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甲、乙为两种不同的病毒,经人工重建形成“杂种病毒丙”,用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就是A,B,C,D中的( )
选项 | 放射性 | S元素 | P元素 |
A | 全部无 | 全部35S | 全部31P |
B | 全部有 | 全部35S | 多数32P,少数31P |
C | 少数有 | 全部35S | 少数32P,多数31P |
D | 全部有 | 全部35S | 少数32P,多数31P |
①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②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的情况依次是( )
噬菌体 | 细菌 | |
DNA或脱氧核糖核苷酸 | 32P标记 | 31P标记 |
蛋白质或氨基酸 | 35S标记 | 32S标记 |
用杂合病毒去感染烟草,结果是甲、乙烟叶上出现的分别为病毒病斑和病毒病斑.
Ⅰ图中过程①表示.过程⑤采用的是技术,培养基中除含有卡那霉素及植物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外,还必须添加,以保证受体细胞能经培养再生成植株.
Ⅱ过程⑤利用的原理是,经过过程得到愈伤组织.
Ⅲ用凝胶色谱法分离目的基因蛋白时,在色谱柱中移动速度较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较小.
A.14C和18O B.35S和32P C.14C和32P D.35S和18O
①测定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较短,有部分噬菌体,仍存在于;
②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也有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
①配制适合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作为合成DNA的原料;
②;
③在培养液中提取出所需要的T2噬菌体,其体内的被标记上32P.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