗?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⑫按说,快要迈入古稀之年的人了,又是孤身一人,应该坐下来享享清福了。可他偏不服老。有时开会见面,我问他:“尊体近来可好?”他眨巴着眼睛,似乎要咂摸出某种“潜台词”来,笑着说:“托福,托福,昨天没死,就意味着今天还好好活着。”
⑬大半生的基层文化生涯,可谓阅人多矣,受人冷落、遭人白眼的境遇也委实不少。可他又常常为了事业而宠辱皆忘,乐此不疲。为了使三套民间文学集成早日出版,老谢可谓殚精竭虑。
⑭他跟我讲,有一天,他半夜里睡不着,爬起来给当时的县委领导刘书记写了一封长信,诉说出版经费的艰难。刘书记看完老谢恳切的长信,当即批了字,让财政局予以支持。刘书记还拿着他批了字的长信,对老谢说:“老谢,你眼睛不好使,我念给你听听吧。”仅仅这一句话,就把老谢感动得眼眶里噙出了泪水。他拿着批示,恭恭敬敬地给刘书记鞠了一躬。
⑮后来,当三大本厚厚实实、散发着墨香的新书送到全县各界的手上,老谢喜笑颜开。他说,捧着墨香扑鼻的新书,那些耿耿难眠的夜晚,那些鼻青脸肿的摔打,又算得了什么呢?
⑯老谢就是这样一个乐观和大度的人。当他满头华发,背着铺盖,翻山越岭跋涉在嘉鱼乡间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位老同志的工作,还受到过原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的表彰,湖北省首届民间文学“屈原奖”的领奖台上也曾出现过他的身姿。而当他俯身在昏暗的台灯下,铁画银钩地批阅着一篇篇来稿时,没有人会想到,一大批年轻的文学作者已从他编辑的文艺小报《蜜泉》上起飞,像山雀子一样飞向了全省和全国。不用说,老谢就是帮着他们“打过背包”、扶过他们踏上“战马”的人。
⑰这是一位老战士的华发雅歌,是一位“最可爱的人”的黄昏之献。这使我想到,一个人生命的魅力,也正如太阳的光辉,不仅在黎明时是绚丽多彩的,它在正午和黄登,同样也喷射出迷人的光华。
华发雅歌、黄昏之献 ——记文艺工作者谢忠告 有这样一位文艺工作者,他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守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他老当益壮、敢于担当,① (事件):他重信守诺、乐观坚毅,② (事件):他恪尽职守,乐于工作,半夜写长信争取出版经费,在书顺利出版后喜笑颜开;他认真负责、默默无闻、乐观大度……,③(事件)⋯⋯他就是文艺工作者谢忠告,他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
狭窄的斗室里,一盏小小的台灯下,数叠高耸的稿件夹缝中,一位满头华发的孤身老人,正躬着脊背,全神贯注地校阅着一篇篇稿件。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
或许有一个人就是你的一盏灯,照亮了你的天空;或许有一本书、一句话点亮了你的智慧。
以“致敬我心中的那盏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⑵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⑶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⑷字数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