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中考真题】江苏省扬州市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4 类型:中考真卷
一、积累运用(27分)
  • 1. 结合语境,完成题目。

    扬州民歌来源于民间,唱于市井。东去的扬子江和南下的大运河孕育了扬州民歌的独特个性:既有大江的澎湃,也有运河的隽永;既展示了苏北平原的辽阔,又浸润着江南水乡的秀美。民间小调、劳动号子,有许多是【甲】____的曲调:《茉莉花》芳香四溢,《杨柳青》清新扑面,《拔根芦柴花》情趣盎然;宝应的《绣兜兜》蜿转 , 高邮的《数鸭蛋》轻快,仪征的《胥浦农歌》高亢……【乙】洋溢着泥土芳香的扬州民歌会被永久地传承并保护下去。

    1. (1) 给加点字注音:唱( )
    2. (2) 指出画波浪线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修改:“”应改为“
    3. (3) 填入【甲】处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可歌可泣 B . 慷慨激昂 C . 耳熟能详 D . 如雷贯耳
    4. (4) 【乙】处句子有语病,应修改为:
  • 2. 在①—⑧处填写相应的名句。

    经典古诗文滋养了我们的精神。“学而不思则罔,①”,孔子教我们要“学”“思”结合;“富贵不能淫,②,③”,孟子认为外部因素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的人,才有资格叫大丈夫;“沉舟侧畔千帆过,④”,刘禹锡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启迪;“⑤,⑥”(《岳阳楼记》),范仲淹让我们领略了心系天下的高尚情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⑦”,苏轼用他的人生智慧启发我们顺境不骄,逆境不惧;“⑧,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让我们理解了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 3. 学校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 (1) 任务一:学校邀请神舟团队成员来做报告,作为活动主持人,听完他的发言,你如何总结?

      团队成员:“……我们神舟团队坚持‘一次做对’‘100分才是合格’的理念,并将其落实到每次任务准备、每项判读、每个实验中。”

      总结:

    2. (2) 任务二:如把下面这句话扩展成通讯,凸显解放军战士自强不息的精神,你会扣住哪些要点展开扩写?简述理由。

      东部战区海军某观通站雷达分队长潘积绪17年坚守小岛,习惯在不同时分醒来奔向战位。(摘自2024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3. (3) 任务三: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开展演讲,你会选择下列哪一个素材作为论据?简述理由。
      A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B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伟大的悲剧》)
二、阅读理解(60分)
  • 4.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中人物成长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成长需要历经磨炼。《西游记》中,孙悟空生性桀骜不驯,敢于挑战权威;后来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经历各种考验,逐渐走向成熟,最终成为斗战胜佛。 B . 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引导。《孙权劝学》中,孙权严令吕蒙读书,吕蒙当即觉悟,从此发愤学习,最终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博学之才。 C . 成长与家庭环境有关。《简·爱》中,简·爱从小身心饱受舅妈一家人的摧残,在缺爱的环境里长大,最终成为了一个自卑敏感、胆小懦弱的人。 D . 成长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故乡》中,闰土在旧社会的多重压迫下,从活泼勇敢、天真可爱的小英雄沦为辛苦恣睢、自私冷漠的木偶人。
  • 5. 柳青在《创业史》中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在下列人物形象中选择一个 , 结合相关名著内容,说说“他”人生紧要处的一步及产生的影响。

    彭德怀(《红星照耀中国》)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刘思扬(《红岩》)

  • 6.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常常是矛盾、复杂的。请在下列人物形象中选择一个 , 结合相关名著内容简析。

    林冲(《水浒传》)     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     方鸿渐(《围城》)

  • 7. 文学作品中的“称呼”常常别有深意。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一则 , 说说你在这一“称呼”中的发现。
    A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儒林外史》)
    B地面上,环绕我四周的,是虫儿连绵不断的交响乐。这些小东西诉说着自己的欢乐,让我忘记了星星的表演。(《昆虫记》)
  • 8. 诗歌阅读

    过广陵驿

    萨都剌

    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

    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

    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

    自笑栖迟淮海客 , 十年心事一灯前。

    【注释】①萨都剌,元朝诗人。②砧,捣衣石。③栖迟,长久居留。诗人长年客居南方,故称淮海客。

    1. (1) 《新元史》评萨都剌的诗具有“清丽”的特点,请结合“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赏析。
    2. (2) 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诗中“自笑”的内涵。
  • 9. 文言文阅读

