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km=m=nm。
,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音调、响度、音色),它(有、没有)吸收和减弱噪声的作用。
扬尘监控系统 噪声:77.0 PM2.5:97.0ug |
(1)拨动钢尺,看到了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钢尺另一端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小华的实验操作存在的问题是;
(2)如图所示,小华纠正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再次拨动钢尺,看到钢尺的振动,同时听到了钢尺发出的声音,接着减小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钢尺,小华看到钢尺的振动变(“快”或“慢”),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填“变高”、“不变”或“变低”),说明音调与(“振幅”或“频率”)有关。
(3)小华减小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钢尺过程中,还发现钢尺发出声音的响度明显变大,这是因为。
A.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响度越大
B.振动频率越低,声音的响度越大
C.振动幅度越小,声音的响度越大
D.两次实验没有控制钢尺的振动幅度相等。
(1)为确保实验顺利完成,需在光线较(选填“暗”或“亮”)的环境中进行,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2)实验中两支蜡烛要完全一样,目的是为了;
(3)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观察发现:玻璃板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①、②、③三幅图中,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入射角α | 0° | 15° | 30° | 45° | 60° |
反射角β | 0° | 15° | 30° | 45° | 60° |
折射角γ | 0° | 11.3° | 22.1° | 35.4° | 40.9° |
(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和现象;
②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且折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2)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是否存在不足?答:;请简要说明理由:。
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
现如今指纹识别TouchID已经成为智能手机上的标配。随着黑科技——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SenseID的出现,屏下指纹的全面屏手机变得越来越普及。传统的指纹识别原理是电容式信号感测,手指的微电场与电容传感器之间形成微电流,指纹嵴与峪(波峰与波谷)间会有高低电容差,这也是描绘指纹图像的基础。超声波指纹技术是通过发射超声波扫描手指的指纹,并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分析得出指纹的信息。其优势在于超声波具有穿透材料的能力,能够穿透由玻璃、铝、不锈钢、蓝宝石或塑料制成的智能手机外壳进行扫描。此外,超声波扫描能够不受手指上可能存在的污物影响,例如汗水、护手霜或凝露等,从而提供一种更稳定、更精确的认证方法。另外,超声波能直接穿过皮肤表层,识别出传统指纹技术无法识别出的3D指纹特征,包括指纹脊线和汗毛孔等。这样能够产生细节丰富,难于仿制的指纹表面图。
(1)超声波指纹识别系统能置于手机内部,不占用手机外表面的位置,是因为超声波具有较强的能力。
(2)在15∘C的空气中,超声波传播的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次声波传播的速度。当超声波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时(选填“会”或“不会”)有一部分被反射回来形成回音。
(3)超声波指纹识别系统利用了仿生学原理,它模仿了下列哪种生物?答:
A.蝙蝠 B.猫 C.狗 D.大象
(4)超声波能够识别指纹是利用了超声波能够(选填“传递信息”或“传递能量”)。
(5)某次超声波指纹识别系统在发出超声波时,遇到手指上A、B、C、D、E五个位置,并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ms、0.16ms、0.30ms、0.14ms、0.30ms。根据时间,求出手指与手机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制出指纹的大致形状,则该处指纹的大致形状如下图中的
A. B. C. D.
a.与树叶形状有关,光斑是树叶的影子;
b.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有关;
c.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可确定猜想a (填“合理”或“不合理” )。
(2)为验证猜想b,小明让带孔卡片离地面白纸较近,如图甲所示,发现白纸上的光斑都是圆形,说明小孔成像时的形状与小孔形状 (选填“有关”或“无关” )。
(3)为验证猜想c,如图乙,让带孔的甲纸板离地面白纸的距离不变。让乙纸板向左运动,使孔径越来越小,你觉得选 图实验最科学。
(4)研究表明:树荫下的圆形的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所成的 像(选填“实”或“虚”),这些圆形光斑的大小不同是由于 不同造成的。
(1)探究凸透镜的焦距与其制造材料的关系时,应选取 两个凸透镜进行实验;目的是控制 等因素相同,仅改变 。
(2)探究凸透镜的焦距与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的关系时,应选取 两个凸透镜;让与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两个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处(图乙),由此得到的结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