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4-07-11 浏览次数: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 21 世纪这个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古老的经典还有什么用?还能给现代人什么启示?朱自清借用“外国教授”的话说:“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确是一个明达的见解。然而,阅读人文经典,除了“见识经典”,还应有关乎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文化意义。《经典常谈·序》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首先,经典是智慧的源泉,没有经典,我们将停止思考。在关乎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人文领域里,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前人都已经思考过了,准确地说“轴心时代”的先哲们都已经思考过了;我们要做的,只是重新加以思考而已。怀特海说:对欧洲哲学传统的最保险的定性,莫过于它不过是对柏拉图学说的一系列的阐释。梁启超说:《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钱锺书说:古人有言,明“体”达“用”。“用”之学问, 日进千里,“体”之学问,仍守故步;亚里士多德之《物理学》,已无人问津,而亚里士多德之《伦理学》,仍可开卷有益。中西三位现代学人的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古老的人文经典具有永恒的价值,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给人以心灵的启示、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动力。

    其次,经典是心灵的导师,一个人精神的发育史,是经典的阅读史。学习经典中的永恒真理,是智力训练的最好途径,也是获得智慧的最好途径。那么,阅读人文经典,真有那么大的效用吗?据说,弗洛伊德的墓碑上有一句话:“理性的声音是微弱的。”这是这位杰出的心理学家洞察人性后得出的结论,似乎有点悲观,却不能否定其真实性。理性的声音是微弱的,本能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人人都能听从理性的声音,人人都能听从德性的召唤,那么“圣人”就可以批量生产了。然而,实情并非如此。知识是可以传授的,“德性”却很难像知识一样被接受。

    然而,人类就自甘堕落吗?当然不。《唐子西文录》记载了蜀道馆舍壁间的两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两句话表达了前人对孔子的无比崇敬之情,颂扬了孔子在民族精神史上的巨大作用。建设这个世界,离不开劳动者的双手;治理这个世界,离不开政治家的智慧;点亮这个世界,离不开哲人的思想。在“‘四书’第七”章中,朱自清谈《论语》说:“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 如 ‘君子’ ‘仁’ ‘忠恕’, 如 ‘时习’ ‘阙疑’ ‘好古’ ‘隅反’ ‘择善’ ‘困学’ 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追求善的德性,是人类共同的价值。中国人说,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费希特说,无限完善是人的使命。读完《论语》,我内心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细读《论语》,为人生铺一道崇高的文化底色。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经史子集培植根基,借诗文书画展示才华,这是中国人的道德生活和艺术生活。歌德说,鉴赏力是靠阅读最好的作品培育出来的。善的德性同样是靠阅读伟大的经典培育出来的。

    最后,经典是治学的起点,读透一部经典,成就一门学问。不读经典,学术研究就会游谈无根。千年之前,苏轼批评学者“束书不观”:“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李氏山房藏书记》)千年之后,晚清学者陈澧再次批评学者“不肯读一部书”:“学者之病,在懒而躁,不肯读一部书,此病能使天下乱。读经而详味之,此学要大振兴。”(《东塾读书记》)今天的学人可能是明天的仕人,学术上的虚骄浮夸之风,往往会形成社会上的弄虚作假之风。所以陈澧强调:“读经而详味之,此学要大振兴。”

    经典是治学的起点,在人文学领城还有其自身规律。简言之,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轴心时代的先贤们已经思考过了。中国人文学强调“师承”,强调“传统”,强调“薪火相传”。所谓“有师承乃成其学术,由传统乃成其学术”,其根源就在于此。从经典中提出的问题才可能是经典论题。事实上,人文学研究的经典论题无不是“老生常谈”,无不是师承与创新、传统与时代的统一;反之,只是“游谈无根”的个人“意见”而已。

