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烧瓶内盛少量水。给瓶内打气,在瓶塞未跳起前,瓶内气体的内能(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这是通过(选填“热传递”或“做功”)改变了瓶内气体的内能。
(2)继续打气,当瓶塞跳起时,观察到瓶口有“白雾”出现。这是因为瓶内气体对外做功后,内能(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瓶内气体中所含的水蒸气放热成了小水珠。这一过程中,瓶内气体的内能化成了瓶塞的能,这是通过(选填“热传递”或“做功”)改变了瓶内气体的内能。
(2)如图所示,电压表的分度值为V,读数为V;
(3)某电流表有两个量程,大量程是0~9A,小量程数字看不清。兰兰同学为了探究电流表的小量程是多少,她先用大量程测一较小的电流,其示数如图甲所示;再改用小量程测同一电流,指针指在图乙的位置。则:
①她测得的电流值是A;
②电流表的小量程为0~A。
实验次序 | I/A | ||
1 | 0.20 | 0.20 | 0.40 |
2 | 0.18 | 0.18 | 0.36 |
3 | 0.16 | 0.22 | 0.38 |
4 | 0.14 | 0.20 | 0.34 |
(1)同桌提醒小钰图中少连接了一个元件是,小钰改正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原因是。
(2)上表中、、I分别为通过、和干路的电流,测量出表中的1、2组数据后,小钰得出了并联电路各支路电流相等的结论,不足之处是,改进实验后测出了表中3、4组所示的数据,经过分析后得出了并联电路中电流的普遍规律:(用I、、表示)。
(3)在本实验中进行多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填字母)。
A.寻找普遍规律 B.减小实验误差
(1)该电路属于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
(2)电流表A1、A2的示数分别是多少?
(3)通过灯L1的电流多大?
(1)水吸收的热量;
(2)消耗的天然气完全燃烧故出的热量;
(3)该热水器的效率。
物质 | 质量/g | 初始温度/℃ | 加热时间/min | 最终温度/℃ |
液体1 | 50 | 20 | 5 | 45 |
液体2 | 50 | 20 | 5 | 68 |
(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温度值是℃,本次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2)实验中,用间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少的物质是,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填“液体1”或“液体2”)的吸热能力较强。物理上用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吸热能力。
(1)小明将两只不一样的灯泡串联在同一电源上,有一只灯泡发出了很强的光,而另一只灯泡却发出较暗的光,同学们议论纷纷,你认为正确的是;
A.发光强的灯泡中的电流大 B.发光暗的灯泡中的电流小
C.两灯中的电流一样大 D.发光暗的灯泡可能没有接触好
(2)做实验时需要6V的电源,则要用节干电池串联,或用节蓄电池串联才行;
(3)同组的小丽在实验中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她实际用0~3A的量程进行测量,但是她发现这一量程的刻度不够清楚,于是她从0~0.6 A的量程中读出指针的示数是0.46 A,你判断她实际电路中的电流值是;
(4)如图所示的电路中,A、B两端导线材料和长度相同,A处导线直径小于B处导线直径,通过A处和B处的电流的关系是(填“>”“<”或“=”);
(5)小明按如图连接好电路,正确操作后,测得a、b、c三处的电流记、、
实验次数 | |||
1 | 1.2 | 1.2 | 1.2 |
2 | 2.5 | 2.5 | 2.5 |
3 | 1.8 | 1.8 | 1.8 |
分析表中数据可总结得出结论:。
超导现象
通常情况下,导体都有一定的电阻,因而电流流过导体时,由于阻碍而发热就会造成能量的损耗。但科学家们发现,某些导体当其温度下降得足够低时(例如铝的温度达到﹣271℃时),其电阻会变成零,这就是超导现象。利用超导现象,有科学家作出这样的假设(如图甲)中通入一定的电流I,该电流会在超导环内永久环流而不衰减。
(1)超导体在超导状态下的导电能力要比导体(选填“强”或“弱”);
(2)现在超导体还不能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要达到超导状态,对于这一环境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
(3)某种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图乙是其电阻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t2时刻的电阻比t1时刻(选填“大”或“小”),t2时刻的温度比t1时刻(选填“高”或“低”)。
(4)假如科学家研制出常温超导体,则它最适合应用于下面哪种情况?。
A.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丝
B.高压输电线
C.电饭煲
D.电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