    《平山堂记》节选

    郑兴裔

    天地间无久而不敝之物,其尚有存者,必其为人所注意,而人为存之也。非然,则历变故、经岁月,虽以金石之质,犹不能与天地以不敝。

    庆历间,庐陵欧阳公实守是邦,堂于蜀冈之上,负高眺远,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与堂平,故名。堂之左右,碧树参天,清风徐来,虽盛夏亦不知其为暑也。政成之暇,四方之名俊,摘邵伯之荷蕖,传花饮酒,分韵赋诗,徜徉乎其中不醉无归载月而返 , 亦风流逸事也,心向往焉。及莅任维扬,访平山故迹,而荆榛塞道,荒葛胃涂 , 颓垣断栋,率剥烂不可支撑。去隆兴癸未周君淙重新之日,不三十年而凋残零落,遂至于此。吁嗟乎!自国家多故,戎马蹂躏,先贤遗地,半为樵牧之区,骚人逸士,罕有过而问焉,又谁为保护而爱惜之,朴斫而丹雘之哉?无怪乎斯堂之也。

    (节选自《郑忠肃奏议遗集》,有删减)

    【注释】①郑兴裔,宋朝人,曾任扬州知州,有政绩。②荆榛,灌木树丛。③涂,道路。④隆兴,南宋孝宗的年号。⑤周君淙,即周淙,曾在扬州驻军抗金。⑥朴斫而丹雘,修缮装饰。⑦圮,毁坏、坍塌。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堂于蜀冈之上
      四方之名俊

      ③心向往焉       
      ④无怪乎斯堂之圮也

    2. (2) 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徜 徉 乎 其 中 不 醉 无 归 载 月 而 返

    3. (3) 翻译句子。

      堂之左右,碧树参天,清风徐来,虽盛夏亦不知其为暑也。

    4. (4) 作者详细描述平山堂优美的风光和欧阳修等先贤的“风流逸事”,有什么作用?
  • 10.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十二生肖中,十一种有现生动物,唯独龙在古代和现代都不存在,是古人创造出来的想象中的动物。多数学者认为,龙的主体参照物是鳄鱼,跟蛇也有关系。比如,1957年,杨钟健在《演化的实证与过程》一书中,从自己20世纪30年代研究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时,没有发现龙的遗存说起,考虑到甲骨文中又确有“龙”字(繁体写作“龍”),大口、纹身、蜿曲,都是鳄鱼的形象。但这个“龙”字没有表示四肢的部分,这又和蛇比较接近。他认为最可靠的记载中的龙,是鳄鱼和蛇一类的动物,不带神话的色彩。进入21世纪,朱乃诚根据考古发现研究,认为扬子鳄形象凶猛,具有威慑力,其吼声及仅头部浮露水面、夜间目光如炬的形象,使人们对它产生敬畏感,它的吼声又与天将下大雨的气象有联系,容易使人们联想到扬子鳄有通天的神威,所以古人把龙视为能够兴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灵。后来,舞龙求雨的活动逐渐由官方的正式礼仪变成了民间的一种娱乐,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求雨的目的早已淡化了,现在的舞龙灯已成为元宵节的传统民间艺术。

    (摘自2024年1月5日《中国文物报》,有删改)

    甲骨文

    金文

    简帛

    小篆

    隶书

    楷书

    【材料二】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金中都铜坐龙见证了女真从上京迁都中都,开启北京千年之都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反映了来到中原的女真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深融入。这座铜坐龙出土于北京市金中都宫殿区遗址,质地为铜,通高24.5厘米,昂首闭口,躬身踞坐。头顶独角,鬃毛向后一直延伸到脊部。目圆睁,吻部较宽,颈部细长,向后弯曲。龙身肩部前弓,双前腿直立,双后腿曲踞后向前平伸。尾巴上翘,尾端缠绕后呈火焰状。整体形象已与我们现今印象中的龙形象相差无几。金中都铜坐龙的造型表明,龙的起源与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过程,蕴含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实践,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

    (摘自2024年2月22日《人民政协报》,有删改)

    【材料三】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中国的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既是对春节作为一个人口众多族群最大节日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尊重,也是对春节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显著国际影响的肯定,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春节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传播。2024年,我国将启动申报春节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工作。今年春节所在的夏历甲辰年又是龙年,因而,今年的春节也必将更加热闹,尤其是舞龙、耍龙灯等龙文化活动会更多更盛大。中国龙正昂首阔步走向全球大舞台。

    (摘自2024年2月15日《浙江日报》,有删改)

    1. (1) 依据材料一,简要概括龙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2. (2) 扬扬对“龙”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感到困惑,请你运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为他解释。
    3. (3) 针对部分老人迷信龙王的现象,社区举办“龙年说龙”活动,请你担任“龙文化”宣讲人。依据以上三则材料,说说你的宣讲思路。
  • 11. 文学类文本阅读

    相忆茨菇又一年

    史良高

    已经很多年没见过茨菇了。

    去超市里,一边比划着像乒乓球一样圆圆的球茎,球茎还长着弯弯长长的嫩嘴嘴,一边咨询卖菜的大姐。大姐一脸茫然,摇摇头说:“听也没听过!”不怪大姐,这里是山城重庆,哪来茨菇呢?