    一个真正的人文学者,应当“读经而详味之”。在此基础上,面向时代,面对现实,深入社会,进行独立自主的再思考,从而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摘编自陈文忠《经典训练是人生必要的项目—读朱自清〈经典常谈〉》)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人文经典是关乎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思想结晶,也是智慧的源泉,在任何时代都可以给人以心灵的启示。 B . 在作者看来,人的本能力量强大,理性的声音微弱,人们难以听从理性的声音,否则“圣人”就随处可见。 C . 苏轼批评学者“束书不观”,陈澧批评学者“不肯读一部书”,这对当今学者的治学仍然有警示、指导意义。 D . 明天的仕人即今天的学人,学者在学术上的虚骄浮夸之风,往往会形成社会上的弄虚作假之风,贻害无穷。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引用中外名人言论,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阅读人文经典不只是“见识经典”的观点。 B .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与《伦理学》受到不同的对待,主要是因为前者并非经典。 C . 文章第四段主要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分析论证了孔子在民族精神史上的巨大作用。 D . 真正的人文学者理应“读经而详味之”,因为经典是治学的起点,学术也需要传承。
    3. (3) 下列选项,最能支撑文章第一段中“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观点的一项是( )
      A . 契诃夫说:“科学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东西。” B . 亚里士多德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皆可分为两部分:以功利为目的的,和以美为目的的。” C . 梁实秋说:“文化思想乃由于不断的积累而成,欲面对现实则必须了解过去。读古书,读典籍,是认识传统之最好的方法。” D . 《唐宫夜宴》《洛神水赋》《中秋奇妙夜》等节目,用新颖的创意、绝美的形式、深厚的底蕴演绎了文物“活”起来何其动人。
    4. (4)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已入选 2023 年的中学教材。请结合本文,简要概括其入选理由。
    5. (5) 请结合本文作者对《论语》的评价,谈谈你对下面两段话有怎样的感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破 路

    孙 犁

    黄昏时候,李佩钟【a】站在十字路口,送走那些出征的战士。他们是第一次去作战,一个紧跟一个,急急地走着,举手向女县长告别。将军高庆山在最后拉着一匹马,沉静地走着。李佩钟望着他走尽了东大街,走出了东城门,才转身回到了县政府。夜晚,她一个人在这大院落里,在南窗台点起一支红蜡烛。她好像听见了寒风里夜晚行军的脚步,看见霜雪在他们的面前飞搅。想到骑在马上的将军也不会想到爱情,她振作自己,在一张纸上,描画破路拆城的计划。

    她一个人在夜晚工作。在这样的夜晚,有的母亲正在拍哄着怀里的孩子;有的妻子,正把头靠近她的丈夫。想到这些,很长时间,李佩钟心里不能安定,拿起笔来又放下。她听着院里的一棵老槐树发出的冬天的风的响声,她把想念引到那走在征途上的人们,她必定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眼望着蜡烛的火苗,女人的青春的一种苦恼,时时刻刻在心里腾起,她努力把它克服,像春雨打掉浮在天空的尘埃。

    她在一张从学校带出来的图画纸上,设计着农民破路的图样。她用修得尖尖的铅笔,细心地描画,好像一个女学生在宿舍里抱着竹绷子做绣工。

    现在是严冬腊月,冰雪封冻着平原,从她们这一代青年起,今后经历的冬天是残酷战斗的季节。她想,不过几天,农民们就要抱着火热的心肠,背着大镐铁铲,破路拆城,用一切力量,阻止进犯的敌人。这是历史的工程,她竟是一个设计人。在工作里,她忘记了自己的痛苦,充满了高尚的希望。

    隔着五尺砖墙,县政府的东邻,是一个小印刷厂。半夜里,那架人摇的机器,正在哗哗地响动,工人们印刷着动员会编的抗日小报纸。李佩钟想:等她把图样设计好,再加上一个说明,就可以在小报上登载。

    机器的响声停止了,接着是工人们的嘈杂。不久,那个印刷厂的负责人,细高个子秃头顶的老崔,跳墙跑到她的屋里来。“你们出了什么事?”李佩钟停下工作转身问,“半夜三更跑来做什么?”“李同志,你这里该安一个岗,”秃头老崔说,“这么大院子,一个人就不害怕?”“一忙,什么也就忘了。”李佩钟笑着说。“我是来问问你,有这么一件东西没有?”秃头老崔用手比划着,“我们那机器上有一块呢子,老朽得不能用了,没有它机器就不能转动,报就出不来,宣传工作就完不成任务,这是抗战工作的重大损失!找这么一小块呢子,要在北京天津,像烂纸一样,到处可以捡到,可是在这个小小的县城,真比讨换金刚钻还费劲,有钱哪里去买?我想了半天,满城里就许你有这个东西,因为你上过洋学!”“什么呢子?”他说了那么多,李佩钟并没有听明白。“就是做衣服用的那个毛呢!”秃头老崔说。

