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第七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语文三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6-28 浏览次数:9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亿万年前的生命“氧”成记

    今天,人们对氧气的存在已经习以为常。如果把时钟拨回到几十亿年前,回到生命刚刚在地球上立足的时代,我们会发现那时地球上根本没有氧气,但在衰老恒星的演化过程中,恒星核心通过核聚变合成了氧,所以宇宙中氧的含量还是比较丰富的,仅次于氢和氦。不过,因为氧特别容易和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绝大部分的氧是以某种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这类化合物被称为氧化物,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水。

    据科学家推测,在地球诞生的早期,其表面有大量的水。地球上演化出的第一批生物从未见过氧气,它们通过无氧呼吸获取能量,同时利用化学能合成身体所需的有机物。在海洋深处就有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管虫等多种生物生活于其中。

    在距今约30亿年前,蓝细菌利用太阳能将水的氧原子的电子夺走,再传递给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水被不断地裂解并释放出氧气。所以,随着蓝细菌的繁殖,氧气就被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一开始,氧气刚刚释放出来就会被消耗掉,这是因为氧气会与当时地球上还普遍存在的还原性物质发生反应,从而又回到了某种化合物的形态。但当这些“缓冲物质”耗尽后,氧气就逐渐在地球大气中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大气中终于出现了一定浓度的氧气。这段时期被称为“大氧化”时代,发生在距今约24亿-18亿年前。

    “大氧化”对于绝大部分厌氧生物而言是灭顶之灾。这些生物从未见过氧气,当然也不会利用氧气。对它们而言,氧气是有毒的,氧气会与其细胞中的各种生物分子发生反应,破坏细胞的正常功能。所以,“大氧化”必然伴随着一波“大灭绝”。同时,氧气浓度的上升又给地球的生命体指出了一条新的演化道路——如果能进行有氧呼吸,那么这种生物便可以得到更多的能量。

    随着氧气浓度的上升,一个单细胞生物如果具有利用氧气氧化有机物从而获得能量的能力,它就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所以,很多单细胞生物逐渐演化出了有氧呼吸的能力,但直到此时,地球上还没有出现真核生物。

    什么是真核生物?真核生物是指那些人们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其细胞核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变形虫等。换句话说,几乎所有能形成复杂的多细胞个体的生物都是真核生物。现在,有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说——真核生物是由古细菌演化而来的。在几十亿年前的某一个瞬间,一个古细菌吞噬了一个细菌,或者说一个古细菌和一个细菌“融合”为一个新型细胞,结果导致细菌变为细胞中的线粒体,专门为新型细胞的有氧呼吸提供“服务”。之后,这个新型细胞的后代又形成了具有核膜的细胞核(简称细胞核),并逐渐把大部分基因都转移到位于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上,从而完成了向真核生物的演化。储存在细胞核内的基因不仅包括古细菌的全部基因,还包括细菌的大部分基因(所以今天线粒体DNA中只携带了少数线粒体基因,大部分线粒体的基因还是在细胞核中)。细胞核为真核细胞带来了显而易见的优势。

    与它的两个“祖先”相比,拥有线粒体和细胞核的真核细胞有很大的优势。线粒体为其提供充足的能量,细胞核则使其有足够的空间存放海量的遗传信息。如果将真核生物比喻为计算机,可以说,这台计算机拥有可以长时间续航的电池以及存储空间超大的硬盘。在这个基础上,细胞便可以演化出更加复杂的结构,执行更多的功能,同时运动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自然界演化出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如植物、动物,最后演化出能够思考、具有高级智慧的人类。

    虽然已经打下了如此充分的基础,但生活于“大氧化”时代的生物还是长时间处于比较简单的状态。研究发现,从“大氧化”完成到距今约8亿年前,地球上并未出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这段时间长达10亿年,科学家将之称为“无聊的10亿年”。是什么阻碍了多细胞生物的诞生呢?这个问题目前并无公认的答案,科学界也是众说纷纭。然而,有一个事实是无法忽略的,即在这10亿年中,虽然地球的大气中已经“有氧”了,但氧气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估计通常不超过今天的氧气水平的10%,甚至可能低至0.1%。

