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6-17 浏览次数:26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0分)
  • 1. (2024八下·信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二个月的语文学习,可谓精彩而丰富。我们徜徉在一幅幅新奇而美妙的民俗风情画卷里,感受着多样的生活方式,多彩的地域文化,鲁迅的《社戏》,带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虽然戏台上的戏十分热闹,但是那洁月光下的一路玩耍、一路情谊才是迅哥儿真正怀念的,贺敬之的《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展现了陕北特色的景观与人情,语言质朴,情感热烈。刘成幸的那场(   )安塞腰鼓(   )则击打得气势磅    ①    (bó),    ②    (   )我们也通过一篇篇古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我们还诵读了《诗经》,学习了比兴手法,体会了细腻真挚的古人的美好情感,感受了先秦古诗重幸叠句的韵律之美。

    1. (1)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填入横线处①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jiáo   搏 B . jiǎo   搏 C . jiáo   礴 D . jiǎo   礴
    2. (2) 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
      A . 惊心动魄 B . 跌宕起伏 C . 震撼人心 D . 抑扬顿挫
    3. (3) 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4.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感受了先秦古诗重章叠句的韵律之美,体会了古人细腻真挚的美好情感。 B . 体会了细腻真挚的古人的美好情感,感受了先秦古诗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 C . 感受了细腻真挚的古人的美好情感,体会了先秦古诗重章叠句的韵律之美。 D . 体会了细腻真挚的古人的美好情感,感受了重章叠句的先秦古诗韵律之美。
  • 2. (2024八下·信丰期中) 五四青年节就快到了,小郡撰写了一些跟“五四”主题有关的演讲草稿,请帮助他将这些草稿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

    ①一方面,这个伟大的时代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②而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 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③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

    ④在今天,新时代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肩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使命。

    ⑤另一方面,时代呼唤担当,需要广大青年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为时代发展进步注入强大青春动力。

    A . ④①⑤②③ B . ④①⑤③② C . ③②④①⑤ D . ③④①⑤②
  • 3. (2024八下·信丰期中) 在年级举办的“漫步古代诗文,感受先贤情怀”主题活动中,有一个根据名家作品对对子的内容。现在请你根据所给的上联,选择合适的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白居易游钱塘湖,喜看早莺争暖树         下联:____

    A . 柳宗元游小石潭,凄神寒骨景幽邃 B . 陶渊明构桃花源,美好理想千古慕 C . 王安石登飞来峰,浮云难掩赤子心 D . 文天祥过零丁洋,甘愿丹心照汗青
二、古诗文阅读和积累(20分)
  • 4. (2024八下·信丰期中)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释】①林逋是杭州孤山的隐士,来此游览,写下他的观感。此诗就是其中的一首。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从山写起“不可尽”写出山之大,“秋”点明时令。 B . 颈联写鸟飞到树荫下,落日照着山林,乱蝉声噪,时间流转,层次分明。 C . 尾联遐思悠悠,意境优美,空山寂静,无人与作者享受秋夜雨打芭蕉的情韵。 D . 全诗饱含作者对洞霄宫美景的喜爱,也流露出作为隐土的清高和傲骨。
    2. (2) 请分析颔联写景有怎样的特点。
  • 5. (2024八下·信丰期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 , 是以为墟也。”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

    (节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郭氏:姓郭的家族。②墟:荒废的城址。③曷为:为什么。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善         其

    2.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

      ②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

    3. (3) 管仲说齐桓公为“亦一郭氏也”的原因是什么?
  • 6. (2024八下·信丰期中)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
    1. (1) 好朋友即将转学到外地,离别之际依依不舍,你可以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来安慰他。
    2. (2) 《蒹葭》中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起笔就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的诗句是“”。
    3. (3) 《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句子是:“”。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 7. (2024八下·信丰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亚洲象四肢粗壮,几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它体型庞大,雄性肩高可达3.2米,体重可达5.4吨。亚洲象有着很高的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更有堪比人类的记忆力,它们能精准记住大面积区域内食物和水源的位置。亚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时,它们都能在丛林中开辟新的“象道”,偶尔也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

    ②在西双版纳,1991-1995年,有30头亚洲象因偷猎致死。1996-2005年,亚洲象得到严格保护,中国境内的大象基本摆脱了被猎杀的厄运。人象冲突的焦点,已经从盗猎和杀戮,变成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摘编自刘东黎《观象》)

    材料二:

    ①2021年,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迁移,进入昆明。在当地政府的柔性引导和细心呵护下,终于,它们在外“游荡”数月后,向南跨过元江,重返家园。

    ②这群陆地“巨无霸”的大胆行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有日本媒体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详细介绍这次长达数百公里的“奇幻旅行”,称“中国政府对迁移中大象的呵护令人印象深刻”。而网友则表示:“逛吃逛吃,一路溜达,大象之旅诠释了什么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③显然,“野象北移”事件已经成为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努力,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美丽的中国,看生机如此盎然》,《光明日报》)

    材料三:

    生物多样性不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一方面,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另一方面,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摘编自《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现如今中国境内人象冲突的焦点已不再是盗猎与杀戮。 B . 2021年,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的“奇幻旅行”,路途远,历时长,引人注目。 C . 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D . 亚洲象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的时候,往往借用人类在丛林中开辟的道路作为“象道”。
    2. (2) 文中材料一画横线的语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说其作用。
  • 8. (2024八下·信丰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会“行走”的瀑布

    刘汉斌

    ①瀑布,也叫河流跌水,是河流演化中一种常见的形式,也是河流演化的一个阶段。大部分河流在形成演化中都会形成瀑布,然后逐渐退缩,到最后夷平,然后进行新一轮的退缩与循环。在我们看来,这其中的退缩就是瀑布在后退:不过,由于人类的生命太过短暂,在河流演化史中只占短短的几十年,导致人类无法以肉眼窥见瀑布的后退。幸好,古人用文字帮我们记录了下来。以壶口瀑布为例,《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凿河导流时,孟门紧连壶口,而今天的孟门在壶口瀑布下游约5000米处。在几千年的时光中,壶口瀑布从孟门逐渐退缩到目前的位置。假如时间按5000年计算,那么壶口瀑布“行走”的速率就是每年1米。

    ②原来,这一切都是河流溯源侵蚀的杰作。河流为什么会发生溯源侵蚀呢?

