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初三语文质...

更新时间:2024-07-03 浏览次数:19 类型:中考模拟
一、语言文字运用 (10分)
  • 1. (2024九下·青山湖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时代,我们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也经历着成长的苦涩和无奈。闰土的少年伙伴“我”,回到故乡,举目所见,皆是一派①____(xiāo)索、失败、疮痍累累的景象;远去美洲的于勒曾是若瑟夫一家人幻想中的救世主,但当这家人在船上再次遇上于勒时,于勒已经变成一个②____的水手,成为家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十来岁的少年杜小康。家庭变故的突如其来使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 坚强了”。

    1. (1) 文中加点字“涩”的读音正确的是 (   )
      A . shāi B . shài C . D . shè
    2. (2) 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 (   )
      A . B . C . D .
    3. (3) 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
      A . 江河日下 B . 一蹶不振 C . 命运多舛 D . 穷困潦倒
    4.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十来岁的少年杜小康,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 B . 十来岁的少年杜小康,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 C . 十来岁的杜小康少年,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 D . 杜小康十来岁的少年,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
  • 2. (2024九下·青山湖模拟)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矛盾吗?不矛盾,可作“一体两面”解也!

    ②一为浏览式阅读,只求了知梗概大意,遇不解或滞碍处大可扫眼略之,未必求什么甚解。陆九渊读书诗云: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③世间大致有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

    ④一为精思熟读,更兼博询旁稽,以求爬罗剔抉,斑斑有据。同样是陆九渊,且在同一首诗中又云: “读书切记太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

    ⑤前者或能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中获取无形收益、长期效应;后者则以学问的精进及某些专业领域剔肤见骨、探骊得珠为旨归。

    A . ③②④①⑤ B . ③④②①⑤ C . ①③⑤④② D . ①③⑤②④
  • 3. (2024九下·青山湖模拟) 下面是我校的书法爱好者与江西省书法协会的周先生谈话中的几句话,其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
    A . 鄙人才疏学浅,刚才冒昧点评先生的作品已是不敬,又怎敢与先生相提并论呢? B . 今日听了先生关于书法的一些见解,真是令我茅塞顿开,收获颇多! C . 我惠赠给先生的物品,希望先生能妥善保管。 D . 真是对不起,学校还有一些事务要我去处理,恕不远送。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 4. (2024九下·青山湖模拟)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①吴松作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②禁持②。

    春浦④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⑤门枝。一年灯火⑥要人归。

    [注]①岁不尽五日:除夕前五日。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除夕前五日,姜夔从无锡乘船回杭州家里,途中经过吴松,遂作此词。②恶:猛,厉害。③禁持:摆布。④浦:水边。⑤亚:靠近。⑥一年灯火:春节至元宵节的灯笼、焰火之类。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作多呼应,如“浦” “棹”呼应了“画船”, “一年灯火”呼应了“岁不尽”等。 B . “雁怯”表面上写雁,实则以雁喻词人自己,此句与“近乡情更怯”有异曲同工之妙。 C . “小梅”一句写词人在乘船途中看到了河边的小梅已经长出了长长的枝条。 D . 最后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家中春节至元宵节的灯笼、焰火都在催促自己回家。
    2. (2) 北京大学教授林力在《宋词鉴赏大典》中评价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一是以哀景写欢乐,二是以淡笔写浓情。请结合词作,试分析其中一点。
  • 5. (2024九下·青山湖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游磁圭①记

    徐几

    由梨水滩沿小溪入高坡,溪水清澈,韵中琴筑②绝可听。人居半山曲,不井汲,接竹行窦泉入厨间,至尺数十丈而已。鸡豚鱼鸟,隐见云气,使人即之③者,成以为有桃源异世想焉。

    数里入孤川,上缘藤蹬,蹬下皆冰雪,水流两崖径其间。予劳行,内热气郁,褰③衣濯崖下。纤鱼出游,若与人狎而玩者。人缘藤蹬者,有大石塞道,下坠深壑,以大藤延而过其侧。过蹬,前后凡六涉溪水,乱石棋峙,急流淙淙,溅湿上而,至不得侧足立。力小懈,抬滑几踢圆人足。

    涉第五水,深广加前之半。冰骨彻髓,行者愁成,攀琅玕⑥,履琼瑶,被珠琉,逾一时乃出。俄焉,一渡水,一扪岭⑦,至田,上益峻,如蚖蛇⑧升木而昂其首者再。乃尽岭,又如蚖蛇升木而昂其首者一,乃见民居焉。

