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高考真题】 2024年全国甲卷文综历史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4-06-28 浏览次数:15 类型:高考真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一上·新津月考)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当“盟主”。齐国、晋国、楚国接续争雄,吴越争霸。诸侯成为“盟主”可以( )
    A . 取代周天子获得分封权力 B . 成为诸侯国的“大宗” C . 免除向周王室纳税的义务 D . 号令各诸侯国的行动
  • 2. (2024·) 隋唐时期,常有商贩运着木材到城中指定区域进行售卖,也有人在城外种植桑树,然后砍伐送到城市作为柴薪进行售卖为生。由此可知,该时期( )
    A . 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B . 城市能源问题突出 C .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 . 市镇经济开始兴起
  • 3. (2024高二下·遂宁月考) 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广泛参与日用类书籍编纂。弘治年间进士邝璠以《耕织图》为蓝本,编撰《便民图纂》一书,为苏南一带农村日常生活及农事活动提供指导。其内容庞杂,载有农艺、园艺、养畜等农业技术和饮食器用方面的知识。《便民图纂》的出现体现了( )
    A . 朝廷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B . 士大夫阶层趋于世俗化 C . 平民文化需求范围扩大 D . 日常生产生活的标准化
  • 4. (2024·) 清初《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小说出版盛行,广为传播,同时出现了满文版本进行刊印。而对于清政府认为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的书籍则被列为禁书,进行销毁。这导致了( )
    A . 世俗文化发展停滞化 B . 社会政治和平失序化 C . 政府的思想专制僵化 D . 传统伦理道德的延续
  • 5. (2024·) 19 世纪 50 年代之前,江苏镇江府土地多集中于地主手中。而到了六七十年代,镇江府“大地主不复存在”,十之八九的土地为耕者所有,1888年后基本集中在小农户手上。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 西方列强入侵 B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太平天国运动 D . 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
  • 6. (2024·) 20世纪初,清廷正式宣布考察政治的决定后,获得了国内外社会各界广泛认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朝廷对立宪政治认识的大转变。“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及今朝。”一时间内国内外革命的风声也都消失。由此可见清末宪政( )
    A .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B . 使得知识分子意见趋向统一 C . 是清廷通过改革自救的手段 D . 符合其时代背景和政治需求
  • 7. (2024·) 表1为1943年陕甘宁边区佳县城关区各阶层公粮负担情况。

    表1

    阶层

    户数

    人口

    总收入(石)

    公粮(石)

    公粮占收入%

    地主

    16

    91

    462.0

    104.70

    22.6%

    富农

    40

    356

    679.5

    92.09

    13.5%

    中农

    244

    1352

    1481.8

    120.95

    8.1%

    贫农

    588

    2498

    1376.8

    30.34

    2.1%

    雇农

    64

    235

    58.8

    其它

    37

    214

    111.3

    2.92

    2.6%

    合计

    989

    4746

    4170.2

    351.00

    8.4%

    这一现象体现了( )

