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等3地2024年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4-06-21 浏览次数:5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在下面各题的备选答案A、B、C、D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4·蔡甸模拟)  2022年央视春晚舞台,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亮相。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迄今为止已出土2000多件完整器物。其中铜尊、铜壘、玉璋、玉琮等众多文物显示蜀地与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紧密联系。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 )

    A . 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B . 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 C .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D . 大面具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
  • 2. (2024·蔡甸模拟)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
    A . 以法治国,巩固统治 B . 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C . 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D . 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 3. (2024·蔡甸模拟)  在历史故事分享会上,同学们讲述了唐朝文成公主入藏、辽宋澶渊之盟、元朝回族的形成等故事。这场故事会最恰当的主题是( )
    A . 中外交流 B . 经济繁荣 C . 政权并立 D . 民族交融
  • 4. (2024九下·海口模拟)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岳飞、辛弃疾在各自的词中表达的共同情感是( )
    A . 豪迈的报国之情 B . 浓郁的思乡之情 C . 飘逸的山水之情 D . 凄婉的惜别之情
  • 5. “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这段材料评价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五四运动
  • 6. (2024·蔡甸模拟)  秋收起义以后,毛泽东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这里的“星星之火”指的是( )
    A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 . 中央革命根据地 C .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D .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 7. (2024·蔡甸模拟)  数据统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表是《敌后战场抗击日军情况统计表》,该数据表明( )

    年度

    敌后战场抗击日军兵力(人)

    抗击日军兵力百分比

    1938

    400 000

    58.8%

    1939

    540 000

    62%

    1940

    470000

    58%

    1941

    460000

    75%

    1944

    468900

    64%

    1945

    758700

    69%

    ——数据来源《中国现代史纲要》

    A .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 B . 两党团结协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保障 C .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不断提高 D . 中国共产党为战后指明奋斗方向
  • 8. (2024·蔡甸模拟)  张明同学做的历史单元笔记中有“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关键词,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 侵略与反抗 C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 . 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 9. (2024八下·彭阳期末)  同学们要在暑期实地开展“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主题研学活动。他们应去( )
    A . 北京 B . 深圳 C . 上海 D . 武汉
  • 10. (2024·蔡甸模拟)  图片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下列图片体现的共同内容是(    )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一国两制”构想
  • 11. (2024·蔡甸模拟)  阿拉伯数学家正确阐述了正弦和余弦、正切和余切;阿拉伯最著名的化学家伊本·哈扬科学阐述了煅烧和还原,还能配置硫酸和硝酸。材料表明阿拉伯( )
    A . 推动古代文明交往 B . 自然科学成就显著 C . 文学作品影响深远 D . 文化内涵异常丰富
  • 12. (2024·蔡甸模拟)  “在1866年发明自励式直流发电机和电动机之后,西门子公司不失时机地把电力机车推入市场;1880年开发首台电梯;1881年生产出首辆有轨电车;1882年研制成功首辆无轨电车;1898年发明电动机车。接踵而来的一系列创新产品使西门子公司‘一览众山小’地雄踞于世界电气领域、通信领域的巅峰地位,无人可比。”这说明( )
    A . 美国成为科技革命的中心 B . 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C . 英国丧失了工业优势地位 D . 技术进步促进了科学发展
  • 13. 构建思维导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上图中▲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 . 《权利法案》 B . 启蒙运动 C . 马克思主义 D . 十月革命
  • 14. (2024·蔡甸模拟)  当今世界上,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多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呼声越来越高。这反映了( )
    A . 两极格局的形成 B .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 . 不结盟运动兴起 D . 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非选择题
  • 15. (2024·蔡甸模拟)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博大内涵。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1. (1) 【精神印记·思想激荡】

      材料一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子曰:“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

      ——《论语》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

    2. (2) 【政治印记·制度留痕】

      材料二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摘自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唐代实行了什么制度?与前朝相比说说这一制度的“进步性”?

    3. (3) 【物态印记·技术创新】

      材料三 “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

      ——培根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宋代改变世界的三项科技发明中任选一项,说说它曾是怎么改变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的。

  • 16. (2024·蔡甸模拟)  【中国式发展道路】
    1. (1)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各种政治力量轮番尝试,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引进西方制度的探索,无不以失败告终,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摘选自俞祖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1840-1919年中国在技术、制度和思想方面探索的重要历史事件。

    2. (2) 材料二 中国式发展道路与西方发展道路的比较:

      欧美

      中国

      角度1

      发展道路:①走殖民扩张的道路

      相关史实:三角贸易;鸦片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发展道路:②

      相关史实: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角度2

      民主道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资本主义民主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

      民主道路:人民民主专政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角度3

      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就是指由西方文明所主导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其本质就是以西方文明为内核,融合了现代工业发展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

      中国是以中华文明为内核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教条之中的,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植根中国国情、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现代化新道路。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将②处补充完整。说说为什么中国能走上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

    3. (3) 材料三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 17. (2024·蔡甸模拟)  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不少困难与挑战,人类如何应对这些困难与挑战,是现代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困难与挑战

    应对

    20世纪以来,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1945年至2020年,全球共发生了涉及99个国家的78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1942年,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联合国宪章规定各成员国必须参与维和行动,自1948年以来将近130国提供军队或警力维和。

    全球气候变暖速度加快;淡水资源面临短缺危机;森林资源因乱砍滥伐日益减少;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统一安排。

    为了实现低碳目标,德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从1990年至2020年,由12.49亿吨,降至7.39亿吨,30年减了5.1亿吨,降幅达40.83%。

    在1960年至1991年间,占世界人口20%的最富有的人所拥有的世界收入从70%增加到85%,而20%最穷的人所拥有的极少的收入则从2.3%下降到1.4%。

    1993年起,联合国把每年10月17日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用以唤起世界各国对全球贫富悬殊族群、国家与社会阶层的注意、检讨与援助。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中国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21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截至北京时间2022年12月27日16时20分,全球累计确诊新冠感染病例662391407例;累计死亡病例6687583例。

    2021年5月,全球健康峰会召开,与会国共同商讨如何团结协作应对新冠疫情的挑战。

    截至2022年12月底,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供应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数千亿件抗疫物资。

    ——摘编自人民网和齐晓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全球生态治理困境研究》等

    阅读材料,从“联合国、大国担当、国际合作”等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应对困难与挑战”拟定观点,并在材料中选取两个对应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