    (选自《江西文笔精华·游记卷》有删改)

    【注】①磁圭:在今临川、宜黄、南城、南丰四县交界处。②筑:古弦乐器。③即之:接近那里。④褰(qiān): 撩起, 揭起。⑤踢: 跌倒, 失足。⑥琅玕(gān): 玉石, 比喻冰雪冻结之石。下文“琼瑶”亦喻石, “珠琉”喻冰粒状。⑦扪岭:摸寻着岭崖而前。⑧蚖(wán)蛇:泛指毒蛇。

    1.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汲②皆③被

    2. (2)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由梨水滩沿小溪入高坡,溪水清澈,韵中琴筑绝可听。

      ②冰骨彻髓,行者愁咸。

    3. (3) 作者在游览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 6. (2024九下·青山湖模拟) 名句名篇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往今来,家国情怀成为古诗文中最动人、最振奋人心的旋律。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虽遭遇贬谪,仍然坚守“以天下为己任”用① “”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借用典故,以魏尚自许,以 ② “?”表达自己希望为国效力的豪情;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用③“”表达为国家和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志向。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 7. (2024九下·青山湖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①我坐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火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一上车我就打电话告诉母亲。母亲很高兴: “大概几点钟到?”我不免遗憾: “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 “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电话里一阵沉默。

    ②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我与母亲都不太善于表达感情,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

    ③父亲在世时,我们都习惯这种沉默,此时却让我内心紧缩。近些年,我隔三岔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因为每次母亲都会责怪我: “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④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脱口而出: “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母亲很高兴,竟一口答应下来。

    ⑤想想这个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

    ⑥我们都知道,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铁路沿线早在十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火车通过那个道口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夜色中让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回事?

    ⑦火车一过沾益,我就给母亲打电话。沾益离老家松林村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此时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 “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1分钟前驶过松林村。

    ⑧我颓然地打电话告诉母亲: “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母亲也说: “刚才有超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⑨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⑩我不甘心,对母亲说: “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她引起的。我只好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⑪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⑫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⑬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⑭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又过去了!

    ⑮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 “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⑯母亲在电话里说: “我也看见你了。”

    ⑰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⑱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作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有删改)

    1. (1) 围绕“见面”,请概括选文情节。

      火车经过家乡, “我”与母亲约定招手“见面”→→“我”不甘心,与母亲约定返程再次“见面”→

    2. (2) 品析第③段运用插叙手法的作用。
    3. (3) 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第⑬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 (4) 简要分析第⑱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 8. (2024九下·青山湖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是中国人美育的基本途径

    (崔树强)

    ①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近百年来,书法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境况,它在读书人心中的重要性出现断崖式下跌,加上书法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的抽象性,就更使得它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不被大众认知。

    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高度肯定书法的艺术文化价值。宗白华充分肯定书法艺术的美学地位,认为中国人可以拿中国书法风格变迁为基础来划分中国艺术史;林语堂认为书法提供给中国人最基本的美学,因为中国绘画对韵律的崇拜源于书法,中国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也是导源于书法。而且,书法所依托的载体————汉字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书法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人美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

    ③可是,当我们了解当代大众书法审美水平的现状后,更加感到书法美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恢复书法课,在我看来,这是要深入挖掘书法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学生们将来不一定要成为书法家,但是通过书法的学习,会懂得中国人是如何审美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完成他们的道德养成和人格塑造。所以,学习书法,看似小技,关系重大。

    ④具体未说,在写书法的过程中要入静,要专注。很多学生很聪明,可是学得不专心,而书法可以引导他们入静且专注。练习书法还要有恒心和毅力,这有助于锻炼人的意志力。而且从艺术和审美来说,写书法并不是苦差事。要引导他们领略书法的美感和活趣,不能把字写死了,让他们在书写中感受到笔墨活的趣味或生命的精神。这些潜移默化的训练和陶冶,都可以在他们身上扎根和滋养。从这个角度来讲,国家重视中小学书法教育,是要年轻一代都能懂一点书法,能够领会中华审美风范,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进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是作为中国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⑤以美培元,培根铸魂,学校、社会和家庭应当共同发力,营造良好的书法美育环境。只有在书法学习中不断积累审美经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中国书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才能真正成为中国人美育的基本途径。