    家乡坐落在白荡湖畔,那里河道纵横,池塘星罗棋布,是茨菇的天堂。沟沟汊汊,河边滩涂,到处都有燕尾一样的绿叶。秋冬季节,想吃茨菇了,就挽起裤腿,去池塘河沟的一湾浅水里,顺着枯萎的禾秆往下摸索,很快,一个个可爱的粉色肉球就“呼喇喇”地被提溜上来。后来,野生的茨菇渐渐地少了,乡里人家开始“圈养”,“圈养”的茨菇,个大,肉嫩,味更鲜美。

    茨菇是来自泥土的寻常物什,家乡人根本就不拿它当回事,灾荒年间,就将茨菇烀了当主食。现如今的餐桌上,茨菇烹调手法五花八门,炒豆干者有之,炒蒜苗者有之,烧豆腐者有之。常见的譬如茨菇炒肉片:先将茨菇洗净切片,过一下清水,沥干备用。最好挑一块猪的前夹肉,略带肥膘,切成薄片,用生抽腌制几分钟,加点蛋清芡粉裹好。油锅烧热,将肉片倒入,大火炒至肉变色出锅。再洗锅放油,抓一撮葱花爆出香味,将茨菇倒入,配一点木耳为佳,热炒,茨菇由玉白呈现微黄,兑适量清水,半匙白糖,加盖焖十来分钟,收汁前将肉片倒入翻炒。最后撒点鸡精、葱花出锅,淋上几滴麻油。茨菇嫩黄,木耳乌黑,葱花碧绿,再加上肉片绵软,吃起来粉糯清脆,清香可口。如果用来烧肉,则要切成块状,其烧法与烧土豆同,但味道不一样,茨菇的粉糯中夹带着丝丝的甘醇,回味绵长,那是土豆所不及的。

    有族人春节祭祖归来,在朋友圈发了一幅又一幅图,画面之中是绵绵乡愁。从那一盘盘美食中,方知他们也极喜欢茨菇。茨菇,成了每年春节家宴上不可或缺的美馔。他们的厨艺更加绝妙,就拿茨菇炒肉片来说,配料中就加了白菜叶、百叶丝和蒜叶,想必那道菜端上桌,青黄碧绿,似温润的翡翠一般,其菜之雅,其格之高,会不会让人不忍下箸?

    家父65岁那年和母亲一起,从“人家尽枕湖”的水乡来到城里。到了城里的老人,一到冬天味蕾就觉得寡淡,就念叨起家乡的茨菇来。一次次去菜市场,一次次空手而回。直到春节临近,一家家超市里的茨菇才闪亮登场。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一下子就买了两大兜。回到家,父母在院子里一边清洗,一边用指甲去须,我分明看见,他们的眼里有泪花溢出。

    如今,我也跟父母当年一样,离开了自己生活多年的古城,客居他乡。一到秋冬时节就想品尝一下家乡的茨菇,品一品那种微微的苦,那种丝丝的甜。所不同的是,父母当年距离家乡不过百里之遥。而我,肩背行囊,翻越一山又一山,远离故乡“八千里路云和月”。我在这头,茨菇在那头。

    腊月里从山道上下来,看到山里人家篱笆墙内青烟袅袅。我知道,那是山里人家每年腊月必做的功课——烟熏腊肉。一到青烟缭绕,预示着一年的光景就要过去。想着我那山高水远的故乡,庭前的河池里像燕尾一样的茨菇叶子日渐枯萎,家家餐桌上新鲜的茨菇正飘着丝丝缕缕的醇香。而我这个游子,在异乡不知不觉又漂泊了一年。

    (选自2024年2月17日《文汇报》,有删改)

    1. (1) 仿照示例,根据本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为“茨菇”撰写一则词条。

      示例:【菱角】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浮在水上,表面深亮绿色,背面为绿色或紫红色;果实为弯牛角形,果壳坚硬;嫩果可生食,老嫩皆可做菜煮食,并可加工做成菱粉。

    2. (2) 散文的语言通常追求含蓄、有意蕴,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具备这些特点?请选出一句,并赏析。

      选句:

      赏析:

    3. (3) 为吸引游子还乡,电视台“家乡味道”栏目组准备介绍家乡菜“茨菇炒肉片”,向社会征集推介语,请你尝试写一则。
三、作文(60+3分)
  • 12. 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

    “大国工匠”李万君,焊工出身,是吉林省第一个获得教授级荣誉的工人。有记者采访他,他的回答耐人寻味:“我第一次看到焊花,就感觉像过年放烟花一样有意思。这一焊,没想到就焊了这么多年,还焊出一个教授来。”

    题目:从“有意思”出发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得抄袭和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真实人名、校名、地名。④不少于600字。⑤书写3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