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5月...

更新时间:2024-07-09 浏览次数: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七下·信宜月考) 隋统一之初,原陈朝的强宗大族仍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与隋中央之间存在比较尖锐的矛盾冲突。为了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隋炀帝时( )
    A . 开通大运河 B . 设置安西都护府 C . 兴兵灭陈朝 D . 完善三省六部制
  • 2. (2024七下·信宜月考)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践行上述思想的经济措施是( )
    A .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B .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C . 任用贤士,虚心纳谏 D .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 3. (2024七下·信宜月考) 题3图的文物可用于研究唐朝( )

    题3图

    A . 社会生活 B . 民族关系 C . 对外贸易 D . 南北交流
  • 4. (2024七下·信宜月考) 题4图两首诗歌均为杜甫创作,其内容的变化反映出( )

    题4图

    A . 杜诗风格与唐朝历史的走向相关 B . 杜甫的创作水平不断降低 C .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D . 科举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 5. (2024七下·信宜月考) 题5图形势出现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题5图: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A . 黄巢起义 B . 重文轻武 C . 藩镇割据 D . 宦官专权
  • 6. (2024七下·信宜月考) 宋朝名将狄青担任枢密副使后,宰相庞籍就轻蔑地称他为“赤枢”,非但大臣轻蔑狄青,就连微末小官也看不起狄青。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宋朝( )
    A .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B . 枢密使权力被架空 C . 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D . 重文轻武风气盛行
  • 7. (2024七下·信宜月考) 耶律德光取得燕云十六州后,把原来由畜牧业经营为主的方针改而转向契丹腹地以西仍以畜牧为主,而渤海、燕云以农业为主的方针,并安置大批俘户,“计口授田”以事农桑。据此可知,辽朝( )
    A . 改变原有生活习俗 B . 推崇中原政治制度 C . 消除南方人地矛盾 D .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 8. (2024七下·信宜月考) 北宋交子的发行、夜市草市的出现、市舶司的设立、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下面最恰当的是( )
    A . 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B . 思想观念的转变 C . 海外贸易的发展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
  • 9. (2024七下·信宜月考) 题9图是小刘同学在“听歌曲,学历史”主题学习活动中,展示的一首歌词。其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题9图

    A . 岳飞 B . 耶律阿保机 C . 黄巢 D . 文天祥
  • 10. (2024七下·石泉期中) 史书记载12世纪的蒙古“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政权的历史人物是( )
    A . 耶律阿保机 B . 阿骨打 C . 成吉思汗 D . 忽必烈
  • 11. (2024七下·宁海期末) 《元史》评价忽必烈:“度量弘广,知人善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材料表明,忽必烈( )
    A .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B . 统一中国结束政权并立局面 C . 参照中原文化创立元初体制 D . 放弃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
  • 12. (2024七下·信宜月考) 元代行省实行的是种族交参和群官圆署制,即官员是由蒙古、色目、汉人交参任用,在决策上需集体参与,并以押署的形式定议。这表明元代( )
    A . 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B . 权力架构上注重分散臣权 C . 中央难以有效控制地方 D . 确保了元朝官吏队伍廉洁
  • 13. (2024七下·信宜月考) 元朝,不仅汉族士人利用传统文学形式进行创作,耶律楚材、马祖常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善于汉文诗词创作。通贤、余阙、丁鹤年、贯云石等少数民族诗人也有优秀诗词作品传世。材料反映出元朝( )
    A . 民族交融的时代特点 B . 边疆治理的因地制宜 C . 对外交往的积极主动 D . 经济重心的持续南移
  • 14. (2024七下·信宜月考) 当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时,古代文人纷纷吟出悲壮之音,唱出慷慨之声,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与以上所述主旨相符的宋词是( )
    A . 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 . 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C .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D . 关汉卿——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 15. (2024七下·信宜月考) 宋代张耒在某个传统节日写道:“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该传统节日是( )
    A . 元宵节 B . 清明节 C . 端午节 D . 中秋节
  • 16. (2024七下·信宜月考) 题16表为宋代太湖流域苏、湖、常、秀四州乡名统计表。这说明宋代( )

    儒家用字

    数(个)