    氧气水平较低导致细胞很难获得足够的能量,因此难以产生更积极的行为模式,也难以构建更复杂的组织结构。另外,也有学者认为,氧气水平较低可能有利于某些特定细菌的代谢活动,从而使海洋富含硫化氢。对于大部分生物而言,硫化氢具有毒性,因此也限制了生物的多样性发展。

    不过,在“无聊的10亿年”的末期,这一切都随着地球氧气水平的上升而结束了。由于某种未知的原因,地球的氧气水平在距今约8亿年前开始上升,并且最终在“寒武纪大爆发”的前夕接近今天的水平。“寒武纪大爆发”是地球生命系统早期发生的一次爆发式增加事件。具体是指距今5.4亿-5亿年前,地球海洋生命系统中“突然”出现了门类众多的后生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虽然出现“寒武纪大爆发”的原因目前科学界仍有争议,但是根据现有的科学证据,可以推测合适的氧气水平应该是其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摘编自杨冬《亿万年前的生命“氧”成记》)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宇宙中的氧是在恒星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其含量较丰富,但它是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的,如地球上普遍存在的水。 B . 在氧气出现之前,地球上已经存在着进行无氧呼吸的生物,有的生活在海洋深处,组成了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C . 在距今约30亿年前,蓝细菌开始释放氧气,而随着蓝细菌的增多和“缓冲物质”的耗尽,地球逐渐积累了一定的氧气。 D . 细胞核存储所有基因,线粒体供能,两者的存在有利于细胞演化出更复杂的结构和更多功能,也利于复杂多细胞生物的出现。
    2.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地球大气中氧气浓度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距今15亿年左右,地球大气中的氧气水平已经达到一定浓度。 B . “大氧化”时代导致了地球原有生命的“大灭绝”,但也有部分生物进化出了适应有氧环境的能力,得以生存。 C . “无聊的10亿年”末期,地球氧气水平开始上升,这让地球上的生命发展突破限制,迎来“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D .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地球上“突然”出现了许多种类的生物,这其中就包括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3. (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讲解了氧气在原始生命诞生过程中的作用,但不少内容依然处于理论阶段,有待科学界证实。 B . 第六段中的“吞噬”和“融合”都指古细菌与某个细菌的结合,“专门服务”意味着线粒体主要负责有氧呼吸。 C . 第七段中的“两个‘祖先’”指的是古细菌和某一个细菌,两者融合就产生了拥有线粒体和细胞核的真核细胞。 D . 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介绍真核生物,用下定义的方法介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使文章既生动又科学严谨。
    4. (4) 本文的标题“亿万年前的生命‘氧’成记”颇具匠心,请谈谈你的理解。
    5. (5) 作者在解说“无聊的10亿年”时的具体思路是怎样的?请结合原文进行概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孩子的讲演

    萧红

    这一个欢迎会,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这些人多半穿着灰色的制服,因为除了教授之外,其余的都是这学校的学生。而被欢迎的则是另外一批人,这小讲演者就是被欢迎之中的一个。

    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地服务团。讲演者一个接着一个,女讲演者,老讲演者,多数的是年青的讲演者。因为那些所讲的悲惨的事情都没有变样,一个说日本帝国主义,另一个也说日本帝国主义。那些过于庄严的脸孔,在一个欢迎会是不大相宜的。只有蜡烛的火苗抖擞得使人起了一点宗教感。

    当那团里的几个代表讲演完毕,一阵暴风雨似的掌声,不知道是谁提议叫孩子王根也走上讲台。

    王根发烧了,立刻停止了所吃的东西,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好像全身就连耳朵都侵进了虫子,热,昏花。他对自己的讲演,平常很有把握,在别的地方也说过几次话,虽然不能够证明自己的声音太小,但是并不恐惧,就像在台上唱莲花落时一样没有恐惧。这次他也并不是恐惧,因为这地方人多,又都是会讲演的,他想他特别要说得好一点。