    ③这是因为河流在形成演化过程中由于构造抬升或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会形成一个个河道断面或者河道台阶;之后,随着河流的演化,河水会逐渐磨平或者说夷平这些断面。河流磨平或者夷平这些断面的过程就是溯源侵蚀的过程。这些断面或者台阶在地貌上的表现就是瀑布,它们在地质上又被称为河流的裂点。换句话说,河流的溯源侵蚀是以河流裂点后退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我国的壶口瀑布、黄果树瀑布、云台山瀑布无不如此。必须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瀑布都是裂点。如庐山瀑布,只是庐山山麓的季节性水流,并不是河流的裂点。

    ④那么,裂点的地质作用又有哪些呢?裂点在河流地貌中较为常见,它们在河道中常以急流、跌水、瀑布等形式出现,对河流地貌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理想条件下,河流河床的纵剖面为一条平缓圆滑的下凹曲线;但当构造抬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面相对下降时,河床会突然抬升,形成一个新的侵蚀基准点,并由此开始溯源侵蚀。新形成的较陡的河段和早期形成的平缓河段之间的缓陡坡段间的转折处即成为裂点。裂点的出现表明河流开始溯源侵蚀,裂点的后退则标志着溯源侵蚀的过程,裂点的消亡即代表河流溯源侵蚀结束。河流溯源侵蚀的结果就是河流的加宽、加深与延长。像黄河壶口段“十里龙槽”的出现,就是黄河溯源侵蚀导致河道加深、延长的结果。

    ⑤回顾壶口瀑布的历史,你会发现,大约100万年前,壶口瀑布并不在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交界处,而是远在下游65千米的龙门。由于地壳运动,龙门岩层发生断裂,形成东西方向的断层,自北向南流淌的黄河水在经过断层时形成了瀑布。自形成开始,河水裹挟着泥沙,就像一块流动的砂纸,不断打磨河床的台阶,使得瀑布的基点一直往上游移动。换句话说,每一秒壶口瀑布都在发生着变化。据估算,在溯源侵蚀作用下,壶口瀑布仍以每年三四厘米的速度不停向上游移动。

    ⑥孟门曾经是昔日壶口瀑布所在的位置。由于溯源侵蚀,裂点不断沿河向上游推移,壶口瀑布下的深潭由此延伸成“十里龙槽”。如今,这段黄河的裂点已到达龙王辿,即今之壶口瀑布:而孟门山就是较近地质时期裂点后退与河流下切时遗留在河床的两个石岛,壶口瀑布、“十里龙槽”乃至孟门山,都是黄河水流冲刷出来的。

    ⑦未来,随着继续的溯源侵蚀,黄河壶口段的河道将继续加宽。到那时,“十里龙槽”将不复存在,而壶口瀑布也将最终消亡。

    (选自2023年第3期《百科知识》,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文中的相关知识可知,《尚书·禹贡》记载的壶口瀑布的位置,与课文《壶口瀑布》(梁衡)所描写的壶口瀑布的位置相距约5000米。 B . 河水夷平的断面或者台阶在地貌上的表现就是瀑布,在地质上又被称为河流的裂点,因此,我国的每一条瀑布都是河流的一个裂点。 C . “据估算,在溯源侵蚀作用下”中的“据估算”表示不确切,是推测或估计,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 本文与《恐龙无处不在》都运用了逻辑顺序,都是从现象到本质再到具体分析。
    2. (2) 第①—③段是怎样将“河流溯源侵蚀”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3. (3) 假如你是学校此次去壶口瀑布研学的一位小导游,当你说到“《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凿河导流时,孟门紧连壶口,而今天的孟门在壶口瀑布下游约5000米处。”前来研学的同学表示对于此句话很困惑,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解答。
  • 9. (2024八下·信丰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芳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楣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楣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透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1. (1) 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与艾草有关的几件事。
    2. (2)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
    3. (3)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用民谣引出家乡端午的习俗,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勾起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B . 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描写艾草,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 C . 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意蕴美。 D . 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写往事,抒发感悟,语言隽永,感情真挚。
    4. (4) 文中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某段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四、名著阅读(10分)
  • 10. (2024八下·信丰期中)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 . 作为一部学术类著作,《经典常谈》里有作者本人的学术主张,也介绍了当时学界对于相关古典书籍的前沿见解,是一本颇有新意的书。 C . 《经典常谈》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D . 《经典常谈》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 11. (2024八下·信丰期中)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1942年受著名学者杨振声鼓励而写的一部著作,共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的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放在首篇。
  • 12. (2024八下·信丰期中)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法,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请根据你的阅读经验,以《经典常谈》为例谈谈怎样进行选择性阅读。
五、写作(50分)
  • 13. (2024八下·信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杨绛先生有言:“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一本好书定会引起我们的感受和感悟,好的影视作品也是如此。在读书、观影的过程中,你一定有诸多的所思所想。如果我们能将它们记录下来,并含英咀华,用心感受,方能使书页、光影中的世界真正走进我们的内心,走入我们的生活,这才是读与观真正的意义。

    请自选一部文学或影视作品,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读(观)后感,题目自拟。要求: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