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物流成本不断降低
②发展新动能在增强
③工业规模逐步扩大
④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①释放消费和投资的潜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②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③引导居民增强节俭意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④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推动产业加快升级
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全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②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增进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奠定改善民生的坚实基础
④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
①扩大对外投资,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②完善制度规则,提高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③全面放开市场,推动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④深化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①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②丰富基层群众自治形式
③健全基层政权治理体制
④巩固党的长期执政根基
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形成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③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④保障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权
①巩固相关国家的结盟友好关系
②引领经济全球化朝新方向前进
③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
④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公正合理
①在坚定自信中推动传统文化守正创新
②在继承基础上激发传统文化时代活力
③在交流交融中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④在创新表现形式中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①着眼于事物整体性,用综合思维方式认识和处理问题
②重视部分的作用,努力让事物各个部分的功能最大化
③立足于关键部分,发挥其对事物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
④优化事物的内部结构,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①繁荣文化市场,满足村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②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③推动文化经济化,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④双翼共振,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
①对黍稷起源认识日益清晰体现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
②人们知识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对黍稷起源认识的分歧
③黍稷起源问题随人类认识能力提高而具有了确定性
④对黍稷起源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要通过实践检验
①发挥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②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③变革生产关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④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作为最先进的隧道挖掘机械工具,盾构机凭借快速、方便、安全等优势,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市政、水电等多种基建工程中,盾构技术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盾构机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其研制涵盖机械、力学、液压等数十个领域,精密零部件总数超3万个。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盾构机高度依赖国外进口,严重影响了我国基建的效率和发展。21世纪初,我国将土压平衡盾构关键技术研制列入“863计划”。2008年,中国首台具有自主产权的复合式盾构机诞生;2014年,矩形盾构机成为首个国产异形掘进机走向海外的案例;2023年,我们自主掌握了主轴承从材料、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盾构机100%国产化。目前,我国盾构机上下游企业已有上千家,国产盾构机在施工中表现出了较高的性价比和可靠性,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正成为继“中国高铁”之后中国高端智能制造装备“走出去”的又一张“金名片”。
结合材料和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实现盾构机完全国产化的重要意义。
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打好“组合拳”,持续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监督工作。在湿地保护法实施一周年之际,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检查组赴6个省20个地市,召开9次座谈会,听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汇报,实地检查60个单位和项目。在10月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听取审议了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湿地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听取了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三部门关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在同一领域同步听取审议“一府两院”三个专项工作报告,并围绕同一主题开展专题询问。此外,常委会还紧扣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对可再生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全面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监督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河北省曲周县,曾经近40%耕地都是盐碱地。“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是历史上曲周的真实写照。1973年,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们来到曲周,开始了治理盐碱的战斗。他们查阅大量文献,寻访地方干部群众,对盐碱地的土壤和水质进行化验,摸清了当地地下水盐运动规律,总结出半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水盐运动”理论,提出了从地下碱水入手,以“浅井深沟”为主体,农林水并举的综合治理方案。经过不懈奋斗,到1980年代末,曲周28万亩盐碱地得到全面综合治理,全县粮食单产由1972年的每亩73公斤增加到1988年的每亩237公斤。同时,旱涝碱咸治理成果走出曲周,推动了我国涉及3.8亿人口、4.7亿亩耕地的低产田治理。
进入21世纪,曲周人民又面临水资源紧张、农业生产资源环境代价大等难题。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又来到曲周。他们在乡村建起“科技小院”,聚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同时开展成果普及和转化;他们对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会用无人机,也会直播带货。自2009年以来,曲周科技小院研究、引进25项关键技术,使全县40多万亩小麦玉米每年增产2000万公斤,农民增加收入4000万元以上。“科技小院”的核心理念是:实和思。实是头顶帽子下地,首先成为农民;思是把农民的田地放在自己心里。在科技小院,学生是研究生,要搞研究、写论文;也是老师,要给农民讲课;还是技术员,要下田指导农民。曾经寡言内向的学生,如今面对几百个老乡能自信大方地讲两小时;有的学生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到洗衣做饭样样精通,惊呆了来探望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