    他没有走上讲台去,人们就使他站上他的木凳。

    人们一看到他就喜欢他。他的小脸一边圆圆的红着一块,穿着短小的,好像小兵似的衣服戴着灰色的小军帽。他一站上木凳来,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檐前行着军人的敬礼。而后为着稳定一下自己,他还稍稍地站了一会,还向四边看看。他刚开口,人们禁止不住对他贯注的热情就笑了起来。这种热情并不怎样尊敬他,多半把他看成一个小玩物,一种蔑视的爱起浮在这整个的大厅。

    “你也会讲演吗?你这孩子……你这小东西……”人们都用这种眼光看着他,并且张着嘴,好像要吃了他,他全身都热起来。

    王根刚一开始,就听到周围哄哄的笑声,他把自己检点了一下:

    “是不是说错啦?”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笑话。

    他证明自己没有说错,于是,接着说下去,他说他家在赵城……

    “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家还剩三个人,父亲、母亲和妹妹,现在赵城被敌人占了,家里还有几个,我就不知道了。我跑到服务团来,父亲还到服务团来找我回家,他说母亲让我回去,母亲想我。我不回去,我说日本鬼子来把我杀了,还想不想?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太小,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我当勤务,在宣传的时候我也上台唱莲花落……”

    又当勤务,又唱莲花落,不但没有人笑,不知为什么反而平静下去,大厅中人们的呼吸如游丝似的轻微。蜡烛在每张桌子上抖擞着,人们之中有的咬着嘴唇,有的咬着指甲,有的把眼睛掠过人头而投视着窗外,站在后边的那一堆灰色的人,就像木刻图上所刻的一样,笨重,粗糙,又是完全一类型,他们的眼光都像反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那么无底。窗外则站着更冷静的月亮。

    一九三八年的春天,月亮行走在山西的某一座城上,它和每年的春天一样。但是今夜它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做了一个伟大的听众。

    大厅里像排着什么宗教的仪式。

    小讲演者虽然站在凳子上,并不比人高出多少。

    “父亲让我回家,我不回家,让我回家,我……我不回家……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就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

    他听到四边有猛烈的鼓掌的声音,向他潮水似的涌来,他就心慌起来,他想他的讲演还没有完,人们为什么鼓掌?或者是说错了!又想,没有错,不是还有一大段吗?不是还有日本帝国主义没有加上吗?他特别用力镇定着自己,把手插到口袋去,他的肚子好像胀了起来,向左边和右边摇了几下,小嘴好像含着糖球胀得圆圆的。

    “我当了勤务……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我……我……”

    人们接着掌声,就来了笑声,笑声又接起着掌声。王根说不下去了,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笑话,他要哭。他想马上发现出自己的弱点以便即刻纠正。但是不成,他只能在讲完之后,才能检点出来,或者是衣服的不齐整,或者是自己的呆样子,他不能理解这笑是人们对他多大的爱悦。

    “讲下去呀!王根……”他本团的同志喊着他。

    “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他就像喝过酒的孩子,从木凳上跌落下来的一样。他的眼泪已经浸上了睫毛,他什么也看不见,他不知道他是站在什么地方,他不知道他自己是在做什么。他觉得就像玩着的时候从高处跌落下来一样的瘫软,他觉得自己的手肥大到可怕而举不动的程度,当他用手背揩抹着滚热的眼泪的时候。

    人们的笑声更不可制止了。看见他哭了。

    王根想:这讲演是失败了,完了,光荣在他完全变成了懊悔,而且是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光荣。他没有勇气再作第三次的修正,他要从木凳坐下来。他刚一开始弯曲他的膝盖,就听到人们向他呼喊:

    “……讲得好,别哭啊……再讲再讲……没有完,没有完……”

    其余的别的安慰他的话,他就听不见了,他觉得这都是嘲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耻辱,更感到不可逃避,他几乎哭出声来,他便跌到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怀里大哭起来。