    “毛呢衣服可以不可以?”李佩钟说着站起来,从床底下扯出一个包袱打开,抖出一件大红的毛呢外氅来。

    “真算我走运!”秃头老崔拍着巴掌说,“画眉张变戏法,假神仙倒搬运,也来不了这么快!太好了。只是这不可惜了儿的吗?这是十成新的衣裳呀!就算是你大方,我也下不得手把它割成碎块,去裹那油黑的滚子呀!你再找块别的吧,最好是布头布尾!”

    “别的没有,就只这件。”李佩钟笑着说,“你就是这么婆婆妈妈的,既是用着它,就算没糟蹋,有什么可惜的?再说,放着我也不穿,还不是叫虫儿咬了?快拿去吧,别假张支了!”

    她把衣服扔在秃头老崔的怀里。

    秃头老崔赶紧接住,还翻过来翻过去用手摸着,赞叹地说:“真是抗日高于一切,这身衣裳,拿到北京,也能换五袋洋面!”

    李佩钟说:“这个时候,你还是面儿面儿的,别叫面儿糊涂了你的心。这是我结婚那年做的,结过婚不顺当,也就没穿过,抗战了,大家全是粗布棉衣,谁还穿这个!我是拿来夜晚压风的。”

    “那我回头给你送一条棉被来。”秃头老崔说,“用不了这么多,有一个袖子也就够了,太可惜!”“你扯去一个袖子,我留着它还做什么用?全拿去吧,你放着使个长远!”

    李佩钟说着,就又去画她的图样。

    “你这样热心,我也就不能再说什么了。”秃头老崔怀抱着大衣恭敬地说,“我要代表我们工厂,代表抗日小报广大的读者群众,向你致谢:因为李同志的模范行为,我们的机器就又转动起来了。”

    秃头老崔走了以后,李佩钟的图样画成了,她计划:在全县纵横的车行大道两旁,每隔五尺,刨一个壕坑,五尺宽,三尺深。她想,这样就可以使敌人的汽车寸步难行。

    她放下铅笔,细心地看着自己的工作成绩,蜡烛烧过了一半,火苗跳动。她闭着眼睛休息了一下,身上感到一种像被亲人抚慰般的轻轻的舒快。睁开眼睛,从窗纸的小破口,她看见有一个很大的流星斜过天空坠落了,像泻下了一摊水银,照着全院明亮。

    (节选自《风云初记》,有删改)

