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②帝国主义和人民大众、封建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③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没有一种被人民接受
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①是党带领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 ②要植根人民,走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
③就可以解放思想,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④要坚持党的领导,形成求真务实的氛围
①党中央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②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
③党以作风建设为统领,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④中国共产党具有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作用
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我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这一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不动摇
③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道路
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①党坚持科学执政,按客观规律执好政、掌好权
②党不断运用理论创新,提高党的行政能力
③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④党坚持民主执政,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①我国民主是全体公民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②中国民主建设智慧和方案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
③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
④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民主理论
①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②是因为对敌对分子的专政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③反映了我国的国家职能与我国的国体相适应
④说明公安机关履行专政职能,维护国家稳定
①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决定 ②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④将党的主张依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①国家主席作为国家机关有权制定和修改法律 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最高立法权
③我国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立法的质量 ④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程序和机制日趋完善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积极行使决定权,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
②坚持民主与集中统一的制度能够有效推动湿地保护治理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积极行使监督权,督促地方积极开展湿地保护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发挥法律监督机关作用,负有监督法律实施的职责
①省市县三级政协加强协调联动高效履职 ②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爱国两大主题协商
③政协开创多党合作新路径着力增进共识 ④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①畅通了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渠道 ②充分发挥了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
③使人民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④说明人大代表履行人民群众代言人的职责
①有利于人大代表在基层社区行使国家权力
②能促进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③可以助力所在地方的政府改进和加强工作
④能够赋予人大代表更多的职权为人民服务
①拓展协商议政深度,共谋发展良策 ②强化自身履职意识,积极建言资政
③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赋能决策执行 ④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提高监督实效
①协商民主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②我国政党制度具有凝聚共识的优势
③政协通过民主监督助力高质量发展 ④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
①厚植宗教人士爱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②坚持宗教与教育相结合,保障信教群众的信仰自由
③增强宗教人士法治观念,引导信教群众遵守法律法规
④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
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得以增强
②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③形成了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④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具有优越性
①用法治思维和方式维护自身利益 ②运用民主方式管理本村日常事务
③行使了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④创新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形式
①能够激发群众自治活力,凝聚基层治理的合力 ②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凝聚力
③创新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提升自治效能 ④助推政府公共服务事项下沉基层,提升服务质量
①古代中国关于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中华法系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
③今天我国的法治状况是由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特点所决定的
④今天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我国法律是维护和实现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②坚持依法治国是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根本政治保证
③我国公民的言论自由与法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④我国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①法具有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
②我国已经健全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③有法可依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④法治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①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②要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③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④要强化法治文化对道德的支撑作用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全面阐释,再到今年全国两会上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新要求。
2024年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的热点。代表委员们围绕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加紧调研走访,集中视察,形成提案上交今年两会。如全国人大代表韩杰才: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特别重要;民主党派提案围绕新质生产力,从加快科技、产业、发展方式、体制机制、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全国政协委员蒋颖今年向全国两会提交了题为《关于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体系》的提案,她表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体系的运转效率是关键。两会结束后不久,代表委员们的一些优秀提案、建议被国家采纳。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我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优势。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保护黄河,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毛泽东“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习近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心系黄河治理,为黄河治理倾注毕生心血。在百年治黄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发生着深刻变化。由区域性表象治理到全面系统的“治本”,由局部治理到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多措并举最终改写了治黄历史,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看有哪些事要办好、哪些事必须加快步伐办好,治理好黄河就是其中的一件大事。”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只有系统解决黄河流域治理面临的难题才能真正实现“黄河宁,天下平”的美好愿望。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近年来,烟台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重农强农惠农作为履职行权的重中之重,谋划实施一系列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烟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市贡献智慧和力量。
用法治力量守护乡风乡韵
市人大常委会从加强法治建设入手,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不断擦亮乡村振兴的“蔚蓝底色”。在立法过程中,坚守生态优先原则,先后制定了《烟台市海岸带保护条例》《烟台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高标准完成立法后评估和法规实施情况检查。开展乡村振兴促进法执法检查,市人大常委会采取实地检查和委托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所有涉农区市进行随机抽查、突击暗访,助推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代表联络站情系“三农”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建、管、用”并举,在全市162处镇街全部设立代表联络站,实现各级人大代表编组进站全覆盖,畅通了代表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烟台市人大代表赴某村开展联系服务群众活动,了解到“菜贱伤农”情况后,展开实地调研,联名提出《关于提升农民网上销售能力多渠道解决销售难问题的建议》。市商务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积极回应,摸排蔬菜滞销情况、帮助对接市场、强化流通服务,有效缓解了农民卖菜难。人大制度优势实打实地转化为服务群众的“暖心事”。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知识,说明烟台市人大常委会是如何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是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专门性法律。某中学高一年级的李山同学特别关注该法,搜集了以下资料:
2022年5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列入常委会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2023年4月26日至5月25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1734位网民提出的3285条意见,收到来信61封。
2023年6月26日:草案第三次审议稿拟增加规定无障碍环境建设应当与适老化改造相结合等内容。明确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的重点群体是残疾人、老年人,同时强调惠及全体社会成员。规定无障碍环境建设应与适老化改造相结合,遵循安全便利、实用易行、广泛受益原则。
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