    这欢迎会开过了,就被人们忘记了,若不去想,就像没有这么回事存在过。

    可是在王根,一个礼拜之内,他常常从夜梦里边坐起来,但永远梦到他讲演,并且每次讲到他当勤务的地方,就讲不下去了,于是他怕,他想逃走,可是总逃走不了,于是他叫喊着醒来了。那害怕的情绪,把他在小床上缩做了一个团子,就仿佛在家里的时候为着夜梦所恐惧缩在母亲的身边一样。

    “妈妈……”这是他往日自己做孩子时候的呼喊。

    现在王根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虽然他才九岁,因为他做了服务团的勤务,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人。

    一九三八年十月(有删改)

    文本二:

    萧红对抗战文学的思考和探索,表明即使创作的主题都统一于时代要求之下,文学依然需要尊重现实、尊重创作个性。萧红反对当时“只有到前线去才能写出好作品,留在后方就与生活隔离”的看法,认为“我们并没有和生活隔离,比如躲警报,这也是战时生活,不过我们抓不到罢了,即使我们上前线……如果抓不住,也就写不出来。”

    (摘编自余娜《从<孩子的讲演>看萧红的抗战文学》,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以动作描写欢迎会上人们的情态,“穿着灰色的制服”以衣着点明人物的身份。 B . “不知道是谁提议叫孩子王根也走上讲台”,暗示了当时的会场气氛并不合宜,并未达到应有的讲演效果。 C . 观众对王根的嘲笑让他久久不能忘怀,以致人们忘记了欢迎会他却还常常梦到讲演,说明此次讲演对他触动很大。 D . 王根在小床上缩做了一个团子,呼喊妈妈是王根孩子的一面,但他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则体现了他的成长。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写到王根开口讲自己到战地服务团当勤务、唱莲花落时,对听众和月亮的描写,与白居易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 B . 王根在讲演中的三次怀疑两次修正,呼应了前文他感觉“好像全身就连耳朵都侵进了虫子,热,昏花”的紧张状态以及“他特别要说得好一点”的心理。 C . 作者在描写王根的讲演时,多次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如“让我回家,我不回家,让我回家,我……我不回家……”,目的是展现小王根讲演缺乏经验的特点。 D . 全文采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行文,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因此不仅能将王根讲演时的状态展现出来,也能将演讲过程中王根的内心想法公之于众。
    3. (3) 在王根讲演过程中,观众的情绪给王根的心理带来了波动,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4. (4) 有人认为“萧红以独具慧眼的创作方式,展示了她感受到的抗战生活”。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晁错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帝从之,令民入粟于边,拜爵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错复奏言:“陛下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

    上复从其言,诏曰:“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七》)

    材料二:

    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则民不得无田,无田不得不易其食。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力尽在于地利矣。

    (节选自《商君书·外内》)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圣王在A上而民不冻B饥者C非能耕D而食之E织F而衣之也G为开其资H财之道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幸,敬辞,表对方行为使人感到幸运,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意思不同。 B . 窃,私下,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的“窃”意思相同。 C . 道,引导,与《过秦论》中“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的“道”意思相同。 D . 地利,土地生产,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的“地利”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晁错认为,百姓都是很希望能得到高等爵位和免除罪罚的,若以此来促使百姓缴纳粮食给边塞,那么不到三年,边塞的粮食一定很多了。 B . 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命令百姓向边塞缴纳粮食,使得边塞粮食充足,能够支撑五年;晁错便又建议命令百姓转而向郡县缴纳粮食。 C . 皇帝曾多次颁发诏书来鼓励百姓从事农耕,但未见成效,他认为这是因为官员没有尽心尽力地接受他的命令,而且他们鼓励百姓不明确。 D . 材料二指出,粮食便宜,农民就贫穷,钱贵重,商人就富有;如果不约束工商业,手工业者就会获利,不从事农耕而游荡求食的人就会增多。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