    13

    10

    9

    7

    5

    3

    3

    2

    乡名示例

    崇仁怀仁

    德政德化

    积善从善

    至孝旌孝

    思贤奉贤

    道义习义

    遵礼复礼

    守信良信

    题16表

    A .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B . 文化重心逐渐南移 C . 科举取士制度完善 D . 伦理道德受到重视
  • 17. (2024七下·信宜月考) 唐时雕版印刷刻版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刻一种书籍。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他用胶泥刻字,既可以灵活拆开,又可以再次排版。由此可见,活字印刷术( )
    A . 改进了航海技术 B . 丰富了市民生活 C . 打破了地域限制 D . 提高了印刷效率
  • 18. (2024七下·信宜月考) 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这一局面得以形成的技术条件是( )
    A . 火药应用于军事 B .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 .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D .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 19. (2024七下·信宜月考) 朱元璋手定三十一项关于地方主官的《到任须知》,一方面帮助地方官员治理基层社会,另一方面让耆宿、里老来监督地方官,互为牵制。朱元璋手定《到任须知》的根本目的是( )
    A . 规范官员权力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强化社会治理 D . 完善政府机构
  • 20. (2024七下·信宜月考) 因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清康熙二年朝廷规定乡、会试停止八股文。但康熙七年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这主要是考虑到八股文有利于( )
    A . 禁锢思想巩固皇权 B .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 . 促进儒学思想发展 D . 中西文化交流互鉴
  • 21. (2024七下·信宜月考) “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祖法儿以下诸夷,多有自古未通者’,出于对中国的敬慕,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材料意在强调郑和下西洋( )
    A . 促进了明朝的海外贸易 B . 促进了中外交往 C . 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D . 打破了与世隔绝的状态
  • 22. (2024七下·信宜月考) 明朝大将俞大猷有诗云:“三尺雕弓丈八矛,目底倭奴若蚍蚁……时时戈艇载左馘(指所杀之敌),岁岁献俘满千百”。该诗反映了他( )
    A . 反击侵略的豪情壮志 B . 西洋归航的志得意满 C . 渴望和平的真挚感情 D . 公而忘私的优秀品质
  • 23. (2024七下·信宜月考)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时,集明朝以前本草学之大成,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材料强调了李时珍( )
    A . 刻苦钻研,潜心著书 B . 医德高尚,普济众生 C .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D . 经验丰富,医术精湛
  • 24. (2024七下·信宜月考) 《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大小军阀为争夺全国统治权而展开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客观上暴露了统治者贪婪、狡猾的狰狞面目。这段话意在说明( )
    A . 社会氛围制约文学创作 B . 文学作品具有史料价值 C . 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 D . 个人喜好影响小说内容
  • 25. (2024七下·信宜月考) 从北宋开始,人们谈起曹操就非常痛恨,在明代的《三国演义》中,曹操更是被看作奸臣,而刘备一直以正面人物被人们所认可。由此可见( )
    A . 曹操确实奸诈而又狡猾 B . 《三国演义》可信度高 C . 刘备智勇双全超过曹操 D . 正统观念影响十分深远
  • 26. (2024七下·信宜月考) 清朝顺治时期,有官员提议政府中南方人过多,应该减少。顺治皇帝驳回这些指责,并强调朝廷选拔人才应不拘一格。这表明,顺治皇帝( )
    A . 意图改革中央官制 B . 注重扩大统治基础 C .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 . 沿袭了中原政治制度
  • 27. (2024七下·信宜月考) 清朝边疆地区的统治方式不尽相同,在蒙古为盟旗制,在西藏由一僧人三俗官联合共治,在西南为土司制,它们与中原地区的行省制度有所差异,但都与行省一样服从中央政府的管辖。这些做法( )
    A . 促进各地的经济沟通 B . 推动了民族交流交融 C . 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 D . 扩大了国家领土范围
  • 28. (2024七下·信宜月考) 题28表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出现的历史现象是( )

    皇帝

    在位时间

    在位表现

    明武宗

    1505—1521年

    好玩乐

    明世宗

    1521—1567年

    好修仙

    明穆宗

    1567—1572年

    懒惰

    明神宗

    1572—1620年

    怠政

    题28表

    A . 财政危机加深 B . 大臣结党营私 C . 农民起义不断 D . 朝政日益腐败
  • 29. (2024七下·信宜月考)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关于古代农民起义的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 陈胜、吴广起义后建立“张楚”政权 B . 184年,张角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 C .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 D . 政治腐败和财政危机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
  • 30. (2024七下·信宜月考) 明代长城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有屯田区进行生产,在附近的多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这主要体现长城( )
    A . 民族间经济交流 B . 旨在抵御外来侵略 C . 象征着皇权至上 D . 功能具有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 31. (2024七下·信宜月考) 唐朝,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泰公主(武则天孙女)墓中有一幅壁画《宫女图》。《宫女图》中的人物为九位宫女,她们体态丰腴,曲线柔美,尤其是皇家女性的生活优越安逸,身形富态肥胖,雍容华贵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除两人穿男士袍衫外,其余皆为短襦长裙,构图韵雅和谐,描绘细致传神,展现出唐代画师卓越的空间构思才智和惊人的艺术造型功力。

    材料二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编自《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三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张孝祥《湖湘以竹车激水诗序》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风貌。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的做法,并分析这些做法的历史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原因。
  • 32. (2024七下·信宜月考) 能够将历史事物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进程中加以考察,是时空观念的重要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唐服饰形制沿袭隋朝,变化不大。后来先后受西域、高昌、龟兹、波斯、吐蕃等地影响。同时在制度体系上,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唐代贵族女子的衣着将飞禽、走兽等图案结合于一身,色彩鲜明对比,呈现出不拘一格的独特风采。

    ——摘编自朱青峰《略论唐代服装的演变和美学内涵》

    材料二

    宋代服装从总体上看是保守的,官服崇尚古朴、典雅、自然,而民服则是素雅、质朴。与前代服装相比,品种愈加丰富,式样愈加美观。从记载来看,当时北宋首都汴京,仅与服饰有关的行业就有几十种。如果说唐代服装的艺术格调是开阔的、恢宏的,那么宋代服饰则是高雅的,流露出一种清淡的美。

    ——摘编自金滨《宋代服装评析》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服饰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服装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进行合理解释。
    3.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宋时期服饰所蕴含的共同理念。
  • 33. (2024七下·信宜月考)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

    ——人民出版社《民族大团结》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到秦朝“中国”一词的内涵。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元朝得到发展的表现。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
    4. (4)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