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堰。李水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壅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
都江堰建成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泰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
——摘编自义务教育牧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
材料一: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无非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走哪一条路,要看我们的国情。”
——摘编自《毛泽东思想通论》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实力作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2017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621.4万人,是1991年的6倍,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屡创新高,2002年首次突破国内生产总值1%,2017年提升至21.3%,整体上已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我国先后与法国、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科技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摘编自《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忆》
材料三:1978—2021年中国经济变化简表
年份 | 1978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17年 | 2021年 |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3678.7 | 18872.9 | 100280.1 | 832035.9 | 1143669.7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343.4 | 1510.32 | 6255.7 | 36396.2 | 47411.9 |
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33.6 | 686.3 | 2282.1 | 13432.4 | 18930.9 |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
材料一:不同时期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图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等主要殖民列强的实力和威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些国家已筋疲力尽。1945年以后的二十年里,殖民地人民为赢得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亚非拉人民相互支持,到1990年,民族主义运动已经横扫了殖民统治。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20世纪的历史潮流。这一历史潮流一浪高过一浪,殖民主义体系的堤坝一块块塌落,新兴民族国家纷纷建立。这保障了一些新兴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其经济增速远趋同时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摘编自吴于座、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