      ②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

    5. (5) 如何促使百姓务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正月崇让宅

    李商隐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注]①崇让宅:李商隐岳父王茂元的住宅,李商隐夫妻二人曾居住于此。本诗作于李商隐的妻子去世后。②起夜来:古曲名,其词表现妻子思念丈夫到来。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连用“密”“重”“掩”“深”“迥”这几个词形容崇让宅里封闭、荒凉的景象。 B . “风起”“露寒”“花未开”承接诗题的“正月”,用阴冷的环境暗示内心的悲凉。 C . 颈联以静衬动,正是室内环境的凄清冷寂,才听得见蝙、鼠发出的微细声响。 D . 这首诗写出诗人悼念妻子的悲痛心情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笔触细腻,情真而深。
    2. (2)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在评价杜甫的《月夜》一诗时说:“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李商隐的这首诗也有此特色。请结合诗歌尾联对此加以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时卧时起,时而吟唱,时而静坐的情景。
    2. (2)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激流飞瀑,冲击山崖,更显蜀道之艰险。
    3. (3) 古诗词中常出现“梦”字,或营造一种梦幻瑰丽的意境,或给人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都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审美感受,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请看这句话末尾的句号。仅为这个句号1/10000大小的粒子,能有什么用?答案超乎你的想象。这个大小的粒子是纳米级的,依托纳米级材料的技术,正在许多领域发挥着作用。例如,碳纳米纤维可增加飞机的强度,银纳米粒子可制成抗菌织物,而保湿纳米粒子可用于化妆品。

    纳米粒子正在改变医学。一直以来,当大脑需要药物治疗时, A 。近日,庥省理工学院发明了一种纳米粒子。这种可穿过血脑屏障的神奇的纳米粒子,是科学家们经过不断探索研发出来的能够解决脑部疾病药物递送难题的新型脂质体,它将会是脑部疾病患者的福音。此外,眼药水中的纳米粒子可以协助矫正视力;植入眼睛、耳朵或大脑中的纳米粒子,可使人类的夜视能力或听力高度提升。

    纳米粒子能带来诸多好处,那么它们对人类来说安全吗?①以大家较熟悉的氧化锌为例,②氧化锌经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审核,认为是安全有效的。③科学家们尽管已经比较了解大粒子氧化锌对健康的影响,④但并不完全了解纳米级氧化锌对健康的影响。⑤一些前沿的使用人类细胞进行分析的研究,⑥甚至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人们既担心穿过人体细胞膜的纳米级粒子对健康的影响, B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防晒霜中的纳米级氧化锌正在破坏珊瑚礁,但目前全世界每年要产出数百吨的纳米级氧化锌。这种物质不易降解,如果人们不能更好地了解它,必然也无法预测它最终是否会造成巨大的环境问题。

    1. (1) 文中第一段对纳米级粒子大小和用处的说明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

    只是在夜间,他(沙子龙)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这条枪与这套枪法,二十年的工夫,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法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

    在他手下创练起来的少年们到处为沙老师吹腾。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大刀靠了身,眼珠弩出多高,脸上绷紧,胸脯子鼓出,像两块老桦木根子。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刀顺过来,猛的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收了势:“诸位!”一手持刀,一手叉腰,看着四围。稀稀的扔下几个铜钱,他点点头。“诸位!”他等着,等着,地上依旧是那几个亮而削薄的铜钱,外层的人偷偷散去。他咽了口气:“没人懂!”他低声地说。

    1. (1) 文中加点处的两个“诸位”一词成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写细腻准确地传达出了人物前后的不同心理,试作分析。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比众人高着一头的身子直挺”,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题的现代文阅读Ⅰ提到地球生命演化过程中的“大氧化”时代。“大氧化”必然带来“大灭绝”,同时,氧气浓度的上升又给地球的生命体指出了一条新的演化道路——如果能进行有氧呼吸,那么这种生物便可以得到更多的能量。

    这一现象可以在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个人成长等诸多方面带给我们广泛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