    A . 社会阶级间的差距的扩大 B . 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满足 C . 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扩大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 8. (2024·)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七条中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这一规定( )
    A . 有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 B . 开启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C . 推动了基层的民主与法治建设 D . 确立以人民为导向的创作方向
  • 9. (2024高一下·南宁期末) 在14世纪之前,人们把时间寄托给上帝,时间是“走向永恒过渡”。而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除了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他们强调要掌控时间,把握当下。一位意大利的母亲在给她儿子的信中说道,“要好好利用时间,不要荒废了时间……”这表明文艺复兴( )
    A . 冲击了宗教势力 B . 因信称义开始确立 C . 强化了世俗观念 D . 天赋人权广泛传播
  • 10. (2024·) 18世纪上半叶,英国纺织厂女工如果在劳作的时候停下来休息,并不会有人过多在意。而到了18世纪下半叶,纺织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和调配,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纺织厂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这使得女织工不能够轻易休息。这一现象表明工业革命( )
    A . 解放了女工人身的自由 B . 提高了工人生产自主性 C . 推动了生产组织的变革 D . 强化了工厂的管理能力
  • 11. (2024·) 伏尔泰在一次集会上说“像牛顿这样一千年才出现一个的人,才真正是个伟大的人物……而那些该尊敬的,是以真理的力量主宰人们的精神的人,而不是用暴力把人们变成奴隶的人,是指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据此可知,伏尔泰( )
    A . 崇尚理性精神力量 B . 批判封建并且反对愚昧 C . 主张实行精英政治 D . 倡导建立自然科学体系
  • 12. (2024·) 20 世纪 40 年代,好莱坞曾经拍摄过一系列正面表现苏联的电影,从苏联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相对正面的刻画。而20世纪50年代年之后,苏联在美国电影里的形象也很快出现了急转弯,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了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美国这一态度转变反映出( )
    A . 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B . 国际形势影响价值观 C . 雅尔塔体系走向瓦解 D . 冷战聚焦于文化领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分。
  • 13. (20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数学历史悠久,周代“六艺”中就有“数”的内容,历代天象观测、历法编定等均须依靠数学知识。汉代的《九章算术》通过具体问题的应用运算,在分数、开方、线性方程组、勾股等多方面领先世界。魏晋的刘徽、南朝的祖冲之及其子祖暄,都是世界级数学家。隋唐置算学,与太学并立,将前代的十部数学专著作为讲习内容。宋元时出现了以秦九韶、朱世杰等为代表的杰出数学家,明清时期,官方数学教育衰落,西学传入,中国传统数学受到冲击。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奕诉等人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清廷遂于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清末兴办新式学堂,在各级学堂开设数学课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已“与欧美日本并驾齐驱”,大学纷纷成立数学系。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拥有一批年轻的著名数学教授,如华罗庚、陈省身等。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设立自然科学院,开设微积分、微分方程等数学课程,培养专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作用愈益突出,中国科学院设立数理化学部,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以来数学受到重视的历史背景。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数学发展的历史启示。
  • 14. (20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概括出1900年~2000年世界变化趋势,并加以阐释。(要求:趋势正确,观点明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 15. (2024高一下·高碑店期末)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献文帝、孝文帝皆年幼继位,冯太后长期主持朝政。她主张“准古典”,即遵从周汉魏晋传统制度文化,鉴于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历经动乱、学校不兴,她下令在各郡置博士、助教官,建立官办学校,又因“皇子皇孙,训教不立”,下令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创立“皇宗学”,专门教育皇室子弟。孝文帝在皇宗学学习期间,“未尝不《书典》在怀,《礼经》为事”。鲜卑人喜欢歌舞,冯太后亲自参与编写浅显易懂的《劝戒歌》300余首,并谱成曲调演唱,以鲜卑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中原文化,这些措施为进一步改革做了准备。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将她的谥号定为“文明”。

    ——据《魏书》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冯太后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冯太后教育改革的意义。
  • 16. (202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1年3月,摩洛哥非斯地区爆发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起义,法国派兵镇压。德国出面干涉,7月1日派军舰到摩洛哥阿加迪尔港,引发阿加迪尔危机。由于担心德国获得摩洛哥沿岸港口并建立海军基地,英国于21日发出警告,强调英国是处理国际事务不可或缺的角色。英国海军进入战备状态,总参谋长访问法国并视察德法边界。在英国强硬态度面前,德国同意与法国妥协,摩洛哥由法国“保护”,法国向德国转让法属刚果部分地区。11月底,德国军舰驶离阿加迪尔港,危机结束。德国对此十分失望,决心在下一次“考验”时不再退缩。同时,英法同盟的实质合作进一步加强。

    ——摘编自徐弃郁《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阿加迪尔危机中的立场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加迪尔危机对德国的影响。
  • 17. (202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清帝退位后,黄兴认为政治目标已实现,“将来政治竞争,但能以政见相折冲,不愿以武力相角逐”,中华民国初年的国会选举期间,孙中山专心从事实业建设,对国民党党务“一切不问,纯然放任”;黄兴则积极为国民党争取选票,并认为“今者共和成立,欲苏民困,厚国力,舍实业末由”。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黄兴主张“法律讨袁”,反对起兵,孙中山“格于众议,只好从缓发动”,后袁世凯欲武力镇压革命党,黄兴与孙中山领导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在日本,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继续发动式力革命,黄兴主张积蓄力量,循序渐进地反对袁世凯。

    ——摘编自李新总编 《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建立后黄兴和孙中山政治主张的相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国建立后黄兴和孙中山的政治分歧及其后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