    (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书法具有抽象性艺术特征,导致它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无法被大众认知。 B . 林语堂认为,书法给予中国人最基本的美学,中国绘画和建筑的美都源于书法。 C . 文章认为,学生学书法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为的是接受美育熏陶,塑造人格。 D . 文章阐述学生练习书法的要求时,与练习产生的作用结合分析,易于让人接受。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②段在分析了书法的发展境况、艺术文化价值和群众基础后,提出中心论点。 B . 宗白华的事例属于事实论据,文章用它来证明中国书法风格变迁的基础性地位。 C . ③④段在结构上是递进关系,从阐述练习书法的重要性到如何练习,思路清晰。 D .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道理阐释通俗易懂,表达生动形象。
  • 9. (2024九下·青山湖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解“工匠精神”

    材料一: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 “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工匠精神”贵在坚守,更需传承,匠人们的娴熟技艺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数十年如一日的职业坚守固然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在专注坚守的同时,更应将娴熟的技能传承下去。在当今社会,许多民间独门手艺亟待挖掘和继承,如斗色剪纸、木板水印、推光漆器、宣城制笔等传统手艺已濒临失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中。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持续专注、守正创新的精神永不过时,我们呼唤更多的“王中美劳模创新工作室”涌现出来,只有做到后继有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

    ————(摘编自孙纲《“工匠精神”贵在坚守更需传承》)

    材料三:

    中国企业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议题。而如何进行培育,首先是作为教育机构要转换教育思维。当前的各类学校,重视书本理论,忽视动手实践是一大通病。大力加强实践教育,让“心灵手巧”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中要予以体现;其次是企业要有奖励工匠的体制机制。在一些企业,工程师和管理者、市场营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要优于工匠和技术工人,这无疑是在挫伤工匠群体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技艺精湛的工匠,应该在企业内部受到应有的重视,对工匠的辛苦付出进行奖励,对企业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是全社会对工匠应给予人文关怀。工匠和简单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不同,工匠的劳动中闪耀着智慧的灵光,有创造性和开拓性。只有全社会理解了工匠群体存在的意义,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摘编自陈华文《喧嚣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1. (1) 下列对材料一中“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能工巧匠将技艺掌握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这种追求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就是工匠精神。 B . 工匠们发自肺腑、专心如一地热爱职业,甚至到达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就是工匠精神。 C . 工匠精神中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D . 我们亟需人人成为工匠,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工匠精神贵在坚守,更需传承。只有做到后继有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B . 工匠虽然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但劳动中闪耀着智慧的灵光,有着创造性和开拓性,全社会要有人文关怀,才可能在这喧嚣的时代中呼唤回工匠精神。 C . 工匠精神培育应该从教育抓起,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应该大力加强动手实践教育。 D . 企业要有奖励工匠的激励机制,激发工匠群体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名著阅读 (10分)
    1. (1) 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骆驼祥子》中,除主人公祥子外,还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残忍霸道的车厂老板刘四、被祥子当作“孔圣人”的曹先生。 B . 《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其之所以引人入胜,与法布尔独特的研究方法有关。法布尔坚持实地观察和反复实验,体现了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C . 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诗人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D . 《儒林外史》中作者吴敬梓把王冕的故事作为全书的“楔子”,意在揭示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达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2. (2) 阅读《儒林外史》,要学会赏析其讽刺艺术。请以下面选段为例,简要分析这部作品的讽刺笔法。

      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馀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3. (3) 毛泽东赞誉白求恩是“一个纯粹的人”,杨振宁说邓稼先“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纯”是指纯净、不含杂质。请从下列名著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内容,解读其“纯”。80字左右。

      《朝花夕拾》阿长 《红星照耀中国》朱德 《水浒传》李逵

五、作文 (50分)
  • 11. (2024九下·青山湖模拟) 学校邀请了四位时代前行者给大家分享了自己对生活最真实的思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大目标就像一座高山,需要长久地攀登。你还需要找到一条上山的‘路’,在每天的日常里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一步步扎实地往上爬。”

    ———张桂梅 (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

    “在每一个看似普通的选择面前保持不放弃,我们终究也能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一部分。”

    ———张文宏 (国家传染病医院中心主任)

    “朋友们,不管是28岁还是35岁,你依然可以‘飞’起来。”

    ————苏炳添 (亚洲100米纪录保持者)

    “请相信,当你朝着梦想笃定前行时,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你、支持你。”

    ————王赤 (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些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记叙文需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议论文需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