    【注】李佩钟念过师范,后为封建家庭所迫,嫁给了地主的儿子田耀武,她内心极度痛苦,于是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投身革命,从地主的儿媳妇、乡绅的女儿成长为革命的中坚力量。选文中她主要抓抗日动员会工作。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李佩钟送走出征的战士后,想象出征士兵夜晚行军的情形,想到将军高庆山,想到别人家的温馨,内心感到很苦恼。 B . 现在是冰雪封冻的严冬腊月,她们这一代青年今后的冬天都“是残酷战斗的季节”,这暗示了抗日斗争工作的艰巨。 C . 想到自己是破路拆城这一历史工程的“设计人”,李佩钟“忘记了自己的痛苦”,说明她已暂时摆脱了情感上的纠结。 D . 老崔向李佩钟讨要一小块毛呢,却拿到了整件大衣,老崔对毛呢大衣的赞叹从侧面表现了李佩钟不计小我的大局观。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中没有描写前线的硝烟战场,而是通过后方抗战的生活片段,来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 B . 小说以“破路”为题,并以此为线索,围绕这一事件讲述故事,因而情节紧凑,形象鲜明。 C . “像春雨打掉浮在天空的尘埃”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李佩钟克服苦恼的决心。 D . “贡献毛呢大衣”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话完成,对话语言充满个性色彩,富于乡土气息。
    3. (3) 有人说:“女性形象一直是孙犁小说的描写重点,作者深入她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中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请结合文本对李佩钟形象的塑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4) 孙犁的《风云初记》具有鲜明的“诗化小说”特色,请结合选文最后一段简要赏析其诗意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滂字德霖,武义人。滂自少诵说,能屈其师。与浦江梅执礼同游学,人士多倾下之,号“东梅西刘”。中大观己丑进士第,调新昌县令。县在豫章山中,俗嗜斗,令到宫辄移病去,以他吏摄之。滂临以诚,未几称治,傍邑讼不能决者,乞从滂决之。豪邹氏横里中,挟贵媚诬人死,滂捕致械治之。部使者为请,不听,卒傅以法,投豪于相州。蔡京①与滂祖为布衣交,滂至京师,京曰:“吾故人有孙耶?”除详定勅令所删定官,欲挽滂为党。会常瓌书诗屏间,京疑其讪己,属滂求其迹,且迁官。滂笑曰:“此胡为及我哉?”京闻之不悦,滂亦拂衣去。坐是不调者十余年。靖康初,诏除太常博士,不拜。建炎中,上问人才于近臣,学士詹乂、给事中汪藻、舍人李公彦皆云滂可用,用滂知建昌军。建昌旧守多懦夫,威权不立,兵习悍骄,邀求无度。滂至,一以法绳之,兵不胜其忿,持戟入市掠人物,即拒者刺伤之。滂捕系追偿,兵遂为变。滂及母、妻皆死,时绍兴甲寅七月三日也。滂卒时年五十六。其妻汤氏侍姑侧,兵及身犹不去,竟遇害。建昌人闻滂死,皆恸哭失声。逾期,父老犹会佛祠哭之,有欲绝②者,且千里以书吊其孤。廷既诛始乱者复用御史言褒滂为朝请大夫官其一子墉。滂好学,善属文,与人交,终始如一,闻有急,倾财赴之。居官嫉恶如仇,毅然不可回夺,以及于难云。

    (节选自宋濂《刘滂传》)

    材料二:

    暮微时与蔡京善,常曰:“蔡子,贵人也;然才不胜德,恐贻天下忧。”至是,京还朝,遇诸涂。既见,京逆谓曰:“我若用于天子,愿助我。”鼛曰:“公诚能谨守祖宗之法,以正论辅人主,示节俭以先百吏,而绝口不言兵,天下幸甚。鼛何为者?”京默然。既相,出提点江东刑狱。

    (节选自《宋史·孙馨传》)

    【注】①蔡京:北宋末年奸相。②欲绝:感情极其强烈。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朝廷既诛A始乱者Ⓑ复用C御史言D褒滂为朝目请大夫曰官⑤其一田子墉。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指使屈服,“舞幽壑之潜蛟”的“舞”指使起舞,两者用法相同。 B . 布衣,本指布制衣服,文中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衣服,故称。 C . 坐,指因为,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的“坐”词义相同。 D . 祖宗,特指帝王的祖先,与成语“祖宗法度”中的“祖宗”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滂喜好学习,擅长写文章,曾与浦江人梅执礼一同外出求学,后来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他轻财仗义,与朋友交往自始至终都不会改变。 B . 新昌县民风好勇斗狠,县令到任后常常因难以治理而患病离职,朝廷只好委派其他官员暂代县令之职。刘滂上任后很快改变了这一局面。 C . 刘滂逮捕强横不法的士兵,追索抢劫之物偿还给物主。士兵于是发动兵变,杀害了刘滂和他的母亲和妻子,百姓听到噩耗后都深感悲痛。 D . 蔡京在回京途中遇到旧时好友孙馨,希望他以后有机会帮助自己,孙馨对蔡京提出了不少劝诫。蔡京不悦,执政后将孙馨外放为地方官。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建昌旧守多懦夫,威权不立,兵习悍骄,邀求无度。

      ② 蔡子,贵人也;然才不胜德,恐贻天下忧。

    5. (5) 从刘滂、孙馨拒绝蔡京要求的两件事中,可以看出古代士人的哪些优良品质?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踏莎行

