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新洲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 21 世纪这个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古老的经典还有什么用?还能给现代人什么启示?朱自清借用“外国教授”的话说:“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确是一个明达的见解。然而,阅读人文经典,除了“见识经典”,还应有关乎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文化意义。《经典常谈·序》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首先,经典是智慧的源泉,没有经典,我们将停止思考。在关乎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人文领域里,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前人都已经思考过了,准确地说“轴心时代”的先哲们都已经思考过了;我们要做的,只是重新加以思考而已。怀特海说:对欧洲哲学传统的最保险的定性,莫过于它不过是对柏拉图学说的一系列的阐释。梁启超说:《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钱锺书说:古人有言,明“体”达“用”。“用”之学问, 日进千里,“体”之学问,仍守故步;亚里士多德之《物理学》,已无人问津,而亚里士多德之《伦理学》,仍可开卷有益。中西三位现代学人的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古老的人文经典具有永恒的价值,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给人以心灵的启示、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动力。

    其次,经典是心灵的导师,一个人精神的发育史,是经典的阅读史。学习经典中的永恒真理,是智力训练的最好途径,也是获得智慧的最好途径。那么,阅读人文经典,真有那么大的效用吗?据说,弗洛伊德的墓碑上有一句话:“理性的声音是微弱的。”这是这位杰出的心理学家洞察人性后得出的结论,似乎有点悲观,却不能否定其真实性。理性的声音是微弱的,本能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人人都能听从理性的声音,人人都能听从德性的召唤,那么“圣人”就可以批量生产了。然而,实情并非如此。知识是可以传授的,“德性”却很难像知识一样被接受。

    然而,人类就自甘堕落吗?当然不。《唐子西文录》记载了蜀道馆舍壁间的两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两句话表达了前人对孔子的无比崇敬之情,颂扬了孔子在民族精神史上的巨大作用。建设这个世界,离不开劳动者的双手;治理这个世界,离不开政治家的智慧;点亮这个世界,离不开哲人的思想。在“‘四书’第七”章中,朱自清谈《论语》说:“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 如 ‘君子’ ‘仁’ ‘忠恕’, 如 ‘时习’ ‘阙疑’ ‘好古’ ‘隅反’ ‘择善’ ‘困学’ 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追求善的德性,是人类共同的价值。中国人说,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费希特说,无限完善是人的使命。读完《论语》,我内心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细读《论语》,为人生铺一道崇高的文化底色。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经史子集培植根基,借诗文书画展示才华,这是中国人的道德生活和艺术生活。歌德说,鉴赏力是靠阅读最好的作品培育出来的。善的德性同样是靠阅读伟大的经典培育出来的。

    最后,经典是治学的起点,读透一部经典,成就一门学问。不读经典,学术研究就会游谈无根。千年之前,苏轼批评学者“束书不观”:“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李氏山房藏书记》)千年之后,晚清学者陈澧再次批评学者“不肯读一部书”:“学者之病,在懒而躁,不肯读一部书,此病能使天下乱。读经而详味之,此学要大振兴。”(《东塾读书记》)今天的学人可能是明天的仕人,学术上的虚骄浮夸之风,往往会形成社会上的弄虚作假之风。所以陈澧强调:“读经而详味之,此学要大振兴。”

    经典是治学的起点,在人文学领城还有其自身规律。简言之,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轴心时代的先贤们已经思考过了。中国人文学强调“师承”,强调“传统”,强调“薪火相传”。所谓“有师承乃成其学术,由传统乃成其学术”,其根源就在于此。从经典中提出的问题才可能是经典论题。事实上,人文学研究的经典论题无不是“老生常谈”,无不是师承与创新、传统与时代的统一;反之,只是“游谈无根”的个人“意见”而已。

    一个真正的人文学者,应当“读经而详味之”。在此基础上,面向时代,面对现实,深入社会,进行独立自主的再思考,从而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摘编自陈文忠《经典训练是人生必要的项目—读朱自清〈经典常谈〉》)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人文经典是关乎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思想结晶,也是智慧的源泉,在任何时代都可以给人以心灵的启示。 B . 在作者看来,人的本能力量强大,理性的声音微弱,人们难以听从理性的声音,否则“圣人”就随处可见。 C . 苏轼批评学者“束书不观”,陈澧批评学者“不肯读一部书”,这对当今学者的治学仍然有警示、指导意义。 D . 明天的仕人即今天的学人,学者在学术上的虚骄浮夸之风,往往会形成社会上的弄虚作假之风,贻害无穷。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引用中外名人言论,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阅读人文经典不只是“见识经典”的观点。 B .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与《伦理学》受到不同的对待,主要是因为前者并非经典。 C . 文章第四段主要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分析论证了孔子在民族精神史上的巨大作用。 D . 真正的人文学者理应“读经而详味之”,因为经典是治学的起点,学术也需要传承。
    3. (3) 下列选项,最能支撑文章第一段中“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观点的一项是( )
      A . 契诃夫说:“科学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东西。” B . 亚里士多德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皆可分为两部分:以功利为目的的,和以美为目的的。” C . 梁实秋说:“文化思想乃由于不断的积累而成,欲面对现实则必须了解过去。读古书,读典籍,是认识传统之最好的方法。” D . 《唐宫夜宴》《洛神水赋》《中秋奇妙夜》等节目,用新颖的创意、绝美的形式、深厚的底蕴演绎了文物“活”起来何其动人。
    4. (4)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已入选 2023 年的中学教材。请结合本文,简要概括其入选理由。
    5. (5) 请结合本文作者对《论语》的评价,谈谈你对下面两段话有怎样的感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