    吴 潜

    红药将残,绿荷初展。森森竹里闲庭院。一炉香烬一瓯茶,隔墙听得黄鹂啭。

    陌上春归,水边人远。尽将前事思量遍。流光冉冉为谁忙,小桥伫立斜阳晚。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上阕前二句以白描手法写初夏景物,蕴含时光流逝之感。“红药”即芍药。 B . 上阕后二句以声衬静,“黄鹂啭”打破了庭院的岑寂,又使庭院更显寂静。 C . 春天已经归去,远方的人仍未回来,女主人公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往事。 D . 光阴一刻不停地流逝,女主人公竟会责问它为谁而忙,可谓“无理而妙”。
    2. (2) “森森竹里闲庭院”中的“闲”字很有意味,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贾谊《过秦论》中“”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陈胜起义得到广大人民热烈响应的情形。
    2. (2) 杜甫在《蜀相》中用“”两句,抒发了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景仰之情。
    3. (3) 中国古代有“乌鸦反哺”的说法,李密在《陈情表》中化用这一说法,表达为祖母养老送终心愿的二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应向一切虔信的民族学习一个基本信念,就是敬畏自然。我们要记住,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人可以亲近自然,可以认识自然,但这是有限度的,自然有其不可接近和揭穿的秘密。虔信的民族把这秘密称作神,我们应当尊重这秘密。

    ②人类曾经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对地球 A  , 结果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并最终使自身受到伤害,这可谓 B 。于是,人类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反省的初步认识是,人不能像奴隶主对待奴隶那样, C 地奴役和蹂躏地球,否则必将遭到地球的报复。更高的认识是,人作为地球主人的地位真的不容置疑吗?与地球上别的生物相比,人真的拥有特权吗?

    ③人是自然之子,在自然的规定范围内,可制作,可创造,可施展聪明才智。但是,自然的规定不可违背,人不可背离土地,不可遮蔽天空,不可忤逆自然之道。

    ④人习惯于把万物视为自己认知和利用的对象。海德格尔则呼吁我们与万物平等相处,摆脱认知和被认知、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这样,人不再是主体,物不再是客体,而都成了宇宙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要知道,在观赏者眼中,再美的花也只是花而已。唯有当观赏停止,而交流和倾听开始之时,花儿才会对你显灵和倾谈。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放在段首,最合适的位置是( )
      A . ①处 B . ②处 C . ③处 D . ④处
    3. (3) 文中画波浪线处连续使用“可”和“不可”,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钱塘、富春溯江而上,经富阳到桐庐,整整走了九小时,约莫有二百里的水程。清早启碇,沐着袭人的凉意,上面是层云飘忽的高空,下面是一江粼粼的清流。①水天相连,交接处迎面挡着一道屏风似的山影。——这的确是屏,不像山,动人的是那色彩,浓蓝夹翠绿,深深浅浅,像用极细极细的工笔在淡青绢本上点出来的。这一路上去,目不暇接的是远远近近的山,明明暗暗的树,潮平岸阔,风正帆轻,偶或在无穷的原野中出现临河的小村小镇,听听遥岸的人声,也自有一种亲切和喜悦。

    过了富阳,因为连日阴雨,山上的积水顺流而下,满江是赭色的急湍。船行本是逆流,这一来走得更慢。时间太久了,不断的“疲劳欣赏”渐渐使人感到单调。直到壁立的桐君山在船头出现,这才士气大振,似乎发现了新大陆。②它巍然矗立,那么陡峭,那么庄严,似乎颇藐视我这昂首惊喜的游人。山上没有什么嶙峋的怪石,却是杂树葱茏,有一株不知名的花树,众醉独醒,开得正在当令。绿云掩映之间,山巅掣出几间缥缈的屋子,有人正在窗前探首,悠然向江心俯瞰。

    1. (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 . “呜----呜---呜”,见妈妈不理自己,小男孩索性放声大声哭起来。 B . 周朴园顿了一下,说:“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 C . 正在犹豫之时,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D . 这回,连他也纳闷了。——究竟是计算的方法失误,还是运用不到家?
    2. (2)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指出并简要赏析。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很多事情看起来容易,可一旦做起来才发觉其实很难;也有很多事情看起来很难,可一旦做起来却发现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